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影片,天生聽障的嬰兒,被植入人工耳蝸,裝置啟動那一刻,嬰兒因為第一次聽到聲音,露出驚訝表情,然後被嚇得大哭,或是露出開心微笑。這種令人又哭又笑的場景,《父母的語言》作者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次,身為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外科醫生,她深信在黃金時期讓失聰兒得到聽力,能讓他們的大腦與人生都有更好的發展。
結果不然,持續追蹤個案生活的蘇斯金發現,即使孩子聽得到,但父母使用語言的方式,左右了孩子的人生。她苦尋原因發現,社經地位的高低,或許與孩子是否被愛無關,但父母因為生活奔忙或經濟壓力,可能無暇提供「好的語言環境」,不僅父母跟孩子說的話少,回應孩子的次數也低,給孩子的口頭讚美更是不足,而且這樣的說話習慣,不會隨著孩子開口說話有所改變。
為了讓父母更重視孩子的早期語言環境,蘇斯金帶領了團隊進行研究並寫成此書,她發現:人類大腦的基本連結(也就是所有思考與學習的基礎)關鍵在於生命的前三年,父母給孩子的語言環境,會造成之後的成就落差。別誤會!作者指的並不是豐富複雜的句型、多種語言或是咬文嚼字,而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給孩子正面鼓勵的語言,而且盡量多說一點!
她先將「父母的語言」簡單分成兩類:
- 一種是正事,例如坐下、睡覺、吃晚餐
- 另一種是其他,例如「這個冰淇淋好好吃」、「你真是我的寶貝」
忙碌於生活的父母可能只有空交代正事,但其他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話語,其實蘊藏了有助大腦發展的養分,孩子的「語言處理速度」會加快,例如能快速辨識狗和鳥的圖片,聽到一段半生不熟的外語,也能前後琢磨弄懂對方的意思。
讀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能明白,作者絕對不是要說社經地位高的家長用詞精美、講話格調比較高,所以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我用另一則有名的網路影片來說明,當媽媽一直面無表情時,困惑的嬰兒會先笑著吸引媽媽,發現徒勞無功後就會哭起來。
嬰幼兒對自己和照顧者之間的氛圍非常敏感,當他們長期處於有壓力的環境,荷爾蒙皮質醇就會籠罩腦部,改變腦部結構。相反地,若照顧者願意塑造關愛與滋養的語言環境氛圍,比如低聲傾訴我愛你,笑著讚美好可愛,或是張開雙臂抱起孩子,都可以幫助孩子大腦塑造出複雜的神經迴路,累積智力潛能,而這些事不花一毛錢就做得到。
可是,照顧者沒有自覺,嬰幼兒該怎麼辦呢?
他們無法大喊「好好跟我說話」,生長於語言不良的環境,他們就像營養不足而發育不佳的孩子,很難發揮智力、克服學習困難,甚至會影響行為、情緒穩定、社交發展。蘇斯金點出了一個殘酷事實:教養似乎無法改善孩子的天性,但錯誤的教養會破壞天性。
這本書讓我不時回想自己與孩子的互動關係,包括網路上不斷警告、應該禁止的「寶寶語」。感謝作者,她也給了新的詮釋:寶寶語這種提高聲調、說話如唱歌般的模式,能幫助嬰兒大腦解析發音。這跟兒童頻道那種為了吸引孩子而製造的誇張語調並不同,因為嬰兒大腦學習語言需要像傳接球一樣的互動,而非單方的接受。
握有如此強大力量的父母,該怎麼好好運用這個神奇法寶呢?作者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三千萬字計畫」,提出了珍貴的3T原則:
- Tune in 共情專注
還不會說話的寶寶以哭、笑、各種聲音表達需求,父母有義務學習寶寶的語言,努力去解碼,觀察、詮釋、行動,讓孩子知道遇到艱難的時刻會有人保護他。同樣地,隨著孩子長大,父母可以多加入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或以對話的方式和孩子共讀故事、討論情節;用餐時放下手機,坐在孩子旁邊,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說話的人身上,更願意投入對話與互動。
- Talk more 多說一點
不只是增加說話的數量,說話方式才是主因,幫孩子換尿布的時候,問他換上乾乾軟軟的新尿布是不是舒服多了?幫孩子把一句話前後說得更完整,減少使用代名詞,都可以讓孩子的大腦理解更多事。
- Talk turns 輪流說話
這對孩子來說最簡單了,因為他們講起話來總是沒完沒了,所以父母只要問「為什麼」、「怎麼做」,就能讓他們打開話匣子。
無論如何,粗暴的語氣、嚴厲的用詞、幾乎不用回應的命令句(例如「坐下」、「安靜」、「戴上帽子」、「把東西給我」),對孩子是毫無幫助的。作者建議,除了危險必須即刻阻止的情境,父母應該以提醒取代大量的指令,當你希望孩子收玩具時,可以說「收起來」,也可以問:「現在應該把玩具怎麼樣呢?」能夠得到父母建議與解釋的孩子,可能不像被權威壓迫的孩子那樣馬上聽話服從,但他們更有機會發展出自主性、執行功能,還有最重要的自我調整能力。
你我生活中都遇過,對店員口氣粗魯無理的顧客、被超車時痛罵對方的駕駛、或一時失控吃掉整個蛋糕而懊悔,這些都是人性。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控制情緒、克制衝動,也就是自我調節的能力。孩子比我們幸運,他們現在就有機會學習,只要父母願意提供選擇(例如穿什麼衣服、先看電視或先寫作業),讓他們學習自己行為的結果;或是父母遇到挫折時,以適當的方式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與處理方式。
作者稱之為「原因思考」,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以這種方式行動,不是「聽話」就好,讓孩子練習判斷事情的起因、行為的後果,學習批判性思考,例如好好向孩子解釋吃早餐是為了維持身體運作,而不是「這餐不吃就餓到下一餐」;不能在樓梯玩是因為危險,而不是「等著被揍」。
最後,作者還加上了第四個T:
- Turn it off,放下手機平板、關掉電視
因為沒有人可以和沉迷於電子裝置的誰多說話,孩子也無法和3C輪流說話。這不是反對孩子接觸數位科技,而是希望家長明白,在嬰幼兒成長階段,父母及照顧者的語言互動,可以經營溫暖又滋養的親子關係,這影響的不只是孩子的讀寫能力,更是一個人的核心養成。父母不只能給孩子天生的基因,還可以在他出生後提供良好的大腦發展環境,因為兒童就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未開發資源!
我將這本書推薦給許多朋友,雖然我們的孩子都已經不是三歲的嬰幼兒,但我相信,作者的「4T」提醒,任何年紀的孩子都適用。如同作者在最後一章說的,每個孩子出生都是靠運氣,沒有人知道未來有什麼在等著自己;但是,看照著孩子長大的家長或老師,要記得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力量,我們要做的事很簡單,就是和孩子一起閱讀討論,和孩子散步吃飯時聊天,說溫暖正向的話,停止酸言酸語和負面批評,讓這些未來公民能夠思考、分析問題、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知道即使跌倒也會有人接著,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害怕嘗試,相信一定有很多路可以走。
作者簡介
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狗二孩三貓,
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
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