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地名研究的重點是「怎麼說」,而不是「怎麼寫」──專訪吳密察、翁佳音《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 字級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右)翻譯、歷史學者翁佳音(左)審定。



你能想像,一位百年前的日本學者,可能比你還了解你家鄉的地名掌故嗎?

1895年,是日本領有臺灣的第一年,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首次來到臺灣,抱持著對殖民地異民族研究的夙願,開始了他的人類學探查。此後,伊能嘉矩在臺十年,踏查各地,寫下多部作品,其中《臺灣文化志》至今仍是臺灣研究的經典之作,伊能也被視為日治時期在臺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


日本人類學家、民俗學家伊能嘉矩(1867-1925)一生致力於臺灣研究,《臺灣文化志》為其代表作之一。


1908年,已返回日本的伊能嘉矩以他過去在臺灣蒐集的龐大資料為基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寫就一本以地名為索引的《臺灣地名辭書》。此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每一條目下整理了該地相關的史料,呈現其發展歷史。

《臺灣地名辭書》距今已逾百年,如今首次翻譯出版,定名為《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問起翻譯初衷,譯者、也是曾在90年代於臺灣大學整理出「伊能文庫」的歷史學者、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說,這本書雖然是早期研究臺灣史的案頭參考資料,卻從未想過要翻譯它。契機來自近二十年前的一次邀約,約莫是1999年,澎湖的《硓石季刊》向吳密察邀稿,「但我實在沒時間寫稿,就打算翻譯《臺灣地名辭書》中澎湖的部分,但沒多久我就去文建會當副主委了,稿債就一直欠著,這件事我一直掛在心上,所以我只要得空就拿出來翻譯,就這樣斷斷續續翻譯了二十年……」

直至兩年半前,全書終於譯畢,吳密察將審訂大任交給老友、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手上,他在2016年曾與曹銘宗合著《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對吳密察、翁佳音而言,地名研究的重點應是「怎麼說」,而不是「怎麼寫」。翁佳音拿到譯稿後,第一個工作是將書中的地名,從日語假名拼音轉譯為羅馬字拼音。因此,「標音」成了本書相異於其他臺灣地名辭書的特點。尤其,伊能當年僅花九個月就完成此書,並非完備,地名的發音顯然並非全為實地調查所得,且僅以閩南語同安腔發音為主。雖有缺漏,翁佳音倒認為可刺激日後的研究,從中挖掘出「地名語言學」的議題。

為什麼地名的「音」如此重要呢?

吳密察語重心長地解釋,「我們認為,若失卻這些『音』的記憶,會被地名的『字』拉著走,這個現象在清代中晚期非常嚴重,甚至到了有點滑稽的地步,所以我們要幫臺灣地名保留『用聲音去理解』的線索。」例如,苗栗的「三義」在日本時代的地名為「三叉河」,《臺灣地名辭書》亦記載為溪流三叉之處,「不過,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叉』這個字被誤會為『義』的簡體字『义』,於是被改為『三義』,完全脫離了當地的歷史脈絡。」


吳密察再舉一例,南投的「名間」舊名「湳仔」,昔日地勢低窪,四周雨水匯集,地質泥潤,長年間成為沼澤,地方俗稱「湳仔」,因其閩南語音 Làm-á 與日語「名間」(假名なま,羅馬字 Nama)讀音相近,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遂於大正9年(1920年)將「湳仔」改為「名間」。「日本人保留了音,但用了漢字『名間』,於是現代人很難從名間二字來聯想這個地名其實有沼澤的意思。」

顯然,臺灣地名的流變,清楚顯示了歷代統治者的痕跡。如同吳密察在本書導讀中指出:地名可分成建制性的正式地名生活者的自然地名,最常見的建制性地名,就是官府的行政業務中使用的地名,都用文字書寫表現,標準化程度也最高;不過,生活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地名卻未必已文字化了,也就不見得是穩定的地名。吳密察以嘉義水上鄉的村落「十一指厝」為例,說明以「音」存在的地名如何被不斷地變動,而統治者如何以建制性的地名,暴力的介入、改變生活者的地名。

根據耆老說法,該村落的名稱來自當地原有十一口井,因此居民自稱這裡是「十一厝」(Chap-it-chénn-chhuh),在日本時代卻被日本政府書寫成發音近似的「十一厝」(Chap-it-chí-chhuh),後來又被稱為發音類似的「查某厝」(Cha-bóu-chu)。雖然從漢字看來,難以指認「十一井厝」、「十一指厝」、「查某厝」是同一個地方,但若從發音來理解,便有跡可循。也就是說,用漢字書寫的地名,經常被其字義所牽引,因而發生意義上的「質變」以音聲存在的生活者的地名,雖然也有可能變化,但多少仍保存著原本的痕跡。不過,戰後國民政府給了「十一井厝」一個建制性的名字「龍德村」,就完全消抹原本的生活脈絡了。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認識臺灣的地名變遷,也是認識各個統治者的治理邏輯。當各式各樣的統治者使用各式各樣的邏輯為地方命名,吳密察的提問是:「該如何拉近生活者的命名與統治者的命名?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如今,臺灣的多數地名已摘除了地方脈絡,吳密察與翁佳音便希望透過這次翻譯、審定《臺灣地名辭書》,喚醒讀者對於這件事的重視。


翁佳音強調,「出版這本書的初衷並不是要打造一本經典,而是要提供一個討論的基礎,提醒大家認識地名的複雜性。」或許,多數讀者翻開這本書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自己家鄉的名字,「這本書提供了比較簡便的線索,讓你去了解你家的歷史沿革,這才是我們所謂的鄉土情感。不是要讓每個人都去研究地名啦,這種書基本上就是培養鄉土感情的書啦!」翁佳音也補充,「如果我們要尋找自己的國家認同與定位,地名其實幫我們留下了很多線索。

百年前,伊能嘉矩帶著殖民者之眼踏查、書寫臺灣;百年後,當尋覓臺灣身世,確立共同體的國家認同已成為普遍課題,這本《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或許能再添上一筆可承繼、可批判的知識資源。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電子書)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電子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轉版、現代版、香港版、克魯蘇版......你喜歡哪種版本的福爾摩斯?

經典偵探角色仿作並不容易,在有原著的情況下,粉絲標準更高,仿作要如何在原有人設、劇情的框架中,翻玩出新鮮感,還能放大原著角色的魅力?

83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