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戰火不請自來,災難從天而降」──庫德族難民用WhatsApp偷偷完成的《沒朋友,只有山》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

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

讀完《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我立刻google馬努斯島在哪裡、離澳洲大陸有多遠,搜尋著作者貝魯斯.布加尼(Behrouz Boochani)所描述從印尼澳洲聖誕島的海路是什麼模樣。搜尋出來的前幾筆馬努斯資料都是海洋度假勝地,甚至直接導入訂房網,我逛了島上的面海房、點了幾間度假villa,那豪奢的畫面和作者描述的島上監禁難民的風景完全不同。

這個2100平方公里的小島,顯然有著平行世界。若不是布加尼靠著手機的WhatsApp、twitter傳出一則又一則的文章,恐怕很多人會直覺的把難民煉獄馬努斯島視為碧海藍天的度假天堂。當我讀著有些觀光客評鑑這裡風景很美時,不禁背脊發涼,這意味著,當旅人無憂無慮飽食終日的度假時,正有數百名難民擠在離度假村可能只有半小時車程的監獄裡,過著飢餓、受熱、永遠在排隊等待的日子,而廁所的惡臭就是他們平日呼吸的空氣……而這荒謬又邪惡的時空,就發生在離現在不遠的2013至2017年之間。

不禁捫心自問:那段時間,我有察覺這件荒唐的事嗎?作者布加尼用詩意的文字,雕琢出馬努斯島的真實風景,他筆下的場景熱到讓人快暈厥,但讀下去的字句冰冷刺骨。



布加尼現年36歲,但閱讀這本書時,會以為這是60歲以上的人寫的。如果不是這樣歲數的人,怎能夠那麼洞悉人性、熟悉飢餓鑽腦的感覺、知曉沒有後路的絕望。他寫道:「我是戰爭的孩子。我生於戰火之中。在戰鬥機的轟炸之下。在坦克車旁。面臨炸彈威脅。呼吸空中的火藥味。」戰爭逼人快速成長,所以36歲的人可能有了63歲的眼,而「庫德族」的身世常讓不理解的人直接幫他們貼上「恐怖分子」標籤。這個有三千年歷史、人口超過三千萬的民族,無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國,眼睜睜看著族人被分化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間(以及少部分在亞美尼亞)。當在自己的土地沒有容身之處、當自己的命運操縱在不安好心的列強之間,能逃的人都逃了,逃亡路上的身分,被統稱為「難民」。

《沒朋友,只有山》就是描述庫德族人(還有一些斯里蘭卡人、羅興亞人)從印尼經海路要逃到澳洲的故事,這一路經歷船難、同伴死亡,但抵達澳洲後卻因為澳洲政府不人道的難民政策,把所有難民都送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馬努斯島,關進比庫德族國旗上的太陽還火燙的監獄。

他們這一路為了追求自由的大遷徙,像是被老天爺打了一巴掌。巴掌落在海上,撕裂了人與人的關係;巴掌也落在監獄,徹底毀滅生而為人的尊嚴。布加尼寫著:「無意義的反覆掙扎是被囚者的每日例常,因此每個人除了回憶童年之外別無其他事可做。這種內在的追尋與戰鬥使蒙塵的過往碎片永恆不朽。」過往的戰爭、流血、淒厲哀號碎片並沒有遠離,反而與他共存於馬努斯島。

\\布加尼在TED談自己成為難民的經過//


布加尼在行文間重複著牧羊人和羊群的意象,讀著讀著,張雍《牧羊人與屠宰場:庫德斯坦日記》的屠宰場場景一直浮現腦中。這樣的屠宰場不只是在庫德斯坦,還跨過大海到了馬努斯島,上演獄卒折磨難民的戲碼、上演權力如何蹂躪自尊。澳洲作家、《行過地獄之路》作者理查.費納根(Richard Flanagan)為《沒朋友,只有山》寫的序提到:「閱讀本書對任何一名澳洲人來說都是艱難的,我們向來以正直、善良、慷慨和公平自豪,但這些特質在布加尼的敘述中不見蹤影,反而充斥著飢餓,骯髒、毆打、自殺與謀殺。

戰爭的孩子透過一則則簡訊,織寫出驚悚又動人的《沒朋友,只有山》,把庫德族人的命運從原本的西亞高原帶到了一片汪洋,文字是一道又一道的浪,但那浪看來又像是一座又一座孤傲的山。和布加尼年紀相仿的庫德族作家許善德(Zanst Othaman)日前也在台灣出版了《庫德的勇氣》,他也是戰爭的孩子,在空襲中求學、在戰爭中逃難,因為透過網路認識了台灣女孩而成為台灣的女婿,甚至努力用中文寫下庫德族的故事。許善德以口語的文字打開華人世界對這個族群的認識觀,他不斷提到庫德族跟台灣的相似之處,諸如曖昧的國際身分、諸如周邊大國的打壓,但全世界都無法忽略庫德族/台灣的存在。《庫德的勇氣》在前半的篇章,也以古老的諺語「沒有朋友,只有山」引領讀者走進庫德族的風土,「沒朋友,只有山」是烙印在庫德子民的印記。

牧羊人與屠宰場——庫德斯坦日記

牧羊人與屠宰場——庫德斯坦日記

行過地獄之路

行過地獄之路

庫德的勇氣: 庫德族人追求和平與獨立的故事,以及一段跨國界的台庫情緣

庫德的勇氣: 庫德族人追求和平與獨立的故事,以及一段跨國界的台庫情緣


接連讀完《沒朋友,只有山》、《庫德的勇氣》,再重讀《牧羊人與屠宰場》後,重重的場景把我推回十年前我在土耳其東南部的庫德族大城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當我跟安卡拉的土耳其朋友說我要去Diyarbakir,他們竟為我擔心,脫口而出:「為何要去那麼危險的地方?」搭著長途巴士,翻過重重的山,我到了土耳其人所說的「危險」之城。當行李都安頓好後,旅館外一整排的茶座吸引我在街邊坐了下來,鄰座一字眉的庫德族朋友幫我點了紅茶,滾燙的茶水一杯一杯下肚,如同庫德族暖燙的人情味,那個下午喝了好多茶,聽了關於山的故事,與山那一頭他們永遠回不去的家鄉故事。

戰爭的孩子有說不完的故事。讓人哀傷的是,儘管時序到了2021,無辜的戰爭的孩子從來沒有少過。布加尼說出戰爭的孩子的共同宿命:「那戰爭不是我們的戰爭,暴力不是我們的暴力,上演的戰爭劇場不是我們的作品。戰火不請自來,災難從天而降,有如飢荒,有如地震。

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 (電子書)

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 (電子書)


作者簡介

資深旅遊寫手。信某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酒途的告白2:喝到世界的盡頭》。 最新作品為《呼吸南極》(與鄭有利合著)。
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Fb:享樂遊牧民族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有聽過「GARO系」嗎?

    《GARO》是一本活躍於1960-1970年代的日本漫畫雜誌,因刊登作品風格多另類而前衛,有別於大眾主流漫畫風格,尤其發掘的眾多漫畫家與其作品因而被冠上「GARO系」的稱呼。這些作品中有打破邏輯的異想情節、特殊的視覺表現手法,呈現奇異迷人的特質。在此推薦你多篇GARO系作品與作家訪談。

    1898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有聽過「GARO系」嗎?

《GARO》是一本活躍於1960-1970年代的日本漫畫雜誌,因刊登作品風格多另類而前衛,有別於大眾主流漫畫風格,尤其發掘的眾多漫畫家與其作品因而被冠上「GARO系」的稱呼。這些作品中有打破邏輯的異想情節、特殊的視覺表現手法,呈現奇異迷人的特質。在此推薦你多篇GARO系作品與作家訪談。

189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