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設計視野design vision

一起來為地方設計吧!蔡奕屏 vs.林承毅談台日地方創生

  • 字級

蔡奕屏透過日本地方設計案例提出各種有趣的觀察,出版了《地方設計》。(圖/《地方設計》內頁)


對 談 人

作者簡介

台日轉譯者,日本地方、設計觀察者,《地方設計》作者。台北出生。台大社工系畢業,念過城鄉所,後來受民藝感召跳槽到台藝大工藝設計研究所,更因民藝之啟發而開始自學日文。目前暫居日本千葉,於千葉大學設計文化計畫研究室,進行地方設計觀察,以及地域活性化、地方關係人口等相關研究。

作者簡介

林事務所執行長,地域品牌及二地居倡議者,《二地居》作者。Universtiy fo Stirling MBA、國立台北大學碩士。曾任職於研究機構,台灣知名書店、法人管理顧問機構及多所大學兼任講師,現為「林 事務所」(HAYASHI Office)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講師、台北路上觀察學會會長、文化部青年類型計畫審查委員/陪伴業師、台北市熊讚品牌顧問、宜東文化及茶籽堂品牌顧問,以及《週刊編集》、《La Vie》、《關鍵評論網》等媒體專欄作家,擁有多重身分,長期倡導洞察力、企劃思維與人本設計之重要



地方設計」與地方創生的關係

蔡奕屏:在來日本留學之前,我隱約觀察到日本有個開始關心「地方設計」的趨勢,像是設計界開始關心和地方有關的設計,而地方也開始把眼光投向設計,也就是這兩個領域發現彼此的概念可以加乘,因此設計圈的雜誌、地方圈的雜誌都可以看到相關特輯。

大家使用的名稱都不太統一,像是地域設計、地方的設計、Local Design、發自地域的設計等等,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還在萌芽中的概念。如果要問我自己的定義,我想是「扎根於地方的設計」。

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

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

至於「地方創生」,是日本政府在 2014 年開始的政策。日本面臨非常嚴峻的少子化危機,當時有一本預言日本幾年後八百多個村落即將要消失的書《地方消滅》出版,促使日本政府推出地方創生政策。那要說地方創生和地方設計是什麼關係,那大概就是地方創生因為推動了許多政策,像是「地域振興協力隊」讓設計師有更多機會到地方、或地方上開始有許多不同的委託,帶動了地方設計的活躍發展。可以說,是地方創生的政策給了地方設計一個推力。

林承毅:一直以來,我的目標是建立「地方品牌」。對我來說,「地方創生」是願景,「地方設計」是一個手段或戰術。當地方還不是一個品牌(或想要成為一個品牌)時,地方需要有內容,舉日本的例子來說,就是從生活連結到工藝、風土、文化,這就是能夠成為獨一無二品牌的「地方 DNA」。「地方設計」就是把已經快消失、大家快忘記的東西找回來擦亮,這樣一來地方 DNA就會活躍,地方就會有魅力、人就會進來,地方就能夠成為一個品牌、地方就不會消滅。換句話說,「地方設計」就是讓地方找到他是誰、他有什麼。

我覺得這本書定「地方設計」的主題名稱很好,它涵括了地域營造、各種設計,包括看得見的設計、看不見的設計,是一個很廣義的設計。

如何透過「地方設計」打造品牌,找回「縣民驕傲」?

蔡奕屏:舉一個書中 TSUGI 事務所所在地(福井)的例子。創辦人也是設計師新山直廣稱自己是「駐鎮設計師」,而 TSUGI 內部也有針對「駐鎮」身分而發展的四個核心概念,分別是「支持、製作、販售、醞釀」,前三個都滿明確的,但第四個「醞釀」相對不那麼直觀。

新山解釋那是指「提高產地能量」,以前地方上的工藝職人們總是一片悲觀,覺得地方不行了、得準備退休了。TSUGI 開始舉辦「 RENEW 開放工廠」活動之後,年年創下破紀錄的觀光人數,一轉過去的低迷,如果拋出一些新的想法、活動,就能一呼百應,大家都說「來吧,我們一起來試試!」

許多原本打算退休的老職人們,在RENEW期間因為開設了「體驗工作坊」而重拾信心,甚至將原本期間限定的工作坊轉為常態開設,工作室也整理出一個工藝體驗的空間。這樣的例子在河和田地區有好多個,大家一掃過去低迷的氣氛,找回有生氣、有自信的驕傲──這正是書中案例服部滋樹所說的「縣民驕傲」。

由TSUGI所策劃的「提高產地能量」活動:RENEW。(圖片來源/TSUGI)


 

林承毅:我提一個跟上述很像的例子,燕三条的「工廠的祭典」。燕三条的金屬工藝也是隨著時代慢慢凋零,工廠祭典就是透過一期一會的活動讓工藝職人和大家交流,過程中除了和觀光客交流,甚至有同業間的交流,讓大家一起透過祭典能夠提升,也讓當地人找回自己的驕傲,工藝得以被傳承、留存。



蔡奕屏:
日本地方設計始祖級大師梅原真在受訪時說:「鄉村要豐裕,國家才會豐裕」,梅原真老師每次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其實都是用片假名來寫「豐裕」這個詞,不用漢字、不用平假名,就是一種留給大家思考「豐裕」是什麼的暗示。他強調,豐裕不是指經濟要多發展、賺多少錢;至於什麼才是豐裕?對地方、對國家來說什麼才是豐裕?他則是留給讀者思考,我想這個問題也就回應了前面聊到的「縣民驕傲」。

梅原真:「鄉村要豐裕,國家才會豐裕。」(圖/《地方設計》內頁)


林承毅:
我在果力文化即將出版的書,就是要談「地方是國家的未來」,地方在做的事情、地方的 DNA 就是代表未來。因此不管是服部先生說的「縣民驕傲」,或梅原先生講的「豐裕」,我覺得概念都非常像。

「地域經濟文化圈」與「地域品牌化」的重要性

林承毅:在「地域品牌化」中,設計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手段和戰術,因為設計就是轉譯、整理、詮釋,讓地方的東西透過設計展現魅力、讓地方的人找回自信、也讓外地人看到地方的美好。因此,我覺得「地方品牌」和「地方設計」是一體兩面。

蔡奕屏:看日本許多地方縣的宣傳文宣,可以觀察到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文案:自然很好、飯很好吃、很有人情。台灣不少地方強調自己的特色也不外乎這三個。因此,我想在這裡就可以透過「地域品牌化」,也就是透過「地方設計」找出地方的獨特概念、不可被取代的差異和價值。

如何培養「用設計挖掘地方價值、找出地方 DNA」的能力?

蔡奕屏:我借用書中第三章服部滋樹老師的歸納來回答。他說,重要的是「把原本被埋沒的訊息進行傳達」,要怎麼做呢?書裡有一張圖說明他設計時的七個步驟:「研究、調查、檢證、解體、編輯、再構築、輸出」。

但我相信大家還是會有疑問,「研究調查要做些什麼呢?」老師說他會用五個手法:

  1. 尋找歷史文獻
  2. 搜集網路資料
  3. 拍影片
  4. 訪談
  5. 運用身體感受

其中「訪談」是老師特別強調、也花最多時間的,因為訪談能蒐集到第一手、非常真實的聲音。

這一系列過程之後,在進行設計之前,有一個重點是:要在蒐集到的資料中找出「當地特有的概念」,也就是把資料概念化、或是找出地方獨特的魅力點

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要怎麼歸結出概念呢?縱覽書中受訪的案例,可以看到除了扎根地方,「外來者的眼光」也很重要。不管是 U-turn 回自己家鄉、或從都市 I-turn到鄉村,他們與地方都有個既親近、又帶著外來者身分的「若即若離」距離,這樣反而能夠看出大家習以為常的日常特殊性

例如,書裡 Little Creative Center 的今尾真也先生,他是岐阜出身、到東京求學求職之後回到岐阜開設設計事務所,雖然是回到岐阜,但沒有被岐阜所限制,他在 2019 年到東京開設「岐阜大廳」天線商店,希望透過這流動的身分,達到「俯視地方」的角度。可能有些人會擔心,在鄉村生根久了是否會受到侷限,但像今尾這樣,就是在鄉村但不被鄉村侷限、在都市也不被都市侷限,把鄉村帶到都市,並且在都市把鄉村帶向國際,這樣流動的來去身分或許能成為參考。而這個角度,似乎能扣連到您的新書《二地居》的觀察。

Little Creative Center經營的天線商店岐阜大廳。(圖片來源/ Little Creative Center


林承毅:
我在《二地居》就是想談「流動」的概念。我覺得過去談從都市回到地方,就像是要切斷和都市的連結,但未來的時代有資訊有網路有交通,其實就是能夠像奕屏所提的案例,簡單來說,可以看到日本有許多案例就是在城和鄉之間創造連結。

設計師可以積極發揮哪些功能?

林承毅:我這幾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設計的定義更擴大,不只是平面和產品,而是包含許多企劃、行動、展示、媒合等等。我覺得這本《地方設計》的案例收得非常好,裡面有許多不同方式,例如社區營造、參與式設計、街區經營、藝術季,或如 D&Department 選品與策展的方式,擴大了大家對設計的想像。重要的是,把設計導入地方,讓地方因為設計被改變。

《地方設計》收錄各種案例,包含社區營造、參與式設計、街區經營、藝術季等。(圖/《地方設計》內頁)


蔡奕屏:
我回應兩個部分,首先,很多我訪談的設計師都跟我說,回到鄉村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地方上的人不知道設計是什麼」,因此透過許多實體的、大家比較容易想像的活動來跟大家溝通。於是設計就因應環境的不同,自然而然有了許多不同樣貌。

再來是,鄉村面臨的問題非常多元複雜,不是只換個包裝、做個網站就能觸及問題的核心或解決問題,因此,這些設計師在既有的傳統設計工作之外,發展出更多「設計的解方」。TSUGI 的設計師新山直廣就說,他不會畫線限制自己哪些是設計就做、哪些不屬於設計就不做,例如他開了一家腳踏車租借店,看起來和設計無關,但他們是看到地方上有需要那就去做。如果回到「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本質,他們正是不被設計限制,而開展出許多設計的解方。

林承毅:我補充兩點,談地方創生我都覺得地方要有三個元素:自發性、危機感、創造力。我覺得設計師們到地方帶來的就是創造力。像奕屏講的,可能也是因為到地方大家不了解設計是什麼,不過覺得你很不一樣、很有創意,所以什麼都找你做。如果設計師覺得「不行,我只做設計」的話,大家可能很難跟他接觸,但如果設計師能夠 open-minded、願意接下,其實就是透過合作過程去建立信任感;另一方面,設計師的設計能量和創造力也能夠累積,工作機會也愈來愈來多、更能在地方生根。可以說,設計師就像是一個地方的創造者,在做中練就十八般武藝。

蔡奕屏:書中案例「鰻魚的睡窩」,他們就不說自己是設計師事務所,而是「地域文化商社」。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他們一開始是經營天線商店,後來開創「Monpe」山垮褲品牌,這個以「久留米織品工藝」的現代風服飾爆紅,成了他們代表作。山垮褲的發跡也讓他們開始有許多相應的委託出現,像是工藝品牌推廣、產品設計,甚至是影片拍攝、網站設計等等,委託的種類非常多元,因此創辦人白水先生說他也不說自己是「設計公司」,而是「地域文化商社」,讓大家有想像、發揮的空間。

鰻魚的睡窩天線商店舊寺崎邸店(圖片來源/鰻魚的睡窩

鰻魚的睡窩之團體照(圖片來源/鰻魚的睡窩

鰻魚的睡窩經典產品Monpe。(圖片來源/鰻魚的睡窩

 

林承毅:回到台灣,其實台灣也有許多案例和奕屏提到的很像,像是台南的透南風、新竹的貢丸湯、苗栗苑裡的掀海風等,他們也都是很年輕,從學生團隊開始做,回地方之後像是透南風要做社造、貢丸湯要做雜誌、掀海風抗議之後在思考接下來要什麼。看他們的業務會發現,其實也包山包海,像他們不是設計師,但帶了創造力回到地方。

我覺得奕屏提到的「地域文化商社」名稱很好,聚焦在地方上的文化,為地方復興,然後為地方導入更多設計。如果你問我他們是做設計嗎,從我的角度,他們都是啊,他們是用過去沒有的、不同的角度在做設計

透南風 4月號/2017 第6期

透南風 4月號/2017 第6期

貢丸湯 2020第22期

貢丸湯 2020第22期

苑裡掀海風 No.1

 

給「想從事地方設計」的人一句話

林承毅:我想是「connection」,我覺得設計背後就是 connection,透過有形和無形的connection 把人跟人、人跟地方的連結找回來,透過設計師把那些看不見的東西重新鏈結在一起,打破疆界、打破區域。

談地方創生,我覺得最後的目標是「安居樂業」。過去的邏輯是先樂業再安居,也就是人們透過找工作來到都市,之後才找要居住的地方、想要的生活;但我想的是,有沒有可能是先安居再樂業,也就是先找到理想的生活。下個世代要去找自己喜歡的地方,找到之後再去想我可以為這個地方做些什麼,或是即使不能做些什麼,我也能夠透過網路、透過連結做世界性的事情。

回到正題,我覺得是「怎麼樣去找到生活」,人和地方的關係如果能從生活去連結地方的生活感,再透過設計的詮釋,就會讓地方和人重新連結。也就是梅原老師或服部老師談的「日本的未來在地方」,我覺得台灣的未來也是在地方。

蔡奕屏:我在採訪書中的設計師時,其實有很多設計師也會問我台灣的地方設計如何,大家都滿好奇台灣的地方設計是什麼樣貌,我當下可以粗淺回答,但同時也讓我開始想自己是不是對台灣理解得還不夠深。也就是說,我感受到,在與日本交流、與世界溝通之前,必須先整理好自己是誰、從哪裡來、那裡是怎麼樣的地方、現在又發生了什麼,這些非常本質的問題,當這些有關自我的部分處理好之後,就能帶著更多的自信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和國際交流。因此,最後我想借用服部老師的一句話:「思考在地化、行動全球化」。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OKAPI無限期免費看方案】地方的他們需要你

有人透過營造、有人透過設計、有人透過食物,他們在做的事情,叫做「地方創生」

25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