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卡特的立體書作品令人驚艷。(圖/Yellow Square: A Pop-up Book for Children of All Ages內頁)
來自藝術學院訓練的大衛.卡特(David A. Carter),以創作者自許,但並非一開始就喜歡紙藝。他一直自認是藝術工作者與建造者(builder),25歲到洛杉磯的立體書出版社Intervisual Communications工作後,與立體書一見鐘情,發現立體書最符合他的創作方式,既是藝術也是建造,這些都是他專長的;此後的30年,他成為立體書專家。
1999年卡特與紙藝工程師迪雅茲(James Diaz)合作了The Elements of Pop-Up,這是一本讓讀者認識立體紙藝元素,進而學習製作立體畫面的專書。從最簡單的步驟,拆解書面立體的結構,明白一個凸起或是一個三角形如何形成之後,就能拆解更複雜的構造了。第一面打開的驚喜,來自一個個細節,卡特先生將細節一一呈現,本書有如武功祕笈,從入門實做到高階招數全部傳授給讀者。懂得這些基本功,我們再讀其他立體書作品,便能化繁為簡,知其變化。
Le sculture da viaggio di Munari
主修藝術的他,在藝術世界裡經過了不同的歷程,每個時期欣賞不同的藝術家,我們在他的作品裡也明顯的因為顏色、立體空間、運轉模式,看到藝術家米羅(Joan Miró)與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影子。在醞釀作品的過程,他自認深受多位藝術家影響,除了米羅、考爾德,還有野口勇(Isamu Noguchi)、丁格利(Jean Tinguely)、杜象(Marcel Duchamp)、桑尼亞.德呂尼(Sonia Delaunay)、蘇菲.阿爾普(Sophie Taeuber-Arp)、安東尼.卡羅(Anthony Caro)、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賈克莫.巴拉(Giacamo Balla)。其他當代藝術家如:利用機械原理做「仿生獸」的泰奧.揚森(Theo Jansen)、建築家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新宮晉(Susumu Shingu)、陶巴.奧爾巴赫(Tauba Auerbach)。他很耐心的為我舉例了這麼多藝術家,讓我能循線追索,自行研究。
在這本Le sculture da viaggio di Munari 裡,卡特先生做了五個立體畫面,向莫那利的設計成就與對後代藝術家的啟發致敬,書中不論是色彩、形狀、運轉概念、平衡對稱,都呼應了莫那利當年的紙藝雕塑,只是改以立體書來呈現。本書由出版莫那利作品的義大利出版社Corraini Edizioni發行。
15年後,卡特與迪雅茲再度合作,You Call That Art?!: Learn about Modern Sculpture and Make Your Own 以十位現代雕塑家的作品回顧藝術史,從埃及、希臘、羅馬、亞洲、中東的遺跡古物,進入中世紀和哥德式,一路傳承到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藝術,以致現代藝術裡的蛛絲馬跡。這十位藝術家,當然就是他最欣賞或最具代表性的,如羅丹、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și)、畢卡索、阿爾普(Jean Arp)、杜象、蓋保(Naum Gabo)、考爾德、奈佛遜(Louise Nevelson)、野口勇、克拉克(Lygia Clark),我列出這些名字,是鼓勵讀者和我一樣循線追索,多認識一位藝術家,就能在我們身邊發現什麼是模仿?什麼是致敬?什麼是類似?什麼是再生?這些相通的訊息鋪陳社會文化的交織,進而與世界交流。
You Call That Art?!以十位現代雕塑家作品回顧藝術史。(圖/You Call That Art?! 內頁)
像卡特這樣的創作者會喜歡什麼書呢?他說小時候喜歡蘇斯博士的Green Eggs and Ham;少年時期,深受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充滿創意的半虛構小說《地下室》(Subterraneans)影響。至於立體書的世界,他最欣賞波蘭裔英國作家皮哈爾克斯基(Jan Pieńkowski)的《機器人》(ROBOT),以及醫學作家強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與紙藝工程師大衛.佩勒姆(David Pelham)合作的《人體》(THE HUMAN BODY)。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書。
卡特在2010年前後,曾應出版社邀請,將蘇斯博士的三本名著做成立體書,分別是:
這三本書的平裝本仍不斷再版,但立體書已絕版。若讀過蘇斯博士這三本書,都知道書中提出的人權宣言與對環境的憂患呼籲,皆是時代的註記。卡特成為立體書專家後,重新詮釋小時候喜歡的書,尤其是蘇斯博士這位重要作家,可謂身為創作者的使命感。當年我在新書發表會上首次見到卡特先生,他分享做立體書的困難與注意事項,特別強調紙張的選用,因為代工者必須有詳細的說明(有如使用手冊)以避免操作錯誤,立體書完成時強調書本的平均厚度,在裝幀與運送過程才能減少損耗。一如許多創作者,卡特先生有許多作品因為無法大量生產只能捨棄出版,不過,他也開始做雕塑和其他藝術創作。
問到他最享受創作的哪個階段?他說有時是點子的發想,有時是工程的過程,有時就是藝術與顏色,不同的製作階段有不同的喜悅。然而最快樂的,是看到讀者與作品互動的樣子。
One Red Dot、Blue 2、600 Black Spots、Yellow Squares、White Noise 這五本立體書被視為卡特的代表作,分別在顏色的對比與配置概念、紙張摩擦的聲音、轉動的技巧、懸吊與層次,每一本都是藝術品的收藏盒。
blue 2
而適用0-99歲讀者的Bugs系列,如Birthday Bugs、School Bugs、Builder Bugs、How Many Bugs in a Box?,圓眼造型的小蟲們,一系列將近30本,以及「四季」系列,都是這些年來他孜孜不倦、為不同年齡讀者建立全方位的立體概念。
在奇美博物館看到「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特展,精彩展出卡特先生的作品與草圖,面對這場豐盛的展覽,我想起與他曾有一面之緣,因此聯繫上他,藉此機會展開對他作品的進階研究。原先我想用Q&A方式呈現這段訪問,但往往問題不是只有問與答,於是衍生了更多關於他作品的連結與理念。整理過程中,除了追索藝術家的脈絡,追蹤他喜歡的藝術家,成長過程的大環境(譬如經濟、戰爭、家庭)也是重要因素。藝術家們不論是理論的創建或是技術的突破,都是日積月累的,靈感並非開關,不間斷的製作與發想才是源頭。因此,在我們看見結果(出版、名聲)時,並不只驚嘆成品,也同時明白平日點滴的付出與團隊的輔佐。我在一段段的問答之間穿插了他的書,希望讀者更明白這些過程與成果的對照。
作者簡介
著有《與圖畫書創作者有約》《動物們的讀書會: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童書遊歷: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繪本行旅》《是真的嗎?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2》《什麼這麼好笑?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3》《賴嘉綾的繪本報一報》《懂得欣賞,是件快樂的事!》,參與《大人也喜歡的繪本》企劃,並策劃11位台灣繪本創作者「停 聽 看 他們做繪本」展覽。最新作品為《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