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尼尼為

一本由大畫家、大作家、大導演線索交織而成的無字繪本──Manuel Marsol的《博物館》

  • 字級


《博物館》是無字繪本,一名男子因車拋錨,踏入博物館展開奇妙的故事。(圖/《博物館》內頁)


兩年前託OKAPI安排,我有幸採訪馬努葉爾(Manuel Marsol)和當時他兩本書的共同作者卡門(Carmen Chica)。那是我第一次聽見哈維爾(Javier Sáez Castán)這個名字,他和馬努同為西班牙人,是馬努非常景仰、喜愛的一位繪本作者。可惜我們對這位作者知道的不多,國內出版的《三隻小刺蝟闖禍了》也並非認識他最好的一本。可是從馬努的表情語調裡,我感受到那位作者的厲害。

兩年後,就見到了哈維爾和馬努合作的繪本《博物館》MVSEVM),這下我眼睛一亮!故事是哈維爾、繪圖是馬努。我忍不住好奇哈維爾是如何呈現故事腳本、也很好奇兩人的合作過程。接著在馬努的官網上看到了一張照片,是哈維爾的速寫本中的一頁分鏡草圖,與成書後的那一頁並置,草圖和最後看起來沒有什麽分歧,唯有房子的造型不太一樣。並在網站上看到更詳細的說明:本書想法、腳本和速寫(idea, script & original sketches)皆由哈維爾完成,馬努的工作是把速寫分鏡畫成畫。由此看來,他似乎是「協助偶像上色完工」?

博物館

博物館

《博物館》的成品與草圖腳本相似度極高。(圖片來源/Manuel Marsol官網


那麽,為什麼哈維爾不自己完成呢(他50多歲,馬努30多歲)?我去信問了馬努,他傳給我一份韓國logpress出版社對他與哈維爾的訪談,我用咕狗翻譯看完了長達11頁的西班牙文回答,雖然所得不盡精確,但我竟隔空領受到哈維爾非凡的智慧,不禁回想起馬努提到此人的興奮之意,果真啊!——原來,是哈維爾的想法、未完成案子過多(他此生永遠無法獨自完成之多),加上兩人有幾次見面機會,也喜歡彼此作品,就這樣哈維爾邀請馬努到他工作室看看,也就有了兩人合作的第一件作品。基本上馬努就是照著哈維爾的分鏡去完成,沒有大更動;但小細節,像是博物館裡的畫,兩人有一些討論(本文僅這段內容源自該訪談。)

\左起:哈維爾與馬努/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avier Sáez Castán(@jsaezcastan)分享的貼文


哈維爾的智慧展現在哪裡呢?

如本文標題所破,這是一本由大畫家、大作家、大導演線索交織而成的無字繪本。書介可看到這三個名字: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1882-1967)、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希區考克 ( Alfred Hitchcock,1899-1980)。由「波赫士」這個關鍵字,赫然感受到《沙之書》中那本內頁永遠不斷在變化的奇書。那位向作者兜售的人說:「仔細瞧瞧,以後再也看不到了。」而果然,每打開一次,內頁都是不一樣的,每一頁你只會見到一次,一翻過去就永遠消失了。像沙子、沙漏一樣流動、覆蓋、波動。也像《博物館》中每一頁的畫都隨時在變動。《沙之書》主角最後覺得這樣的書太可怕了,想一把火燒了它,可又擔心這無窮無盡之書燒起來會不會也無窮無盡,最後他想到一句很有智慧的話:「隱藏一片樹葉最好的地點是樹林」,於是他把這本怪書偷偷放到一座有九萬冊藏書的圖書館,之後連圖書館所在的那條街都不想去了。

▌波赫士的小說「迷宮」

波赫士全集(四冊)

波赫士全集(四冊)

波赫士另一篇《阿萊夫》有一段括號裡的字:「我小時候常常納悶,一本書合上後字母怎麽不會混淆,過一宿後為什麼不消失?

為什麼一本內容不斷變動的書會如此令人驚恐?內容會改變的畫也令觀眾尖叫吧,更何況是在畫裡看見了「自己」,這也是一種「驚恐」橋段。波赫士有一短篇〈另一個人〉,講述主角有天遇到了年老版的自己;而《博物館》裡,主角赫然面對的主牆上,就有一幅名為〈自畫像〉的畫,畫中他的紅色卡車正停在這座博物館前,彷彿預知了他的這一天、這一刻。「看見自己」的驚嚇,不輸畫中的物件變成真的走出來、飛出來、跑出來(而且本書兼具);回頭再看,主角自己,不也是從那幅〈自畫像〉活生生地走出來嗎?只是我們一開始還渾然不覺。

另一個來自波赫士的味道是「無限」(或是「迷宮」),至少來自《小徑分岔的花園》等短篇,文中那位角色的曾祖父辭了高官,花了13年「一心想寫一部比《紅樓夢》人物更多的小說,建造一個誰都走不出的迷宮」。

而實際上,文中也提到「小說」和「迷宮」是同一件東西。小說是一座無形的「迷宮」,「畫」也可以是。「迷宮」的概念是「出不去」、在看似一樣、總有岔路、無盡頭之間來回打轉,《博物館》裡的展間就具體描繪了方形的空間裡(展牆)、又有方形的空間(畫作)——那麽,博物館也成了一座「迷宮」,不過這迷宮更關鍵的意義應該是「無限」。波赫士小說的主角自問:在什麽情況下一部書會成為無限。我認為只有一種情況……書的最後一頁要和第一頁雷同,才有可能沒完沒了地連續下去。

在《博物館》中經過一番驚嚇後,最終我們鬆了口氣,以為主角開著卡車上路了,未料鏡頭一拉遠,又是一幅畫!那麽,主角是進入博物館,又進入另一個科幻空間嗎?主角逃脫了?還是進入更無止境的迷宮(書或畫的迷宮)之中?。他由現實進入了畫裡,兜一圈又進入另一張畫裡,即近似波赫士把書喻為生生不息的迷宮。

在波赫士的世界裡,書與圖書館都是「無限」的。小說主角瞭解了曾祖父的寫作後——我想像出一個由迷宮組成的迷宮,一個錯綜復雜、生生不息的迷宮,包羅過去和將來,在某種意義上甚至牽涉到別的星球。我沉浸在這種虛幻的想像中,忘掉了自己被追捕的處境。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抽象地領悟了這個世界。

▌希區考克《驚魂記》的懸疑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

驚魂記 60週年紀念雙碟鐵盒 (UHD+BD Steelbook)(PSYCHO 60th Anniversary Edition (UHD+BD Steelbook))

驚魂記 60週年紀念雙碟鐵盒

我也讀了《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主要說的是希區考克如何拍攝《驚魂記》Psycho),大致讓電影門外漢如我知道電影是怎麽拍成的。書中提到那座山坡上的凶宅汽車旅館模型取自一幅畫,是愛德華.霍普的〈鐡路旁的房子〉(House by the Railroad)。這幅畫本來就很有名,是畫家第一幅被美術館購藏的作品。畫中奇異的構圖和視角,鐡路橫過畫面,好像觀眾是在鐡路的另一側看著那座城堡般的老房子。

左起:電影《驚魂記》的凶宅旅館;愛德華.霍普的〈鐡路旁的房子〉;《博物館》中的博物館建築。


導演由畫家那裡取了素材,《博物館》也從希區考克《驚魂記》取了一些電影的視角參考。如果全書要抓住「驚悚」感,那麽畫成懸疑的視點,剪接出「可怕的事即將發生」的感覺,畫面就會在「人臉」和「所見對象」之間切換。

全書抓住「驚悚」感,畫面在「人臉」和「所見對象」之間切換。(圖/《博物館》內頁)


▌愛德華.霍普的〈自畫像〉

那麽,畫家愛德華.霍普的戲分在哪裡呢?

書中那位戴帽、裝藍色西裝的主角,正是源自霍普的〈自畫像〉(Self-Portrait)。這是一種「致敬」抑或「幽默」?

《博物館》中戴帽、裝西裝的主角(左)造型,來自霍普的〈自畫像〉。(圖片來源 / wikiart


那麼,這博物館要展出誰的作品?是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那隻大眼睛!眼睛做為「通往另一空間」的象徵,現實和想像之間的界限,當然是很好用;抑或老天之眼。「眼睛」的造型也出現在房子外觀。兩幅並置於門口的「大眼睛」極具戲劇效果,眼簾中的天空和半掩的門外的天空,令人錯覺那幅畫是一扇窗——「視覺雙關」。全書要玩的是,以畫為界限,畫裡畫外何者為「真」的混淆,緊接而來的「驚悚」感則瞬間讓所有畫作開始湧動,瓦解了「再現」與「現實」的界限。

主角走入博物館,裡面展示的是馬格利特的〈虛假的鏡子〉(The False Mirror,圖右)。


繪者馬努把眼眶改成肉紅色,和天藍色更顯對比,增添驚悚效果。館內還有很容易辯識的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畫作。作者們為何做此安排?留待讀者自行解讀了。

最後,再回頭看原文書名MVSEVM,這是玩弄字母的搞怪、故弄玄虛?還是世界上真有這種語言?古文有這樣的字?這也是挪用馬格利特的把戲「這不是一根菸斗」——文字、圖像的關係是什麽?或許是有「無限」的關係?或延伸成觀眾、圖像的關係;讀者、作者的關係是不是有各種可能......

馬格利特〈形象的叛逆〉畫了菸斗,底下卻寫「這不是一根菸斗」。(圖/wiki


總之,拉了這麽一大堆,這些交織的互文已足以產生一池漣漪。當我再回頭看波赫士的作品,好像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假設有位旅人,永遠都在旅行,朝圖書館的任何方向前進。幾個世紀以後,他可能會發現相同的書卷或典籍仍以一樣的失序重複出現(不過,這樣的重複應該也是一種秩序:世界的法則)。有了那美妙的希望,我的孤獨得到一些慰藉。
——波赫士,〈巴別塔圖書館〉

若把上面的「圖書館」改為「博物館」,把「書」改為「畫」。那麼這座「巴別塔圖書館」就成了你手中的這本「巴別塔博物館」。



作者簡介

本名不重要。出生於大馬。高中畢業後赴台灣迄今。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老貓簡史》《幫我換藥》
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策劃、翻譯《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
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另也在博客來OKAPI寫繪本專欄文。
偶開成人創作課。獲國藝會視覺藝術、文學補助數次。目前苟生台北。

Fb/IG/website keyword:馬尼尼為 maniniwei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在補班的日子,特別想對自己喊話:「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

補班日特別厭世嗎?此時的你需要被激勵、同理、跟別人比慘,各種需求我們都能給你。

367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