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職場觀察前線】「有規劃就不會被眼前的失敗打敗,或是被短暫的成功迷惑。」-矽谷阿雅

  • 字級

面對後疫情時代,市場就業環境的不樂觀
三位職涯專家,打開你對自己工作發展想像的可能性

 


Q:先說說個人工作年資、大致的職涯經歷,以及現在從事的職業與主要工作內容。

矽谷阿雅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大家好!我是《矽谷阿雅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的作者「矽谷阿雅」,我有十五年的工作經驗,其中十年在美國的芝加哥和矽谷,主要擔任電商app產品長和行銷長的工作,帶領產品經理、行銷經理、數據分析師、網站設計師、軟體工程師。我服務的公司包括Facebook、eBay、麥當勞,以及美國前五大零售集團Target和Sears。我在台灣土生土長,政大畢業後擔任過蘋果日報的記者以即在小廣告公司工作。我在十年前到美國西北大學唸行銷碩士,畢業時正好遇到2008年金融風暴,所以特別能感受今年疫情下求職人的感受。我也有芝加哥大學的MBA,也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

Q:對於工作覺得需要改變的契機是什麼?促使你行動的勇氣又是什麼?

我在當記者的時候,「小蘋果你好!」突然有人叫我,「我是新來的聯絡人」一位穿襯衫的先生說,我們攀談了起來,他問:「啊你到蘋果日報多久啦?」我想了一下,「啊,剛好兩年多!」

那一晚,我輾轉難眠,時間過得真快,我一直告訴自己,當記者兩年後就要出國讀書,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看看,但是,出國讀書後要做什麼呢?我知道的工作中,我有興趣的,大概就是當記者了吧。可是,我已經在台灣最大的媒體工作,做的又是派駐政府的重要職位,美國碩士或英文對台灣媒體工作也沒什麼幫助,離開兩年,好不容易卡到的位子就拱手讓人,就算能再回來,苦心經營的人脈也冷了吧!留在美國工作?做傳播或行銷,我一個外國人沒身分,家裡沒背景、英文又差,在美國找不到工作吧!出國讀書一大筆錢,怎麼賺得回來?我有好多疑問。

不久後,有天跟朋友吃飯,朋友帶了個長年住國外的朋友一起來,朋友問我在哪裡工作,我帶著些微驕傲的語調說「蘋果!」,對方說「喔!我知道,他們總部在矽谷!」,接著,他開始說了一些矽谷的公司和工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原來他以為我工作的公司是在矽谷的蘋果手機。

那天,我發現自己是隻井底之蛙,我以為自己工作的蘋果日報已經是龍頭,卻赫然發現我認識的世界是如此渺小。我不禁從心底深處問自己:「這樣就夠了嗎?我只能這樣嗎?」

決定該不該出國讀書這件事,我一直算不出能有多少回收,誰知道念完碩士一年、五年、十年後,可以做什麼樣的工作?後來回頭看才知道,因為無法想像未來,想得到的只有現在立刻失去些什麼,難怪怎麼算都不划算。當時我以為,我有興趣的工作只有當記者,後來看才知道,是因為我懂得太少,因此以為自己的選擇很少。

不知道未來會是怎麼樣,所以面臨抉擇,我有些徬徨、糾結,擔心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我想試試,但又擔心「砍掉重練」。接下來的幾週,到海外進修的想法一直在我腦袋揮之不去,吃飯想、睡前想、連去剪頭髮的時候也想。「你覺得我可以剪這樣嗎?」我指著一個男生頭的造型。「啊?」設計師看著超短的男生頭照片,不可置信地張大眼看著我。「你要剪短?你從來沒剪過短髮吧?妳確定?」她高八度問我,旁邊的助理也湊過來看我指定的髮型並發出「哇!」的驚訝聲。

「就剪吧,我想是時候做個改變!」我放下雜誌,堅定地說。「喀嚓」有點自然捲又燙直過的長髮落了一地。我剪了頭髮,想用這個儀式性的動作,提醒自己不再猶豫,強化自己的決心、象徵新的開始。我想,還找不到方向,先改變再說吧,現在砍掉重練很難,但再過幾年恐怕更難!世界這麼大,沒有多嘗試,以後或許會後悔。我們只看到到眼前的失去, 看不到可以得到的未來。我遞了辭呈,留學準備之路就此展開。

Q:關於工作外的自學,認為自學過程最困難的是什麼?如何決定自學的內容與閱讀的培養?

靠著五百封客製化的履歷、兩個月在紐約和加州上百人的拜訪、還有一本商業計畫書毛遂自薦,我在金融風暴的時候竟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你或許會以為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實,出了學校,挑戰才真正開始!

我英文很爛,上班書信往返,寫企劃書,怎麼辦?我於是每天下班後開車半個小時,到西北大學圖書館的寫作中心,請義工幫忙修改,改完後每天晚上再把email寄出,長達半年多。

剛上班的時候,我每天開車半小時回學校,請圖書館寫作義工幫忙改公司文件!後來幾年做app和行銷活動的時候,我會仔細看文案經理怎麼寫文案,試著學起來;做重要會議的簡報時,我會請英文是母語的同事幫我做簡報最後英文的潤稿,我會一個字、一個字比對他改過的內容和我的原文有何不同。而這個功課,我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做,也會看英文報章雜誌等加強。

接下來十年的工作生涯,我都是會一半、學一半,一路往在頂尖科技公司帶領團隊做全球數位產品的工作走。我在凡斯雜誌社學了數位廣告的經驗,靠著數位廣告的經驗,我進了當年美國第四大的零售集團希爾斯百貨集團(Sears Holdings),做大數據廣告;接著我靠著大數據的經驗,進了同公司的手機產品管理部門,做個人化的電商app;靠著做電商app的經驗,我幫美國第二大零售集團目標百貨(Target)在矽谷創建電商app的團隊;靠著帶領電商app團隊的經驗,我到了麥當勞帶領全球餐點外送app;靠著在麥當勞在新興市場的經驗,我到eBay帶領新興市場的app;靠著科技公司eBay新興市場的經驗,我進入臉書的全球上網計劃團隊;之後,臉書新開了電子商務團隊,看到我過去的電商app經驗,我於是到了產品管理部門做社群媒體電商。找工作本來就不可能是做100%會的東西,如果是,那你就做你現在的工作就好了啊!幹嘛換工作?本來就是一半貢獻你會的、一半學習新的。

遇到不會的東西,我邊做、邊學、邊看書。自學當然不容易,特別需要有自律,不然就會一直拖著,我比較喜歡用的方法是「想到就要做」因為趁需要,趕快學起來最有動力,也最有感。在希爾斯百貨工作期間,隨著職務的成長,我想了解財務和管理,決定念第二個碩士。當年我對科技和媒體很有興趣,發現有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哥倫比亞大學的兩校聯合MBA,不久後我真的收到錄取通知!一週後,我接到電話「您好!我是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MBA系主任。」我心想「哇塞,這學校也太『搞剛』(台語:指費工夫),竟然還系主任一個個恭喜新生耶!該不會是要給我獎學金吧!」我興奮地笑。主任說:「很遺憾通知您,我們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夥伴關係中止,MBA決定不辦了!」

我想,打鐵趁熱,已經決定要念就不想再等一年,當時大部分的碩士都已經截止報名,除了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特殊兩校聯合碩士,我也不想為其他學校飛到外州,但芝加哥地區只有兩間夢七名校(美國七所最好、申請競爭最激烈的MBA),除了西北大學,就是芝加哥大學。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芝加哥大學的申請截止日只剩一週。我抱著當砲灰的心態,硬是在申請截止日遞了報名表,一個月後,我通過面試、收到錄取!

教你一個小秘訣,如果你想做一件事,試著教其他人做你想做那件事,這樣,你就比較容易成功!比如說,你想要多看書,你去跟其他人分享你喜歡的書,勸其他人多看書。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他們問在找工作的人如何找工作,這些人說:「我自己都還沒找到工作,哪有能力教別人?」結果研究發現,這些人其實對找工作有很豐富的知識!

就好比在減肥的人,當你問他該怎麼減肥,其實他懂得還真不少,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該運動等等都瞭若指掌。這些人,缺的不是「知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去做這些事的動力」。分享你的經驗給其他人,有助於增加自己做這些事情的動力,而解決迷惘的最好方法,就是付諸行動的動力!

Q:平常是否習慣思考或規畫自己的人生?是否能分享自己如何規畫短期與長期的工作計劃?

我不是一個很愛按照規劃走的人,但我也發現,有規劃就比較不會被眼前的失敗打敗,或是被短暫的成功迷惑。規劃的目的不是讓你一直照著規劃走,因為一但你開始走,你就會學到新的東西,依據這些東西重新調整規劃,但規劃讓你有開始走的動力,也是讓自己知道走到哪了的準則。

例如,在2008年我從西北大學畢業的時候遇上金融風暴,我規劃主要找媒體相關的公司做行銷相關的工作,我計畫找工作六個月,後來我就到了產業雜誌做行銷服務的工作,雖然跟我原本期待的到大媒體公司做行銷不一樣,但還是跟與原本的規劃類似。

又比如說我在希爾斯工作的時候,希望有一天能到「一流科技公司帶團隊做全球產品」,雖然歷經了四份工作後才實踐,但我在目標百貨開始帶領團隊、在麥當勞開始做全球產品、在eBay開始服務科技公司,後來進入一流科技公司臉書。雖然不是一步登天,但我在每次職涯抉擇,清楚知道這份工作與我職涯規劃的相關。這並不代表我能夠預測未來,知道這些公司最後會成為我達成目標過程的中站,而我每次加入公司,也從來沒有想說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地方。但是,心裡有最終目標的好處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家公司,因為工作沒有完美,除了錢,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做這個工作,這樣的認知幫助你在工作上得到滿足,也能夠幫助你在工作上著重在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

比如說,你想當價格分析師,但你過去只有做過業務,因此下一份工作你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定價分析,那公司大小可能不是很重要,可是你能學到定價、能用上分析技能就很重要。再舉個例子,你大學剛畢業,還不是很確定自己想做什麼,但你對行銷分析、行銷管理、產品管理都有興趣,那你下一份工作最好是能讓你每個領域都有機會嘗試、知道自己最適合什麼,像是在整合行銷傳播公司工作。

近幾年,我主要的專長在幫大公司做新創,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找這樣的工作,但接連幾個我喜歡而加入的團隊都是類似的案子,我也發現這確實是自己的熱情和擅長,慢慢把這樣的工作類型變成職涯規劃的一部分。

你可能會覺得我走到這裡,也進了矽谷大公司帶團隊,在職涯上就不在迷惘,其實,人生會一直有不同的迷惘,但我們只要能不斷嘗試,我們終究會在迷惘中找到方向,有所規劃,並實踐它!

另外,我常用「GROW模型」檢視自己的職涯。

Q:請推薦3-5本書,並各提供50字左右的理由。

1. 《Get to Aha!》 / Andy Cunningham
這本書的作者是Andy Cunningham,她可是以前賈伯斯時代蘋果的品牌定位師,夠強了吧!阿雅我很幸運,在某次聚會中認識她,後來我在臉書做行銷的時候,曾經雇用她做了一個案子,親身實踐了她書裡的方法。比如說,她談到定位要誠實面對自己,一般來說,公司只可能在產品功能、客戶服務、領導人概念的其中一個真正突出,那就特別針對那個角度做包裝,不要想把公司包裝成「不是自己」。我覺得書對品牌定位和個人定位都很有幫助。值得閱讀並且實踐!

2. 《The Art of the Start 2.0》 / Guy Kawasaki
這本書的作者是矽谷知名創業家Guy Kawasaki。創業的書很多人寫,但這本書特別在講怎麼開始、如何從零到一。書中有很多很基本但重要的知識,像是你怎麼知道這是個好點子?每個員工股份要怎麼分配?沒錢怎麼做行銷?怎麼做募資簡報?疫情衝擊,當大公司都倒下來,他們就離你的新創更近一點。你以為金融風暴的時候大家只能避風頭?2008到2010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時候,這些獨角獸新創都是在那段時間創立的:民宿出租平台Airbnb、修照片軟體美圖、叫車平台Uber、被臉書收購的社群媒體IG、Pinterest、被臉書收購的通訊軟體WhatsApp、支付軟體Venmo、團購網站Groupon。

3. 《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 / Mcdowell, Gayle Laakmann/ Bavaro, Jackie
呼應「給轉職者的建議」──每位求職者不能只有單一職能,除了磨練各項軟性技能之外,也要同時培養「個人品牌」。舉例來說,獵頭或人資判斷求職者時,會從其臉書、IG等具社交認證的網站進行審核,如果你將個人的社群網站經營得有聲有色(例如很會辦活動、涉獵多項才藝),你所打造的個人品牌便可以替自己加分。

4. 《Getting to Yes》 / Mcdowell, Gayle Laakmann/ Bavaro, Jackie
這是一本協商談判的書,是我以前在芝加哥大學念企管碩士的時候老師的指定書,我覺得很好讀又有效。其實你不要以為談判只有在談薪水、廠商殺價的時候有用,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和家人、同事、朋友找到一個雙贏的局面,這本書能幫助你更有效地溝通。

 Get to Aha!

Get to Aha!

 The Art of the Start 2.0

The Art of the Start 2.0

 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

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

Getting to Yes

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


鄭雅慈(矽谷阿雅)

台灣人,現居美國矽谷。原為台灣蘋果日報記者,毅然辭掉工作赴美讀書,一路到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電子商務app產品長。榮獲十多項美國數位大獎、美國Min雜誌年度最佳行銷人獎提名、Girls in Tech 40歲以下女性科技精英榜、台灣十大傑出青年提名。

阿雅在美國的十幾年工作經驗,讓她有了很多新的視野,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分享在美國的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秘訣、矽谷最新產品管理與行銷知識。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受邀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矽谷頂級新創加速器Plug & Play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吸引台灣各大媒體驚艷報導,並在全台超過20間大專院校與企業巡迴演講。

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University of Chicago)、西北大學整合行銷傳播碩士(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大學學士。

出版作品: 《矽谷阿雅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2020職場人更多閱讀  

【職場觀察前線】「遠端工作能力將成為企業未來尋找人才的重點。」-海外職涯專家 / Sandy Su
【職場觀察前線】「最常見的傳統迷思是:我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私人職涯教練 / Lynn Lin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