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職涯專家,打開你對自己工作發展想像的可能性
Q:先說說個人工作年資、大致的職涯經歷,以及現在從事的職業與主要工作內容。
大家好!我是《矽谷阿雅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的作者「矽谷阿雅」,我有十五年的工作經驗,其中十年在美國的芝加哥和矽谷,主要擔任電商app產品長和行銷長的工作,帶領產品經理、行銷經理、數據分析師、網站設計師、軟體工程師。我服務的公司包括Facebook、eBay、麥當勞,以及美國前五大零售集團Target和Sears。我在台灣土生土長,政大畢業後擔任過蘋果日報的記者以即在小廣告公司工作。我在十年前到美國西北大學唸行銷碩士,畢業時正好遇到2008年金融風暴,所以特別能感受今年疫情下求職人的感受。我也有芝加哥大學的MBA,也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
Q:對於工作覺得需要改變的契機是什麼?促使你行動的勇氣又是什麼?
我在當記者的時候,「小蘋果你好!」突然有人叫我,「我是新來的聯絡人」一位穿襯衫的先生說,我們攀談了起來,他問:「啊你到蘋果日報多久啦?」我想了一下,「啊,剛好兩年多!」
那一晚,我輾轉難眠,時間過得真快,我一直告訴自己,當記者兩年後就要出國讀書,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看看,但是,出國讀書後要做什麼呢?我知道的工作中,我有興趣的,大概就是當記者了吧。可是,我已經在台灣最大的媒體工作,做的又是派駐政府的重要職位,美國碩士或英文對台灣媒體工作也沒什麼幫助,離開兩年,好不容易卡到的位子就拱手讓人,就算能再回來,苦心經營的人脈也冷了吧!留在美國工作?做傳播或行銷,我一個外國人沒身分,家裡沒背景、英文又差,在美國找不到工作吧!出國讀書一大筆錢,怎麼賺得回來?我有好多疑問。
不久後,有天跟朋友吃飯,朋友帶了個長年住國外的朋友一起來,朋友問我在哪裡工作,我帶著些微驕傲的語調說「蘋果!」,對方說「喔!我知道,他們總部在矽谷!」,接著,他開始說了一些矽谷的公司和工作,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原來他以為我工作的公司是在矽谷的蘋果手機。
那天,我發現自己是隻井底之蛙,我以為自己工作的蘋果日報已經是龍頭,卻赫然發現我認識的世界是如此渺小。我不禁從心底深處問自己:「這樣就夠了嗎?我只能這樣嗎?」
決定該不該出國讀書這件事,我一直算不出能有多少回收,誰知道念完碩士一年、五年、十年後,可以做什麼樣的工作?後來回頭看才知道,因為無法想像未來,想得到的只有現在立刻失去些什麼,難怪怎麼算都不划算。當時我以為,我有興趣的工作只有當記者,後來看才知道,是因為我懂得太少,因此以為自己的選擇很少。
不知道未來會是怎麼樣,所以面臨抉擇,我有些徬徨、糾結,擔心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我想試試,但又擔心「砍掉重練」。接下來的幾週,到海外進修的想法一直在我腦袋揮之不去,吃飯想、睡前想、連去剪頭髮的時候也想。「你覺得我可以剪這樣嗎?」我指著一個男生頭的造型。「啊?」設計師看著超短的男生頭照片,不可置信地張大眼看著我。「你要剪短?你從來沒剪過短髮吧?妳確定?」她高八度問我,旁邊的助理也湊過來看我指定的髮型並發出「哇!」的驚訝聲。
「就剪吧,我想是時候做個改變!」我放下雜誌,堅定地說。「喀嚓」有點自然捲又燙直過的長髮落了一地。我剪了頭髮,想用這個儀式性的動作,提醒自己不再猶豫,強化自己的決心、象徵新的開始。我想,還找不到方向,先改變再說吧,現在砍掉重練很難,但再過幾年恐怕更難!世界這麼大,沒有多嘗試,以後或許會後悔。我們只看到到眼前的失去, 看不到可以得到的未來。我遞了辭呈,留學準備之路就此展開。
Q:關於工作外的自學,認為自學過程最困難的是什麼?如何決定自學的內容與閱讀的培養?
靠著五百封客製化的履歷、兩個月在紐約和加州上百人的拜訪、還有一本商業計畫書毛遂自薦,我在金融風暴的時候竟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你或許會以為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實,出了學校,挑戰才真正開始!
我英文很爛,上班書信往返,寫企劃書,怎麼辦?我於是每天下班後開車半個小時,到西北大學圖書館的寫作中心,請義工幫忙修改,改完後每天晚上再把email寄出,長達半年多。
剛上班的時候,我每天開車半小時回學校,請圖書館寫作義工幫忙改公司文件!後來幾年做app和行銷活動的時候,我會仔細看文案經理怎麼寫文案,試著學起來;做重要會議的簡報時,我會請英文是母語的同事幫我做簡報最後英文的潤稿,我會一個字、一個字比對他改過的內容和我的原文有何不同。而這個功課,我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做,也會看英文報章雜誌等加強。
接下來十年的工作生涯,我都是會一半、學一半,一路往在頂尖科技公司帶領團隊做全球數位產品的工作走。我在凡斯雜誌社學了數位廣告的經驗,靠著數位廣告的經驗,我進了當年美國第四大的零售集團希爾斯百貨集團(Sears Holdings),做大數據廣告;接著我靠著大數據的經驗,進了同公司的手機產品管理部門,做個人化的電商app;靠著做電商app的經驗,我幫美國第二大零售集團目標百貨(Target)在矽谷創建電商app的團隊;靠著帶領電商app團隊的經驗,我到了麥當勞帶領全球餐點外送app;靠著在麥當勞在新興市場的經驗,我到eBay帶領新興市場的app;靠著科技公司eBay新興市場的經驗,我進入臉書的全球上網計劃團隊;之後,臉書新開了電子商務團隊,看到我過去的電商app經驗,我於是到了產品管理部門做社群媒體電商。找工作本來就不可能是做100%會的東西,如果是,那你就做你現在的工作就好了啊!幹嘛換工作?本來就是一半貢獻你會的、一半學習新的。
遇到不會的東西,我邊做、邊學、邊看書。自學當然不容易,特別需要有自律,不然就會一直拖著,我比較喜歡用的方法是「想到就要做」因為趁需要,趕快學起來最有動力,也最有感。在希爾斯百貨工作期間,隨著職務的成長,我想了解財務和管理,決定念第二個碩士。當年我對科技和媒體很有興趣,發現有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哥倫比亞大學的兩校聯合MBA,不久後我真的收到錄取通知!一週後,我接到電話「您好!我是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MBA系主任。」我心想「哇塞,這學校也太『搞剛』(台語:指費工夫),竟然還系主任一個個恭喜新生耶!該不會是要給我獎學金吧!」我興奮地笑。主任說:「很遺憾通知您,我們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夥伴關係中止,MBA決定不辦了!」
我想,打鐵趁熱,已經決定要念就不想再等一年,當時大部分的碩士都已經截止報名,除了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特殊兩校聯合碩士,我也不想為其他學校飛到外州,但芝加哥地區只有兩間夢七名校(美國七所最好、申請競爭最激烈的MBA),除了西北大學,就是芝加哥大學。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芝加哥大學的申請截止日只剩一週。我抱著當砲灰的心態,硬是在申請截止日遞了報名表,一個月後,我通過面試、收到錄取!
教你一個小秘訣,如果你想做一件事,試著教其他人做你想做那件事,這樣,你就比較容易成功!比如說,你想要多看書,你去跟其他人分享你喜歡的書,勸其他人多看書。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他們問在找工作的人如何找工作,這些人說:「我自己都還沒找到工作,哪有能力教別人?」結果研究發現,這些人其實對找工作有很豐富的知識!
就好比在減肥的人,當你問他該怎麼減肥,其實他懂得還真不少,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該運動等等都瞭若指掌。這些人,缺的不是「知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去做這些事的動力」。分享你的經驗給其他人,有助於增加自己做這些事情的動力,而解決迷惘的最好方法,就是付諸行動的動力!
Q:平常是否習慣思考或規畫自己的人生?是否能分享自己如何規畫短期與長期的工作計劃?
我不是一個很愛按照規劃走的人,但我也發現,有規劃就比較不會被眼前的失敗打敗,或是被短暫的成功迷惑。規劃的目的不是讓你一直照著規劃走,因為一但你開始走,你就會學到新的東西,依據這些東西重新調整規劃,但規劃讓你有開始走的動力,也是讓自己知道走到哪了的準則。
例如,在2008年我從西北大學畢業的時候遇上金融風暴,我規劃主要找媒體相關的公司做行銷相關的工作,我計畫找工作六個月,後來我就到了產業雜誌做行銷服務的工作,雖然跟我原本期待的到大媒體公司做行銷不一樣,但還是跟與原本的規劃類似。
又比如說我在希爾斯工作的時候,希望有一天能到「一流科技公司帶團隊做全球產品」,雖然歷經了四份工作後才實踐,但我在目標百貨開始帶領團隊、在麥當勞開始做全球產品、在eBay開始服務科技公司,後來進入一流科技公司臉書。雖然不是一步登天,但我在每次職涯抉擇,清楚知道這份工作與我職涯規劃的相關。這並不代表我能夠預測未來,知道這些公司最後會成為我達成目標過程的中站,而我每次加入公司,也從來沒有想說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地方。但是,心裡有最終目標的好處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家公司,因為工作沒有完美,除了錢,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做這個工作,這樣的認知幫助你在工作上得到滿足,也能夠幫助你在工作上著重在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
比如說,你想當價格分析師,但你過去只有做過業務,因此下一份工作你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定價分析,那公司大小可能不是很重要,可是你能學到定價、能用上分析技能就很重要。再舉個例子,你大學剛畢業,還不是很確定自己想做什麼,但你對行銷分析、行銷管理、產品管理都有興趣,那你下一份工作最好是能讓你每個領域都有機會嘗試、知道自己最適合什麼,像是在整合行銷傳播公司工作。
近幾年,我主要的專長在幫大公司做新創,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找這樣的工作,但接連幾個我喜歡而加入的團隊都是類似的案子,我也發現這確實是自己的熱情和擅長,慢慢把這樣的工作類型變成職涯規劃的一部分。
你可能會覺得我走到這裡,也進了矽谷大公司帶團隊,在職涯上就不在迷惘,其實,人生會一直有不同的迷惘,但我們只要能不斷嘗試,我們終究會在迷惘中找到方向,有所規劃,並實踐它!
另外,我常用「GROW模型」檢視自己的職涯。
Q:請推薦3-5本書,並各提供50字左右的理由。
1. 《Get to Aha!》 / Andy Cunningham
這本書的作者是Andy Cunningham,她可是以前賈伯斯時代蘋果的品牌定位師,夠強了吧!阿雅我很幸運,在某次聚會中認識她,後來我在臉書做行銷的時候,曾經雇用她做了一個案子,親身實踐了她書裡的方法。比如說,她談到定位要誠實面對自己,一般來說,公司只可能在產品功能、客戶服務、領導人概念的其中一個真正突出,那就特別針對那個角度做包裝,不要想把公司包裝成「不是自己」。我覺得書對品牌定位和個人定位都很有幫助。值得閱讀並且實踐!
2. 《The Art of the Start 2.0》 / Guy Kawasaki
這本書的作者是矽谷知名創業家Guy Kawasaki。創業的書很多人寫,但這本書特別在講怎麼開始、如何從零到一。書中有很多很基本但重要的知識,像是你怎麼知道這是個好點子?每個員工股份要怎麼分配?沒錢怎麼做行銷?怎麼做募資簡報?疫情衝擊,當大公司都倒下來,他們就離你的新創更近一點。你以為金融風暴的時候大家只能避風頭?2008到2010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時候,這些獨角獸新創都是在那段時間創立的:民宿出租平台Airbnb、修照片軟體美圖、叫車平台Uber、被臉書收購的社群媒體IG、Pinterest、被臉書收購的通訊軟體WhatsApp、支付軟體Venmo、團購網站Groupon。
3. 《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 / Mcdowell, Gayle Laakmann/ Bavaro, Jackie
呼應「給轉職者的建議」──每位求職者不能只有單一職能,除了磨練各項軟性技能之外,也要同時培養「個人品牌」。舉例來說,獵頭或人資判斷求職者時,會從其臉書、IG等具社交認證的網站進行審核,如果你將個人的社群網站經營得有聲有色(例如很會辦活動、涉獵多項才藝),你所打造的個人品牌便可以替自己加分。
4. 《Getting to Yes》 / Mcdowell, Gayle Laakmann/ Bavaro, Jackie
這是一本協商談判的書,是我以前在芝加哥大學念企管碩士的時候老師的指定書,我覺得很好讀又有效。其實你不要以為談判只有在談薪水、廠商殺價的時候有用,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和家人、同事、朋友找到一個雙贏的局面,這本書能幫助你更有效地溝通。
鄭雅慈(矽谷阿雅)
台灣人,現居美國矽谷。原為台灣蘋果日報記者,毅然辭掉工作赴美讀書,一路到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電子商務app產品長。榮獲十多項美國數位大獎、美國Min雜誌年度最佳行銷人獎提名、Girls in Tech 40歲以下女性科技精英榜、台灣十大傑出青年提名。
阿雅在美國的十幾年工作經驗,讓她有了很多新的視野,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分享在美國的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秘訣、矽谷最新產品管理與行銷知識。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受邀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矽谷頂級新創加速器Plug & Play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吸引台灣各大媒體驚艷報導,並在全台超過20間大專院校與企業巡迴演講。
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University of Chicago)、西北大學整合行銷傳播碩士(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大學學士。
出版作品: 《矽谷阿雅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2020職場人更多閱讀
【職場觀察前線】「遠端工作能力將成為企業未來尋找人才的重點。」-海外職涯專家 / Sandy Su。
【職場觀察前線】「最常見的傳統迷思是:我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私人職涯教練 / Lynn Lin。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