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2020台灣展】春山出版|莊瑞琳:每一個層面的主題都能被書寫出來,都有一個作家誕生,臺灣至少還可以誕生一萬個作家吧?

  • 字級

近年來,我們發現作「台灣主題的書」不同了!探查「知影的生活」背後「毋知影的故事」是研究者、作者與編輯們當下共同努力的方向,有出版社致力找尋跨領域的書寫,也有編輯試圖去解釋、提煉Taiwan Style,又或者借用「民間高手」的力量,創造出不一樣的溝通形式,挖掘不為人所知的事物。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來自學界的重新堆積與梳理,豐厚了台灣學的沃土。臺灣還能怎麼想像?還能營造怎樣的新視野?我們邀請了前衛、遠流、玉山社、春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社長與總編輯,為我們現身說法。

春山出版 總編輯/莊瑞琳  由OpenBook提供,王志元攝影春山出版 總編輯/莊瑞琳 由OpenBook提供,王志元攝影

臺灣漫遊錄

臺灣漫遊錄

Q:《通往世界的植物》、《台灣漫遊錄》、《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毋甘願的電影史》等書,上市後,均獲得眾多回響,以類型來說,更橫跨科學、人文、藝術、文學等多方面,請問一個關於台灣的故事,甚麼會是吸引你,進而想出版的原因?

在實作自製書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要理解臺灣,不只是歷史學門的課題,或者該說,「歷史」是全方位的問題。因此對我而言,特別吸引我的是作者從其專業的田野、材料或研究,對過去散布或隱含的脈絡提出框架指引,且進行一定程度的跨領域書寫,如《通往世界的植物》勢必得提及日治時期甚至更早在臺灣的植物學家,也就必須把植物放在世界史的脈絡理解。

每一個層面的主題都能被書寫出來,都有一個作家誕生,能夠將那些知識化為大眾可閱讀的出版品,形成整體臺灣學的基礎或指南,我認為這是做自製書最迷人的地方。如此看來,臺灣至少還可以誕生一萬個作家吧?

Q:近三年,以台灣為中心的日漸增多,從議題選取、到材料取用,展現與過往不同的多元面貌,你覺得春山的不同在於?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春山各個出版路線,幾乎都可發展出本土書籍,大概是最大的不同。不論是做科普、文學、歷史還是社科、議題的同事,都逐步發展屬於自己的編輯技術。要形成龐大的臺灣相關書籍,不只是尋找作者,更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工作者,從線索發現題目,從沒有大綱到生出大綱,從初稿到定稿,從文字到美術,過程對編輯的消耗相當大,沒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很難陪伴一本書的完成。

我們對臺灣主題的書,並不受限領域,且企圖呈現多元領域,可能是不同之處,希望對臺灣關注的讀者可以打破閱讀界線,因關心美麗島事件閱讀《臺灣最好的時刻》的人,如果試著閱讀《毋甘願的電影史》,一定很快發現,它們並非毫不相干,甚至是絕對相關,可以說,我們必須有不同領域的匯流,最終才能說,「臺灣」是這樣子的。

Q:貴社的書有許多來自研究專著,很特別的是,轉換成書出版後,無不充滿閱讀樂趣。請問,在轉換「學術性」與「可讀性」間,如何求取平衡,可否舉一~兩例分享其中的故事?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春山有個學術編輯委員會,宗旨就是出版「好看」的學術書。藍佩嘉老師《拚教養》就是第一本示範之作。我們想試試看,學術性與可讀性並不互斥,而是可以並存。但怎麼並存?可以從兩個面向舉例。比如我遇到兩個非常特別的學者劉紹華與藍佩嘉。他們為追求學術書的可讀性,會在書稿成形階段就邀請編輯參與討論,希望編輯提出愈嚴厲的批評愈好。劉紹華老師收到滿篇追蹤修訂時,口氣不是沮喪而是興奮,這是我始料未及。

第二個面向則是像蘇致亨,如何把碩士論文轉換成一本書,這當中會遇到論文必須打掉重練,找到合適的敘事方式。作者與編輯幾乎像固定練球的球友,有時沒什麼進展,有時突然突飛猛進。有一次致亨寄來已寫了好幾遍的前言,思慮清晰行文流暢,一問之下,才知道他真的讀了編輯推薦給他的《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參考國外學者寫前言的模式。 

Q:對擅長以社會人文、文學領域為主的春山來說,出版《地震》、《颱風》、《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通往世界的植物》這些需要高度專業科學知識的書目,會遭遇到困難嗎?你又是如何克服的?

有極大的困難,尤其是需要大幅整合各種資料的《地震》《颱風》,愈是不是單一作者的書,編輯的角色就愈吃重。除了要先確認這本書的知識範圍,也要陪伴作者與科學家不斷討論,這麼多龐雜的資料哪些對讀者是重要的。我覺得克服的方式無他,就是編輯要跟著作者一起閱讀,以及透過訪談科學家確立穩固的認知基礎。科學文章的困難性很高,寫一句話必須看好幾篇研究才能確認這樣描述是沒問題的。作者的挫折感也高。但幸運的是,颱風地震戰鬥小組的成員到後來都會互相幫助,以及主動參與許多研討活動,克服寫作問題。

前陣子我們收到從美國寄來的信,是一位似乎對工程頗為瞭解的資深讀者,他說偶然回臺買了《地震》一書,本不抱期待,沒想到讀完了!他說,「他們是在講一件他們已經消化過後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在翻譯一個別人的東西。」這真是對作者群最大的鼓勵。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

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Q:關於台灣的故事中,你最想推薦給讀者的兩本書是?為什麼?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我會推薦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與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推薦這兩本書的原因是,從這兩位第一次出書的年輕研究者身上,我們已可想像臺灣在許多知識領域未來可大幅躍進的前景。他們不僅有前瞻的知識架構與態度,且既繼承過去又企圖更新該研究領域的可能性,又在扎根臺灣的同時不受限於臺灣,最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對以寫作傳達知識充滿熱情活力。這都讓我感受到新世代知識分子的來臨。

他們具備更新我們腦袋的能力,不需要看過臺語片也能在《毋甘願的電影史》得到樂趣,且對臺灣大眾文化的認知打開視野,不需要爬過高山對高山植物熟悉,也能在《通往世界的植物》跟著縱橫廣大時空,感受到爬上高山對生命的讚嘆,且對人類國族的界線感到渺小。

(圖/《毋甘願的電影史》內頁)

(圖/《通往世界的植物》內頁)

Q:可否推薦一本與台灣有關,影響你最深遠的書給讀者?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

對我來說,有一本書不是直接在寫臺灣,但它關注的主題,無一不與臺灣相關,這本書就是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本書對一個像我這樣成長的臺灣人來說,解答了很多為什麼自己生長的政治社群會遇到這樣的困境,以及認同與民族主義的問題與積極性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具有比較的視野。至今對我而言,都是一本無論何時、無論翻開任何一頁都仍舊非常有啟發的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2022臺灣文學獎公布!得獎的是……

    金典年度大獎:賴香吟《白色畫像》 ●金典獎得獎:零雨《女兒》、何致和《地鐵站》、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張娟芬《流氓王信福》、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蓓蕾獎得獎: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郭彥仁《走進布農的山》、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704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2臺灣文學獎公布!得獎的是……

金典年度大獎:賴香吟《白色畫像》 ●金典獎得獎:零雨《女兒》、何致和《地鐵站》、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張娟芬《流氓王信福》、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蓓蕾獎得獎: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郭彥仁《走進布農的山》、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7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