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馬欣:「彌留」所能訴說的,正是無比的清明──讀福克納小說《我彌留之際》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有一批人生如牛馬,在彌留之際,才有一絲緩緩而落的清明。故事從一場被擱置太久的死亡開始,如魚躺在沙地上,在成為盤中飧後,人才感受到其存在,而邦德倫家在漫長為母親的送葬旅程中,才感受到死亡如一密室,會發出陣陣回聲,所謂「母親」生與死,無論親與疏,永遠是生命的關鍵字。


從彌留之際開始,邦德倫家母親的死亡就有如一則對未來預告的隱喻,比他們母親生前還有存在感。

隨著這家走上為母親送葬歸鄉的長途旅程。「母親」的缺席,傾訴出這小說中每個主人翁各自內在崩壞之處,各有落石與綿雨,「母親」生與死,永遠是生命的關鍵字。

貧窮悲歌楢山節考 DVD

貧窮悲歌楢山節考 DVD

我彌留之際(活著只是為了死亡作漫長的準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南方文學巨擘福克納代表作‧90週年紀念版)

我彌留之際(活著只是為了死亡作漫長的準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南方文學巨擘福克納代表作‧90週年紀念版)

如果說日本的《楢山節考》是一尚稱康健的母親,以芻狗之姿扛上天地,來為後世做一成全,那麼《我彌留之際》的母親愛迪,則是隱喻著邦德倫家族所生活的窮鄉僻壤中,她的垂死,象徵著土地的最後一點餵哺的生息。

女人的身體,無論在文學還是電影中,都多少代表著故鄉與土地的想像,尤其成為「母親」的女人。那麼這位在《我彌留之際》中出現篇幅不多但無處不在的母親,從一開始病重,家人在生活重擔下,那纏繞在家族中的「病」一直是隱身在庸碌中,如同土地還在喘息,寄居在上的人除了苟活,無暇他顧。這窮到除了「活著」,所有感知都如牛馬的活法,是情感都被擰乾的滴落。

一家人為了三塊錢酬勞,不顧母親的死期,男丁出發遠方,作家福克納將這安排如一則序,「死」這巨人在這家裡存在許久,像人生起了繭,想忽略就成更明顯的存在。他們對於死與活的認知都只有一線之隔。這裡福克納很精準地闡述了「貧窮」時伴隨的精神荒原,書中這樣以感官之花來形容死亡之意象,如:「太陽再過一小時就要落下,像顆血淋淋的雞蛋在雷暴雲頂端;陽光已轉為銅色;看了感覺不祥,聞了有硫磺味。

「太陽再過一小時就要落下,像顆血淋淋的雞蛋在雷暴雲頂端;陽光已轉為銅色;看了感覺不祥,聞了有硫磺味。」(圖片來源/Photo by Tanishq Tiwari on Unsplash)「太陽再過一小時就要落下,像顆血淋淋的雞蛋在雷暴雲頂端;陽光已轉為銅色;看了感覺不祥,聞了有硫磺味。」(Photo by Tanishq Tiwari on Unsplash)

 
小兒子瓦達曼捕到一隻魚與他一樣的身長,那條魚從他雙手滑出,沙子全沾在他身上,重重跌在地面上又黏了一身髒,那裡的寸草不生與飛沙走石,與那條魚剩下一點生機,絞纏在一塊。

一場被擱置的死亡,如此對照著他母親的死亡,魚躺在沙地上,他之前感受不到魚的生命存在,直到魚即將成為家人明日的盤中飧才感受到牠存在。他自述自己之前也感受不到母親的存在。

但死亡的降臨則如同一個密室,隨著送葬的多日旅程,時刻都是回聲不斷的獨處過程。那些死亡的絮語又如何影響著這些家人。

在福克納筆下,瀕死是個引子,讓讀者看到這一家人對大地無情的漠然,一家人答應了母親,她死後,要由家族親手送至40英里之外的娘家墓地裡下葬。

天氣炎熱,路途遙遠。一家人完成入殮,上了騾車,故事正式展開人物各自的人生風景,15個角色的獨白皆是他們於「我彌留之際」的大題下的話語,那份「彌留」不只是生命飄瞬即逝,而是他們皆被延長的終點站。

旅途中不乏有十隻禿鷹在空中盤旋的受困絕境,那禿鷹最愛流連在將死未死之物旁,為著這十來人從出生就庸碌、最後倒下才能安枕的人生,做了一個清楚的註解。我們這時代可以想像的都是貧窮與富裕比鄰而居,在這故事裡,貧窮是長期的被驅離,亦是感官才能訴說的無窮盡。

講俗套一點的形容,這群家人,是像魚被拉出大海,這才感受到大洋;這家人被迫走上旅程,解脫了牛馬時刻後,才從木然中感受那巨量的情感。這父親與兄妹們,在離開那懸崖上的家後,不合身的棺木必須以繩索搬運、騾車必須穿過水位高漲的河、入城後受到的歧視、因旅程延宕散發的屍臭,這一切的魔幻,讓他們在這趟旅程中,從牲畜般的景況,慢慢找回做為「人」的感受。

關於貧窮,這故事都以「身體」先於心靈書寫,讓人感到命運摧枯拉朽的力道。如兒子珠爾對於馬似生命的一搏與託身,也以在廣場上走失的乳牛對照達爾追求的落空。而他們的父親被生命消磨得雙眼像炭煤,只求點零頭,那父親以活著的姿態「死去」,與孩子們的母親已死的「活」相比,「死亡」是對生命的反思。

這本書雖以「彌留」為題,寫的卻是各種靈魂未死的感受,包括包圍這家人之萬物的描寫,難逃粗鄙卻又頑強;包括美醜並存的人性,如書中的母親在生了孩子後,感受到的卻是與「自我」的分離。不同於人所追求的總是生命的美好與神性,福克納寫的人,罪與救贖都是一盆相生的,「彌留」所能訴說的,正是這樣的清明。


作者簡介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電影擁抱千瘡百孔的心》和階級病院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國際不再恐同日 性別取向不同,但幸福的模樣並無不同

今天不僅是國際不再恐同日,也是同婚專法通過的一周年,家庭倫理沒有崩壞、大家的爸爸媽媽也沒有不見,改變的是有更多人能夠在法律的保護下共築一個家。透過這幾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明白無論性向為何,幸福的模樣並無不同。

467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