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有個方法你可以試試看:打散故事的時間軸,讓時空背景在現在和過去之間來回跳躍,此外,你還可以更誇張一點,也就是採用多視角的敘事觀點,譬如在傑佛瑞.迪佛的小說中,時常出現四人以上的敘事觀點。大致上來說,這麼寫的好處有兩個,其一是時空跳躍會讓情節的連貫性產生斷裂,促使讀者好奇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狀況;其二是多角敘事觀點必然會產生矛盾與衝突,因為各說各話的不同觀點會造成認知上的落差,於是懸念就在讀者腦中油然而生。
《是誰在說謊》正是一本採用上述兩種技法的作品。
不過,話先說在前頭,你以為打散時空和增加敘事觀點很簡單啊?不!其實一點也不簡單!箇中好手才能駕馭這種寫作技巧,你必須要有三兩三,才能爬上那座猶如創作顛峰的梁山。簡而言之,複雜化是可以增添懸疑感,可是一旦沒處理好,手上那麼多條敘事線,你只會剪不斷、理還亂,讓讀者看得一頭霧水,臉上冒出黑人問號表情。
接下來以《是誰在說謊》為例,簡述這兩種技法如何應用在故事的編排中。
《是誰在說謊》的開場是在二○一五年三月,回溯的時間是在一九九九年八月,故事時空就在這兩個時間點之間往返,最後聚焦在二○一五年九月作為謝幕的終局。你讀到了女主角蘿拉目睹強暴案時挺身而出,在案子宣判後和性侵受害人貝絲成為閨密,但為什麼在十五年後卻搬家又隱姓埋名,只為了躲避這個曾讓自己見義勇為伸出援手的可憐女子?蘿拉為何會變成驚弓之鳥?目擊證人和被害人之間應該是沒有利益衝突的啊?難道貝絲並非受害者,這樁強暴案根本是一場騙局?
時空交錯若沒處理好,就會變成時空錯亂。於是在編排故事時,必須鋪陳一條主線貫穿全書,好讓讀者有跡可循。本書作者艾琳.凱莉埋下的線是追看日食的儀式性盛會,而參與者包括了蘿拉、貝絲以及男主角基特,這些人的生命歷程也因而產生交集。基特的人物設定是瘋狂的追「日食」族,一九九九年基特帶領蘿拉去看日食而捲入性侵案,二○一五年他卻獨自飄洋過海去看日食。到最後你會發現:「日食」不僅是全書的背景藍幕,更是整個故事的象徵意涵。在這三角關係中,誰是太陽、誰是地球、誰又是月亮呢?
關於視角的選擇,艾琳.凱莉沒給自己找太大的麻煩,只採取比較簡單的雙重觀點,一個是來自蘿拉,另一個是基特。兩人在一九九九年是情侶,到了二○一五年已是多年夫妻……等一下!結婚多年的夫妻講的話能信嗎?(吉莉安.弗琳的《控制》不就是最佳範例?)肚子裡裝的多半是苦水吧?再加上女的總是感性思考,男的卻始終訴諸理性,兩人的獨白恐怕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中間又夾雜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祕密和謊言……
總而言之,本書的敘事手法有如擠牙膏,每次都擠一點出來而已,每次都讓你納悶「咦,怎麼會這樣?且讓我繼續看下去」。本書共有六十六章。若想體會連續感嘆「且讓我繼續看下去」六十六遍是什麼滋味,來讀《是誰在說謊》這本書就對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