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書籍好設計BOOK DESIGN

【好設計】書活起來了——《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

  • 字級


紙標本-1
裝幀設計/黃子欽(攝影/但以理)

設計除了圖像的消費刺激,也應該要有文字的思考,這次《Play.紙標本》的好設計,我試著用兩種角度來說明內容。

一、作者的角度:這是美術設計跟責任編輯的修練場

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
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
本書試著整理出我這幾年的書籍裝幀作品。換句話說,這是一本關於書籍的設計自製書,反映的也是台灣這塊市場最立即的需求和現狀。

我這幾年一邊做設計一邊東想西想,老實說,從事設計業的好像都有點「宅」,沉默寡言,封面設計的單價也不高,比不上企業形象設計(CIS)。單價不高,作業時間就不宜太長,幾乎不會有三個月到半年間的設計內容出現,也可以說,新的書封在書店平台上最多「快閃」一個月就上架或退貨。種種外在環境條件影響下,設計師的私人聚會大都在抱怨提案不順,市場視野狹隘,沒有國外設計師擁有的資源跟文化厚度……

而相對地,也常聽到責任編輯在抱怨設計(驚!),某某某設計沒有自己想法,誰誰誰難搞,或是哪個設計不溝通,沒有辦法解決彼此的困境,哪個設計拖稿嚴重,又或是特殊設計造成大量的損毀,退書造成編輯困擾,損平過不了關……好像是愈尊重設計,出版社愈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而這些裝幀包裝上的付出也無法馬上反映在書籍銷售上,做出精緻的裝幀書籍也不一定能幫責編得到更多的編輯空間,大部分都是來滿足個人編輯生涯的成就感。所以我說,這是一場「美術設計跟責任編輯的修練場」。

某些書種若在設計上多費心,有助於銷售;但有時,投入大量力氣跟時間,可能銷量還是一樣,但在設計上是有其價值的。這意思並不是說,裝幀設計師只做自己的設計工作就好,無須管銷售數字,而是說,儘管客戶端的出版社無可避免會希望書籍包裝設計對銷售有利,但設計的水平其實不應跟書的銷售數字劃上等號。然而,身為設計者這個角色,我覺得他(或她)要做的功課是想更多更深一點。

若設計的想法完全跟行銷、編輯甚至與通路一樣的話(指看數字報表這一塊),那其實用電腦軟體的書封設計程式可能還比「設計人」好用。情緒性一點的講法則是,人會有各種狀況,也有其擅長與生疏的領域。相較於變數如此多的「設計人」,制式的軟體可以更快速、精準地滿足市場需求,完全不會有溝通上的問題。

但如果設計沒有「原創 」(original),或不再試圖往「原創 」這方向努力,發現自己的特長……只單純套入市場的邏輯,當自我的學習養成,那麼也許五年十年後,可能會開始抓不準要「用力」的方向,愈用力愈像別人的作品,但不用力,作品根本不及格。可以說,台灣設計師的養成幾乎都是靠自己,市場跟客戶其實都沒有教育設計師的權利和義務(大家也可能在各自摸索),學校教的東西可能要進入社會四五年後才融會貫通……

《Play.紙標本》本來也很想找一些責任編輯來還原或分享編書的過程,分別就設計與編輯的立場,讓設計師將設計過程記錄下來,責任編輯則將最初的概念、選書、跟作者、市場、設計溝通的過程記錄下來。可是理想工程太浩大,而且我覺得如果沒有讓責編講「整套」,就不容易讓讀者了解成書過程,所以只陷害了一位責編(丁名慶)寫了一篇「編輯的血淚史」。其實我相當重視責任編輯這個角色,我也很希望責任編輯可以得到出版社賦予更多的實際執行權。

日本書市出版了相當多關於書裝幀的書,台灣則相對地稀少。前一陣子李志銘先生出版了《裝幀台灣》(聯經出版),整理出台灣設計前輩的作品,展現了手工完稿時期的設計師工匠精神,也跟現在的市場形成對話,我覺得很值得鼓勵。2006年時,積木文化也出版了《兩岸書籍裝幀設計》,介紹兩岸三地的設計師及作品,比較台灣,香港,大陸三地設計師的作品。2011年,我參與了一場70/80台灣新生代設計人展,大陸的設計師何明設計出一本作品集,相當有創意。除了垂直面直接引進歐美日設計資訊,橫向的,直接來自在地市場的裝幀書籍,其實是很有用的經驗值。

紙標本-2
平裝版與裸背特別版(攝影/但以理)

二、設計的角度:將一本書化為標本,活化它,啟動它的心跳

我先將自己設計過的68本書以一種新的脈絡呈現,並以下面六種方式分類:

一.不插電——原始、素樸,以粗糙的材料感表達直接濃烈的庶民情感 。
二.歌德——劇場後台風的魔幻陳設,浮士德、馬戲團、西洋傀儡戲。
三.噪音——滿溢而出,以進攻代替防守的台客、拼貼、工業風格。
四.耳語——whisper,療傷系,關於私密的情感絮語、無以名狀的透明牽扯。
五.搖籃曲——回憶、童年、時光倒轉的逆時間之旅。
六.原聲帶——用西方電影工業或文化消費模式,切換頻道進入現今的出版體系運作。

設計上,為了在閱讀上有種新的節奏感跟想像空間,開章頁分別拍攝六個透明盒子的不同組合表情,及不同的光線性格:「不插電」平視,「歌德」黑暗,「噪音」碰撞,「耳語」私密,「搖籃曲」純真、「原聲帶」一條龍。書籍一開始的扉頁放的是這六個透明盒封存部分68本書的黑白照,結尾的扉頁放的也是相同的書籍照片,但都變成彩色了,意味著,書「活」起來了。

平面設計,拼貼,琥珀封存,這三個區塊都是我深感興趣的領域,在這次的《Play.紙標本》設計中,我將三者都用上了:

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裸背裝幀光柵片版)
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裸背裝幀光柵片版)
●「裸背特別版」附上一片「光柵片」,台灣早期文具常運用這種材料,它將圖像切割成兩三層,甚至更多道,稍微轉一下角度,這幾道圖案就會交錯來回出現,也有點電子螢幕般的效果。光柵片上的圖案是我的拼貼作品,取材自早年「漫畫大王」,而「漫畫大王」的版型其實是模仿日本的小學生讀本。換句話說,我試圖在這光柵片上錯置處理記憶的時空跟原產地,光柵片的下方是「抽抽樂」的紙標牌,紅色紙標上有小男孩跟小女孩的大頭貼,但一轉角度,就變成了「冊」「冊」「冊」「冊」「冊」「冊」……的組合。

紙標本-3
 
紙標本-4
翻轉光柵片角度,圖左的抽抽樂小孩頭就變成「冊」(攝影/但以理)

●封面及封底的水晶狀物件,是我自己手工製作及拋光的作品,隱含將知識「琥珀化」的概念,裡頭封存著古老書籍紙張及舊式錄音轉盤,有如將一本書化為標本,活化它,啟動它的心跳,感覺它的存在意義,重新聽到「書」的聲音。

●特別版的「裸背線裝」是為了強調紙張的成「冊」性格,不覆蓋、不保護,直接裸露紙張折疊成台的結構面。

●內文版型盡量呈現書的立體結構,以及人翻閱書時的互動感,好像一邊翻書,一邊聽書在跟人講話一樣。

紙標本-5
裸背線裝特別版,強調出紙張成「冊」性格(攝影/但以理)

印刷品加工設計大研究 VOL.15
印刷品加工設計大研究 VOL.15
《Play.紙標本》送廠等待的空檔,我在書店看到日本專門的印刷設計雜誌《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第15期》,藍底封面上黏上一張「光柵片」,裡頭的圖案是一張躺平的紙,慢慢變皺,最後揉成一團紙!這是對紙張、紙本材料結構的探討,也就是做出一種,只有紙張能表現出的特殊質感,跟岩石、金屬、木頭、獸皮、植物……等完全不同的質感,而這種獨特的觸感,也跟人類文明緊扣在一起。這種對材料(光柵片),題材(紙張這種符號的文明象徵)都跟我剛送印的《Play.紙標本》很像,我想會不會有讀者覺得《Play.紙標本》的封面設計是從這本雜誌得到靈感的(笑)

因為電子書的刺激,紙本書的質與量都相對改變,有更重視材料硬體方面的趨勢。網路資訊數位化後,市場分眾,壓縮傳統紙本空間,但若是以分眾市場來講,我覺得精緻紙本出版反而有空間。

書本來就是用紙張複製堆疊裝訂的「結構方塊」,而這也是書的最大辨識度。

想像千萬年後,有某位外星人來逛地球,順便「考古」這星球,了解星球上生物的生活環境,就像我們在觀察地球的鳥類或昆蟲。這位外星人在搜尋「書」時(也許已成化石,或被冰封起來),可能判斷的基準是這個「方塊造型」「可打開的紙堆」,而非以上頭的書名或圖案來決定那是不是「書」。

《Play.紙標本》的封面上,水晶與紙本,互相交叉閃動的意象,是一種「碼」,我希望這是人類跟外星人都看得懂的語言。加上閃動光柵片時,就是讓書動起來了!我很想將這張光柵片給我養的貓「辛巴」看,若它有反應、眼球若能稍微聚焦並跟著移動一下下,這個「碼」就成功了,好像這個「紙標本」說話並且,活起來了。

〔編按〕書出版後,黃子欽的貓辛巴真的對光柵片有反應喔,有圖有真相:
紙標本-5
 
〔延伸閱讀〕
黃子欽:每幀書封,都是一面紙上櫥窗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詩集、繪本、料理書和旅遊書,這些書籍是怎麼做出來的?OKAPI帶你直擊設計現場

讀詩、讀散文、讀小說、讀繪本、讀漫畫、讀科普新知、讀財經商管.......我們在閱讀不同書種時的心境、感受和需求都不相同,「書籍好設計」的定義也會隨之改變。那麼對於不同書種、文類的創作者和讀者來說,什麼樣的書籍設計會令人愛不釋手呢?

34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