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小即是美:談李御寧《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 字級


 

梅乾與武士刀:在傳統文化中的古老智慧,揭開大和民族創新獨步的關鍵

梅乾與武士刀:在傳統文化中的古老智慧,揭開大和民族創新獨步的關鍵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從生活態度到藝術表現,日本文化為何與眾不同?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從生活態度到藝術表現,日本文化為何與眾不同?

我生長在台北的小康家庭,家裡不大,因此從小就常被爸媽灌輸「小即是美」的觀念,家中的家具電器,皆以此為原則採購。結婚之後太太家中沒有這種文化,凡事都以大為美,因此經常在採購家具家電時引發家庭糾紛,我喜好挑小的,太太喜好挑大的。直到拜讀韓國學者李御寧《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後,才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原來「小即是美」確實有它的文化根源,和家裡從小習慣的日本風格實則系出同門。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有趣,主題雖然嚴肅,但行文相對輕鬆,花個幾天慢慢閱讀便能輕鬆看完。這本書挑戰了過往許多出色的日本文化研究經典,比方像是有國粹論傾向的樋口清之梅乾與武士刀,裡面曾提到吃海藻是日本人的獨家發明。對此作者李御寧輕描淡寫地指出,如果他所言正確,那韓國海苔又是怎麼回事?

李御寧認為,大多數探討日本文化的作品都僅止於將日本和歐美文化做出明顯的區隔,卻沒有考慮到日本的鄰近國家韓國、中國,其實可能存在著類似的文化。對歐美來說極具特殊性的事例,比如用筷子而非叉子吃飯,在亞洲各國其實極其普遍,並非日本所獨有。也就是說,過去這些經典引以為例的文化特徵,有很多都不是專屬於日本的特殊現象,只是和歐美不一樣而已。

「小即是美」的日本文化論

眾所周知,在停止派出遣唐使、重視日本獨有風土民情的「國風文化」開始盛行前,日本深受亞洲鄰國的影響,許多古代日本的器具、佛像皆是源自朝鮮或中國大陸。但國風文化興起後日本確實發展出不同於亞洲鄰國的獨特文化,而作者李御寧基於他對這種現象的觀察,選擇了「縮小意識」做為日本文化的代表。

神隱少女 BD

神隱少女 BD

他首先從大家都很熟知的「一寸法師」童話,點出日本童話經常出現小孩打敗壞蛋或惡鬼的場景,這在同屬儒家文化圈的中國、韓國童話都相對少見。事實上,以小孩為主角打敗敵人的故事就算在當代的日本動漫當中也依然是很流行的題材,像是備受小男生歡迎的新幹線變形機器人(新幹線変形ロボ シンカリオン),或者宮崎駿一手打造的許多熱門動畫如神隱少女等,都是其中翹楚之作。

\\新幹線變形機器人(新幹線変形ロボ シンカリオン)//

一代茶聖千利休 (藍光BD)(Ask This of Rikyu)

一代茶聖千利休 (藍光BD)(Ask This of Rikyu)

從「縮小」這個角度出發,李御寧提出了他對日本文化的觀察:比如亞洲各國習於使用「團扇」,卻只有日本發明了「摺扇」;韓國與中國人偏愛原始自然的風景,日本人卻喜歡利用借景,把自然風景侷限在以石為山、以沙為海的狹小庭園中。講到花道,他舉利休的例子,說秀吉想賞牽牛花卻發現利休命人剪去了所有花朵,僅留下一朵插在茶室的花器中。這些事例看似輕描淡寫,卻各個信手拈來,亦無賣弄學問之感,讀來生動有趣,不時讓人拍案叫絕。

作者以這些案例做為延伸,認為日本文化的特殊性便在於「縮小意識」。凡拿到東西就必須將之縮小,滿桌的菜色成為便當、喝茶非得在四疊半榻榻米大的茶室、插花容不下一點雜質,一張〈洛中洛外屏風圖〉就把京都整年的春夏秋冬盡收眼底——這些現象,都顯示了這個「以小為美」的文化與隔壁的中國、韓國的大陸風情格格不入。

一張〈洛中洛外屏風圖〉就把京都整年的春夏秋冬盡收眼底。上為左屏風,下為右屏風。(圖/wiki


當「縮小意識」遇上「擴大文化」

此外,李御寧更據以推斷,日本人這種「以小為美」的文化,正是對外侵略老是失敗的原因。因為軍隊有著「對寬廣空間的恐懼」,而無法在廣裘的曠野或無邊的海洋中作戰,導致日本人對外擴張的行動總是失敗收場。此書原著成書於1982年,正是主打「日本第一」的泡沫經濟時代;李御寧在書中也挑戰了這種觀點,認為縮小文化無論在戰場或是商場,必然會在擴張版圖時適應不良。

李御寧的說法可能有點牽強,但身為曾經遭到日本統治的韓國人,他的觀察確實比很多日本研究作品更加精確。儘管整本書濃縮了滿滿的「縮小意識」,但李御寧並沒有明確解釋日本形成「縮小意識」的原因,致使在閱讀過程中雖然常為他行雲流水般的舉例所絕倒,卻總無法在行文中找到能作為解答的線索。

儘管沒有說到「為什麼」,但李御寧在談及縮小文化的根源時,確實提起了一個「不是什麼」。他表示,很多人會以和辻哲郎的「風土」之說,認為日本是面積狹小的島國,所以才會產生縮小意識;然而日本人普遍要等到江戶後期,才認知到自己是個「小小島國」的事實。因此以風土之說推斷,並沒有根據。

台灣正好是近百年來曾經連續為日本及中國統治的地方。兩種文化的衝突雖曾帶來悲劇,卻也為島嶼帶來豐富多元的文化。在筆者的世代,小時候同時讀過中國童話與日本民間故事一點也不奇怪,小康家庭裡同時有超大型美國貨和超迷你日本貨也不足為奇。以大為美和以小為美同生斯土,在台灣就像教堂和清真寺比鄰而居一樣凡常。

不同的文化因為歷史機遇,在台灣習以為常地共存,似乎是一種常態。儘管有時難免造成一點夫妻失和的家庭糾紛,但文化之間的衝突難免,如果能夠發展出多元共存的文化,又何嘗不是值得觀察描寫的對象?



李拓梓
全職的政治工作者、業餘的專欄作家。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旅行的時候做一點淺薄的歷史功課,可以增添路程當中的趣味。因此希望能透過寫作,將所見所聞分享給也同樣這麼相信的人。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5個你想去但去不了的旅行觀光景點

    旅行可以說走就走,但也有些地方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抵達。像是100年前的台灣,或是曾經關押死囚的神祕小島......五本書、五篇文章,帶你走訪五個到不了的地方。

    187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5個你想去但去不了的旅行觀光景點

旅行可以說走就走,但也有些地方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抵達。像是100年前的台灣,或是曾經關押死囚的神祕小島......五本書、五篇文章,帶你走訪五個到不了的地方。

187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