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魯西迪所說,當我們在不同的歷史與社會力量導引下,跨越了自己所處的世界時,「我們是被翻譯的人」(we are translated men)。魯西迪進一步指出,一般認為翻譯的過程總是有些東西遭到遺落,但他堅信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獲得某些東西。
從翻譯過程獲得但時常被忽視的「那些東西」,正是貝洛斯在《你的耳朵裡是魚嗎?》呈現的種種精彩面向。有人認為譯文無論如何都難以凸顯原文精華,也總是遺落了「原汁原味」的風貌。然而,貝洛斯從詩作、小說、漫畫、電影字幕,甚至是笑話與順口溜的翻譯,指出許多翻譯在形式與內容上的創造性,更挖掘較不為人知的文學歷史,說明過去其實有許多假裝成原文小說的翻譯小說,卻曾經數百年來都沒被戳破。換句話說,當我們開始拆解原文與譯文的高下對立,才是重新認識翻譯的起點。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不只是挑戰一般概念的著作,更揭露了翻譯活動相當仰賴的技術發展。譬如,人們時常使用的自動機器翻譯(如Google翻譯)正是一個例子。貝洛斯指出,自動機器翻譯事實上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漸趨成熟的密碼學。在軍事競爭的歷史時空,貝洛斯詳盡說明機器翻譯如何於冷戰時期開始醞釀,直到二十世紀晚期網際網絡技術出現足夠的進步,才加速發展普及。
本書的出版希望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翻譯,也正視「翻譯」在臺灣的處境。臺灣身處在不同帝國層層交疊的歷史遺緒,總是與其他世界的文化有所互動,因而也是一座「被翻譯的島嶼」。這座島嶼憑藉何種技術進行翻譯?我們在世界翻譯市場的哪個位置?臺灣如何發展公允評價翻譯的文化?這些都是值得在閱讀時思考的議題。
借用貝洛斯的話,關於翻譯我們總是認識的不夠多,而必須更努力實踐,因為「翻譯正是人類境況的別稱」。
陳定良
麥田出版編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