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高中生讀什麼

【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那些戴了小帽子的精靈們──《野菇觀察入門》

  • 字級

餐桌上有菇,藥屜裡有菇,童話裡也有菇,《野菇觀察入門》帶你認遍古今中外的菇菇們!餐桌上有菇,藥屜裡有菇,童話裡也有菇,各個來頭大不相同!(示意圖,非本書內容)


【編輯室報告】
你知道的菇類有哪些?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猴頭菇……(天啊我怎麼只想到吃的)
事實上,除了這些餐桌上常見的菇類,還有許多菇類是生長在深山峻嶺且不可食用的,像是童話故事裡常見的野菇,鮮紅大傘上綴著白色點點,看起來又萌又討喜,但它們有個一點也不萌的名字──蛤蟆菇,而且其中含有強烈毒性和迷幻作用,一旦誤食可能會有性命之憂。如此說來,《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吃下野菇而變大縮小,搞不好是因為中毒而出現產生的幻覺……?
《野菇觀察入門》是台灣第一部本土自製野菇觀察百科,曾獲金鼎獎最佳編輯獎肯定。全書包含36幅細緻博物畫,500多張珍貴生態照,數十幅精密圖解與顯微照,深入淺出的帶領讀者揭開野菇的身世之謎,讓你輕輕鬆鬆認遍古今中外的菇菇們!



文/蔡昀臻(遠流出版編輯)

野菇觀察入門

野菇觀察入門

拜數位網路所賜,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有了更快捷的認識與想像。

例如熱愛自然生態的讀者,輕易就能在影音平台看見非洲草原上衣索比亞狼群獵食與地盤爭鬥的過程;深海攝影鏡頭下巨型魚類的怪奇身形;以及,從落葉泥地間,如精靈一般冒出頭、延展身軀的菇蕈縮時攝影畫面……

屬「大型真菌」的野菇,真是生態攝影的常客。不只因為許多野菇具備宛如走進童話故事一般的討喜造型,還因為既不是動物、更不是植物的它們,常有著奇特的生存習性,教我們忍不住嘖嘖稱奇。

然在看過這些奧妙甚至帶有療癒力量的影像短片之後,我們就真的認識野菇了嗎?知曉野菇的構造特色與光譜座標?或者,某日雨後陽台盆栽突然冒出一株戴著玲瓏小帽的修長菌菇,我們能立刻指認出它嗎?以及,當行走在郊山古道間,遇見那些宛如皮革、狀似包子、甚至長了密密麻麻「牙齒」的菇族,我們是否因此對自然宇宙有了更多好奇?

《野菇觀察入門》,即是能指引我們,循序漸進觀察並認識野菇的一部科普指南。作為台灣第一部本土自製的野菇觀察百科,《野菇觀察入門》以圖解方式,透過細緻詳實的博物畫,鮮明的生態紀實圖片、顯微鏡照,以及生動流利的敘述文字,教我們由表而裡,從概述到分門別類,自學理研究到生活實用,對野菇有了基礎且全幅的視野。

(圖/遠流出版提供)(圖/遠流出版提供)


尤其野菇的世界,遠比我們以為的要豐富多元。書中簡明扼要的介紹五大類三十六科野菇,我們因此知道,餐桌上的草菇金針菇是菇;藥屜裡的靈芝冬蟲夏草也是菇;甚至還有些野菇,像謎一樣難解且迷人──

例如倚木而生的毛頭鬼傘,它們一旦成熟,菇體開始轉黑、自溶,噴墨一般的逐漸銷融,短短四十八小時後,墨水滴盡,只剩一根光禿禿的菌柄。因此又暱稱「一夜菇」、「墨水菇」。

又如鬼筆科的頂端常見鐘形子層托,滿覆黏液,並發出惡臭,以吸引各種昆蟲幫忙傳播孢子。其中如竹蓀,菌蓋下會著一襲長長的網狀菌裙,隨風飄逸。有「菇中皇后」、「僧笠菌」之稱……
這些獨特的生態習性,簡直如詩句一般,寫在山林野地上,也寫在《野菇觀察入門》裡。

(圖/遠流出版提供)(圖/遠流出版提供)


2018年中山堂曾舉辦「盛放華麗島──博物繪師黃崑謀原作特展」,不唯展出早逝的台灣博物畫家黃崑謀作品原件,更讓我們看見1990年代台灣本土自製圖解、圖鑑書籍的面貌。

在尚未數位化的手工年代,繪圖、美編與文編,分工細膩,作業曠日廢時,試圖以簡明的圖解方式,引渡一般讀者走進專業領域,從人文到自然科學,從古蹟建築到魚類、昆蟲、蕨類、猛禽鳥類等。《野菇觀察入門》(原名《野菇入門》)即是其中之一。

即使到了今日,數位影音讓圖文知識從紙上動了起來;即使網路搜尋引擎可以上天下地,古狗出無數資訊。然而同時,我們亦期待像《野菇觀察入門》這般的科普讀物,仍能為台灣土地寫下一首歷久不衰的自然詩。

(圖/遠流出版提供)(圖/遠流出版提供)



 延伸閱讀  
1.【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海鮮與牠們的命名──《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2.【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多一份同理心,動物的命運也許會隨之不同──《以動物為鏡》
3.【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一點塑膠──讀《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4.【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霸凌、吸毒、戀愛、外星人,竟然都可以用演化回答?──為年輕世代改寫的經典《第三種猩猩》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世界地球日】不只是今天,我們天天都應該愛自然

人類與大自然並存,但很多時候我們掠奪太多,導致地球加快了不宜人(與動物)居的速度。面對這個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是否也該好好思考一下要怎麼樣我們才能手牽手長久共處呢?

22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