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無可取代的街角小店

打造與書相遇的現場——薄霧書店、朋丁、moom bookshop,三間台北必訪的設計、藝術、攝影獨立空間

  • 字級

對於經營書店或閱讀空間的人來說,什麼樣的書設計是好設計?在安排書籍的陳列空間時,他們會用什麼方式去詮釋這些設計裝幀與文本之間的關係?身為空間經營者,店主又會有那些考量?當書籍進入空間中,會被如何展示?店主又是如何透過選書、陳列、動線設計來展現、引導讀者體驗閱讀?

2018年的OKAPI好設計,以「手繪&插畫、實物轉化、解構字符、抽象表現、媒材整合」五種設計素材分類為主題,進行每季選於書,並且希望針對各種設計素材發想進行更深一層討論,遂於2018年底規劃了「設計閱讀與閱讀設計——書輯好設計的概念、構成與展示」系列座談,邀請設計師、印務和書店店主分別從,設計概念、實物構成和空間展示三個階段,來展現書籍在與讀者相遇前經歷的設計過程。

當書籍設計的製作過程告一段落,緊接著就會進入不同空間中,或以不同角度呈現、被展示,或在無可預期的情況下與不同讀者相遇。OKAPI閱讀生活誌希望從書輯製作者較不熟悉的角度思考書籍設計在空間中的樣貌,特別邀請藝文計劃空間朋丁pon ding的店主陳依秋、攝影書籍專門店moom bookshop 店長Emma,與同樣經營計時閱讀空間的薄霧書店店主蔡南昇進行對談分享。



對談人=朋丁pon ding陳依秋、moom bookshop Emma
對談場地、主持:薄霧書店 蔡南昇
策劃整理=OKAPI閱讀生活誌.攝影=陳怡絜

經營計時閱讀空間「薄霧書店」的蔡南昇,本業是平面設計師,從事書籍、唱片設計工作,2016年工作室搬遷,順勢將自己蒐集的大量日本半世紀以來重要生活、藝術雜誌整理上架,在工作空間之外設置了付費計時閱讀空間。一方面為了維持空間營運,一方面也希望創造更多資訊交流與創意激盪,薄霧書店定期舉辦各種創意工作坊、座談會,同時也是設計、繪畫等創作展覽的展示空間。在經營空間的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當平面設計品進入空間,會處於許多製作端未曾想到的狀況下,書冊被擺放、陳列的方式,被翻閱、取出的過程,更讓他意識到書籍是有重量、有味道、會觸發觸覺、聽覺等五感反饋的物件。因此本次「設計閱讀與閱讀設計——書輯好設計的概念、構成與展示」系列座談最後一場,特別邀請藝文計劃空間朋丁pon ding的店主陳依秋、攝影書籍專門店moom bookshop 店長Emma來與蔡南昇進行對談分享,透過蔡南昇的發問,他們將從空間經營想法講起,從整體空間規畫、陳列的角度,說明書籍在製作完成、直到與讀者相遇的過程中會經過的種種考量。

計時閱讀空間
薄霧書店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F
WED-SUN 12:00–19:00
 藝文計劃空間
朋丁pon ding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11:00-20:00
每月最後周一公休
 攝影書專門店
moom bookshop
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251巷8弄16號
MON-SUN 12:00-20:00



店主對閱讀空間有哪些規劃與選書方向?


蔡南昇(以下簡稱蔡):包括我自己,在開書店的時候都會把自己對這個空間的投射跟想像反映在店裡的陳列規畫上,朋丁跟moom bookshop是如何規畫店裡的區域空間?擺設背後是否有特殊的想法?

朋丁pon ding店主陳依秋

陳依秋(以下簡稱依秋):朋丁是一個三層樓的房子改成的復合空間,書籍主要落在一樓,二、三樓原本是展覽空間,但因為書籍數量增多,一年多前在二樓做了層架並增加桌椅,現在有些書籍也會擺放在二樓。

最開始的選書以當代攝影和獨立雜誌為主,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興趣,也是與自己以前做過的工作相關,一年多後因為陸續做展覽,可能合作的設計師或藝術家有相關出版品,也陸續增加了繪畫、裝禎等相關書籍,以及客人詢問、創作者自薦,或是有客人帶國外的朋友來推薦朋友作品等,這類的實際回饋也影響了店內的品項,現在店內書籍類型已經不侷限於當初的設定,而我樂見這樣的發展,也不會特別去控制它的變化。目前店裡有許多圖像作品,文字書也不少,多半是詩集或台灣作家的散文等。

moom bookshop店長 Emma

Emma:moom bookshop主要販售海外攝影集,目前有網路書店和實體店面,實體店面的話就是除了銷售書的部分還有一個展覽空間,定期會有不同的展覽。攝影書籍不特別限制種類。

我們店主正雄的想法是,會到店面來找書的讀者,主要是想方便找到、翻閱其他書店不容易找到的海外攝影書籍,台灣攝影集則主要透過網路書店的介紹和販售,服務海外讀者和外縣市的讀者。


依秋:我們的空間安排是依照現有空間的條件去發想,當初規畫時有先設定飲料、書籍、展覽這三個一定會做的項目,設計有兩個版本,而現在的版本勝出的原因是它把書推到比較前面,包括大片的落地窗設計,你從門外就可以看到裡面有什麼書。現在回頭比對最初開店與現在的樣貌落差很大,剛開始相當清爽簡約,書跟書擺放的空隙很大,隨著品項變多,現在書甚至要交疊擺放,從門口進來會看到一個中島,右手邊是書架、左邊是一個面牆長形吧檯,可以讓客人在那邊看書或喝咖啡,吧檯桌刻意設計成窄長型,是希望讓大家方便看書,但不要進行長時間的辦公(笑)。

從朋丁的落地玻璃往內看,明顯感受是以書籍為主題的空間。


店裡空間沒有很大,一層樓可用空間約16坪,牆面較少,可以同時出現在架上的書大概三百本,有些書會被收起來,我很注重空間的調換性。一般認為平台是目光焦點,所以平均一個禮拜會換一次擺設。可能是依照某個主題、書的厚薄,或故意打散書的類型去重新調換位置,有時候一忙沒時間換,還有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的陳列會打散類型好比會用封面顏色去排,像統一擺黑色或白色書封的書,統一色調在視覺上有整體的印象,也曾以人頭或動物的頭為主題。用類型當主題的也有,比如在中島的部分可能會擺開本很奇怪或是很薄、紙質很軟等的小誌,又或是有時候我想要把比較小本的書放在很高的位置,讓你產生好奇,但你一定要伸手把它拿下來才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用這種身體運動的方式去讓不同的書被看到,一開始是把精裝的書放在最上面,讓大家遠遠就能看到,現在就會調換一下。

朋丁的陳列帶有店主策展意識,擺放的位置和方式或許依據視覺、物件主題的安排,或許和書本的厚薄、重量有關。


Emma:我們的空間是委託Homework Studio做整體規劃設計,分成展覽區和一般銷售書籍區,展覽區是進去往左邊,中間有樑柱可以做區隔,另外有一排三個櫃子組成的大書櫃,中間有平台,設計展覽區的目的是,一般讀者如果只是單純看書,可能幾個月或一年才會去一次,但有展覽的話,可以定期吸引讀者前來。

收銀檯前是店主原本就有的鐵架,由柚木與黑鐵組合而成,之後更延伸成為整間店的基調,這個鐵架主要是放不知道怎麼擺放的小書,平台則是放新書,其他的書直放在書櫃區,常來的客人比較會看平台的新書。 另外鐵製的展架是請朋丁的另一位店主Kenyon製作,並透過顏色來區分,白色的就是展覽區,黑鐵和柚木組成的就是一般的書區。展櫃和書櫃的柚木是店主自己去買的,使用柚木是因為希望店內的色調沈穩一點,不希望是太過年輕的顏色,因為我們店內消費族群集中在三十歲以上到五六十歲的都有,如果店內色調太過年輕,怕會讓他們不敢走近

moom bookshop整體色調由柚木和黑鐵的搭配為主軸,並利用黑色和白色的書架區分出展覽區和販售書區。


展覽區和書區中間的玻璃展櫃會定期更換書籍,可翻閱(圖為例外狀況的PROVOKE復刻展展品)


從展區到書櫃中間的玻璃櫃,一般是放置展示書籍,讀者都可以自行拿出來翻看,但有也例外,例如之前為了非常重要的攝影雜誌PROVOKE復刻展打破了展示區和書區的界線,將玻璃櫃用來展示珍貴的絕版書籍。

蔡:除了這次Provoke展的特別狀況之外,玻璃櫃是不是也會依照主題擺設?

Emma:會,主要是店員自己發想,好比針對某個知名攝影師、某種攝影類型,或是依照封面顏色擺彩色/黑白攝影大師作品,也曾經擺過封面是動物的,主題是可愛動物區。

蔡:因為上面有一層玻璃,感覺好像是不想被大家拿起來看的才會放在那邊(笑)。

Emma:其實是希望大家拿起來看,也曾發現客人因為我們把樣書跟新書疊在一起而不太敢拿起來看,所以後來就改成只放樣書,這部分會依照觀察去做小小的調整。下方的空間基本上也是依照展覽主題放相關的作品,店裡也有賣雜誌,但因為希望以攝影集為主,雜誌會擺在比較角落的位置,除非有新到貨的雜誌,可能就會往上放到平台的位置。至於書牆,主要直立擺放只會看到書背,以日本、中國、亞洲、歐美等地區做分類,是汰換頻率較低、長期販售的商品。

常設書區以日本、中國、亞洲、歐美等地區做分類,都是直立擺放只會露出書背。



對空間陳列做了哪些設計的調整?

依秋:我們的展架跟moom bookshop是一樣的,都是由Kenyon設計,但有不同用法,當初做書架時只是想展示書,希望是傾斜的角度、厚度可以放兩三本書,可以直接看到書封,也考量到藝術類書籍會有大開本,所以有大概估算尺寸最大到30公分都還能放。

朋丁(左圖)與moom bookshop使用的書架皆為朋丁Kenyon所設計,moom bookshop在原有的白色鐵架之外另外訂製不同角度的黑色書架,用以陳列大本的攝影集。

薄霧書店為雜誌量身打造書櫃,但藏書日益增加,現在都是雙層收納,也越放越高。


空間規劃時就希望素材不要太搶戲,製作也不要太繁複,展台也是一般展覽常用的道具,一方面是它很容易取得,也可以依照需要的尺寸設計且容易變換,比如中島是三個木方塊搭起來,木方塊有厚有薄,可以做不同排列來保持空間布置彈性。有時候設計師不只出書,可能還有不同商品,要展示搭配時就可以依照展覽裝置的思考去布置空間,吧檯也是比較簡單的層架,有時候也可以拿到別的地方去用

Emma:我們靠牆的大書櫃當初考量到攝影集的大小差異較大,針對書的大小有不同尺寸的高度設計。鐵的展架主要是在展覽區域使用,只有一層,沿著牆面一圈,更有展示的意味。老闆堅持書架跟書架之間不能有縫,還有書不能立面朝外,他不希望讓人家看起來像是書不多、只是在撐空間的感覺。

蔡:薄霧當初設計也是希望盡可能收納多本雜誌,捨棄立面做法,書架也比較高,但有點做太深了,後來書越來越多,就變成前後兩層放。你們是如何處理過多的書?有倉庫嗎?

依秋:除了小儲藏室之外,我們的平台下面都是放書的空間,中島也重新訂做成有滑門的櫃子,可以放書。


最初如何決定書店座落位置,以及對店內空間的規劃是如何?

朋丁位於中山區巷弄內的三層樓老寓。

依秋:朋丁所在的中山區是相對東區或信義區而言比較舊的區域,帶點歷史感,最近也有許多新的店家進駐,新舊交錯的氛圍我很喜歡,現在有蠻多日商公司在這邊設立,加上蠻多日本遊客習慣在台北車站、中山附近住宿,雖然這邊不是一個逛街會逛到的地方,但也串連起整個街區的互動。當初找店面位置的時候沒有特別設定要哪一區,只是在網路上看到照片,原本我們想像的空間是一層樓就可以,但後來找到這個建物發現有三層,而且都是長方型的空間很好利用,加上窗戶採光很好,就決定是這裡。
蔡:空間大小會決定你未來做什麼,如果是當初構想一層樓,你在展覽、賣書等可能就要做取捨,一開始的想像是哪方面的?
依秋:朋丁當初有三個發起人,分別是編輯、設計、展覽背景,最開始的想像是工作室+Show room,是實際看到房子之後,才覺得樓上的空間適合做展覽,加上我自己喜歡出版品,覺得可以「賣書」,但並不確定是要「開書店」,我覺得這兩者之間還是有段距離,操作方式也不太一樣。我打造這個空間是希望它成為一個「計畫空間」,計畫可能開書店、作展覽,又或是讓不同領域的人透過這個空間跟我們有合作。
Emma:我們尋找店面主要有兩個目標:在轉角和離郵局近。希望在轉角是因為希望有兩個門,讓店面跟辦公室有不同的出入口,因為辦公室時常要包書和出貨,離
郵局近也是因為常常需要寄送很重的攝影集。當初其實沒有限定要找哪一區,運氣好找到現在的位置。
蔡:你們兩家店選的方式剛好相反,朋丁是很隨興,依照建築去想像,moom bookshop則是設定明確。薄霧的話,我是找離家近的(笑)。你們對店裡的動線有沒有甚麼想法,跟當初設想一樣嗎?

moom bookshop位於東區巷內轉角處。

依秋:開店之後的確會跟當初想像不一樣,比如我當初覺得大家透過落地窗看到這麼多書就會知道是書店而走進來,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很多人是透過網路上的宣傳才來,路過的人反而會覺得有點害怕,或是有很多人以為這些書是展示非賣品,以為我們是私人招待所等,鄰居也反映:「一開始看你們沒有招牌,我不敢走進去。
蔡:跟我這邊相反,我是有客人有進來會問我書有沒有賣(其實沒有)。
依秋:我們因為有三層樓,有時需要引導客人參觀,我們最基本會跟客人說書籍可以翻,然後樓上還有東西可以看,不然他們會不知後面還有樓梯可以上去。但店員跟客人之間必須拿捏一個很微妙的距離,需要觀察客人適合什麼樣的引導方式,有些人會主動到櫃檯請你推薦書,也有些人一走進來眼光就快速掃射,一看就知道是專業逛書店的人,這種客人很快就知道你有哪些書、自己想看什麼,除非他想知道更深入的內容,否則不太需要主動去介紹。

 

如何引導讀者的瀏覽動線?

朋丁曾因舉辦「HOKO工作室」的「次要的科學」展覽改變書店的陳列和動線(照片取自「HOKO工作室」facebook,點圖看更多)

蔡:除了動線規畫之外,有沒有替店裡做視覺的引導?
依秋:我們會透過展覽的方式去轉變空間的氣氛,比如之前展出新加坡設計雙人組「HOKO工作室」的「次要的科學」展覽,他們是以日常物件作為研究對象,一到三樓分別用杯子、盤子、雞蛋為主題策展,一樓的部分我們就把中島上的書撤掉,一半換成他們設計的杯子、一半是它們的出版品,客人點了店內的咖啡,可以挑選那些奇奇怪怪的杯子飲用,靠窗的地方也臨時做了面窗的吧檯區,讓窗台有一種表演的性質,因為那些杯子都很奇怪,透過這樣的展覽跟客人體驗跟互動。

moom bookshop動線受限,僅用色彩作空間區分。


Emma:我們整體空間是長形的,中間又有樑柱,所以動線有點受限,也因為空間比較小,所以沒有做太特別的動線規畫,客人走進來很快就可以看完整個空間。一開始也有想在櫃台前的平台放推薦的書,但後來發現客人好像因為離櫃台太近所以不敢走近,這部份就是當初設計好,但實際狀況不如想像,所以會再去做調整。來我們店裡的客人也多半喜歡自己看,不喜歡店員主動介紹,除非是他在網路書店已經看好,直接來店裡找書才會詢問店員。

 


如何設計和規劃讀者在店內看書的空間?

moom bookshop的展示櫃高度84公分,便於讓讀者將書取出置放檯面翻看。朋丁的店員會替喜歡的書及撰寫推薦文,夾在書冊上。moom bookshop的每一次展覽都會另外製作主題DM,幫助讀者理解商品與展覽概念。

依秋:除了在架上拿起來看之外,也有人會一次拿兩三本到吧檯區坐下看,另外有些人會問可不可以拿去二樓,我都會說不行(笑)。我知道有些日本書店主打這樣的方式,但因為我們是小型書店,書籍大多是買斷,考慮到方便管理與避免書籍毀損,所以不讓客人帶到一樓以外的區域。

蔡:moom bookshop似乎連平面展台高度都有設想好,希望大家在玻璃櫃看書的時候很自然舒服。

Emma:我們展桌的高度是84公分,對一般台灣人來說是剛好閱讀的高度,有些比較大本的攝影書我們會拿到玻璃櫃上,以及珍本、古本書我們會請客人戴手套翻看。

蔡:對店裡的書籍或商品怎麼被讀者看到有什麼規劃?書除了被動地擺在平台上,還有什麼主動的方式讓大家更靠近?

依秋:我們有做過店員選書,把店員對書的推薦文字夾在書裡,希望以比較個人化的方式推薦讀者,一陣子之後客人甚至能辨認出是誰寫的。陸續也做過新書發表會或書籍分享會。朋丁經營了兩年多,有些書大眾有些小眾,吸引的來客量不一,但還是要固定去辦這樣的活動,不管人來多或少,都會有些紀錄留下來,也可能後續在網路發酵

另外我們在一年前開始做網路書店,最剛開始是有人在網路看到書的介紹問我們可不可以買,我們都得一一人工回應,後來才決定要有網路書店。但有些書可能來不及上架,或是數量較少我們會以店內販售優先,所以網路書店的書會比實體少。新書到貨時會PO書封照,請大家來店裡看,如果某些書特別想要介紹才會有完整介紹放到網路書店。

身為藝術書店的好處是可以容納很多元的物件或書籍,空間就像展場,你每次來看到的東西都會有點不一樣,好比某些書放著很久沒人動,超微移動一下位置就會有客人發現,書本身就像一個個有機體,還蠻有趣的。

Emma:我們也是實體會有網路書店沒有的書,希望讓習慣在網路購書的人也來店裡看看,不定時會有新書上架。網路上會有介紹文去介紹書籍,實體比較透過展覽引導大家認識這些書,像展覽每次都會依照不同主題去設計DM,串聯起展品概念

書店空間vs.展覽、活動空間如何安排規劃?

蔡:我有時會以小型書展的方式跟出版社合作,有時候是特別設計的活動去帶出某些書籍。你們遇到特別想強推的書會特別做什麼嗎?

依秋:朋丁的選書除了類型之外還有以年輕新銳、中小型獨立創作的書籍為主,我們比較不會以系統式或主題性的企劃去做書的推廣,可能偶爾會有類似的合作,但不是常態性的,比較主題性的策展可能會以接受外部邀約出攤的方式進行。我相信每一本書都會有他的讀者,有時候是讀者跟書互相找尋,來朋丁的讀者可能還是看店內有沒有什麼新奇有趣的東西,會以挖掘為主

Emma:店內沒有特別推書的方法,主要就是透過網路書店跟展覽,目前辦三次展覽多是展覽書本身,有些可以販售、有些是出版社提供的絕版品去展示。以PROVOKE復刻展為例,雖然是小規模的書展,但也希望能夠盡量完整將重要的作品都展出,選書的部分一半由PROVOKE復刻版的出版社二手社挑選,另一半是由moom選出,二手社是古書專門書店,所以有許多珍貴攝影集,而那些出版社尚在供貨的攝影集就由moom bookshop的藏書補上

座談當天現場有24位來自出版社的編輯、企劃和平面設計師們共同參與交流。


蔡:赤赤社是日本獨立出版社,你們是如何邀請的?

Emma:這次的赤赤社或是上次的PROVOKE都是我們有進貨合作的出版社,會由我們這邊提出展覽的想法,對方也覺得可行的話就會進一步討論我們現有的書有哪些,如果不夠就會再進貨或請出版社提供。

 

陳列書籍最常碰到的困境

moom bookshop的展示書一律包上書套,因此有時會將書盒收起。薄霧書店採用計時付費閱讀的規則。

Emma:攝影集的裝禎、大小都不一樣,有些精裝書還會有書盒,但我們每本書都會包書套,有時候會遇到包了書套就塞不進書盒的狀況,後來的解決方式是把書盒先收起來,只擺書,但店員必須知道哪些書有書盒,如果客人有興趣會再拿出來介紹。
依秋:我們最常被詢問是有國外客人想找台灣在地創作者的書,所以我們會把在地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另外也是希望營造出讓大家能安心看書的環境,好比有些書很重或是書的設計有巧思,若店員去介紹破哏,客人就無法自己發現那本書的樂趣,或是太積極介紹,客人也會很害怕,會快速翻一下就放回去了,非常可惜
蔡:我也覺得安全感的拿捏很難,我的難處是很多人要踏進來之前會搞不清楚薄霧書店的使用方式,我是希望透過付費閱覽,讓大家有圖書館的感覺,可以好好看書,但很多人其實只想逛逛就走。關於店內規則,有類客人是稍加說明就能理解,但有些人則需要很費力地講解,要怎麼在短時間內讓他們理解我經營這個空間的想法跟規則,是我經營上一直在思考的地方。也許這是複合式的空間都會面臨到的問題。
依秋:這可能是這個時代開店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因為開店很直接會面臨到創造營業額這件事,但促進消費不是只有唯一的方法,而且如果只想著營業額反而會適得其反
蔡:因為我們三間店剛好是不同類型,要維持想要的感覺跟目標,有些事要堅持,像薄霧新書汰換率不高,但絕版的雜誌很齊全,所以不希望大家只是來逛一圈就走(所以才用計時閱讀的經營方式)。


透過薄霧書店、朋丁pon ding與moom bookshop 三種不同閱讀空間的分享,一方面我們更理解書籍是如何在店面被擺放、呈現,也有了更進一步體會在各種不同的空間、情境下與一本書籍相遇的背後,其實可能這麼多不同環節的細膩安排,幫助我們能更深刻地在最恰當的時間、氛圍中去體會一本書籍。書籍設計不只是發生在編輯與設計師的發想裡,一本書籍的成書過程中有許多幕後人員的參與、詮釋,從抽象到具象、從2D到3D,直至書籍在閱讀空間中與你相遇,書籍設計的旅程,仍會不斷地持續下去。


看更多
2018OKAPI年度106本書籍好設計×好設計現場特別企劃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雜誌進化中】這些雜誌悄悄改了面貌,你有發現嗎?

    作為潮流、新知的傳遞媒介,雜誌無論在內容、形式、包裝上都走在時代的尖端,無論外在的裝幀設計或內裡的主題、單元、內容都必須不斷進化,進化的過程有時像是地表改變樣貌那般緩慢,也有可能一夕之間改頭換面。本次向近期完成改版的四本雜誌發出提問,邀請讀者與我們一同探究這些雜誌們改版前後的各種思量與細節。

    5127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雜誌進化中】這些雜誌悄悄改了面貌,你有發現嗎?

作為潮流、新知的傳遞媒介,雜誌無論在內容、形式、包裝上都走在時代的尖端,無論外在的裝幀設計或內裡的主題、單元、內容都必須不斷進化,進化的過程有時像是地表改變樣貌那般緩慢,也有可能一夕之間改頭換面。本次向近期完成改版的四本雜誌發出提問,邀請讀者與我們一同探究這些雜誌們改版前後的各種思量與細節。

51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