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譯界人生

尉遲秀:與桑貝的相遇──寫在《簡單,不簡單》譯後

  • 字級



1977年九月的《國語日報》,台灣的小學生第一次在這份兒童報的內頁「少年版」看到桑貝為「淘氣的尼古拉」畫的插圖。我也是其中一個小粉絲,從此一路「追劇」,後來當然也成了水牛版《淘氣的尼古拉》的讀者,一直捧讀到國中,卻渾然不知書中的小尼古拉是法國人。

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的故事

1994年的唐山書店,週末休假的少尉軍官買了徐四金的小小說《夏先生的故事》,在同條巷子的Peter's Café坐看一整個下午。這是小尼古拉不在場的時候,我和桑貝的首度相遇──他為《夏先生的故事》做了插畫。雖說在這位非典型德國作家為數不多的中文譯作裡,《夏先生的故事》口味相對「清淡」,但是徐四金筆下人物特有的古怪與孤僻,夏先生身上一樣也沒少。我不禁要問:這是畫出「淘氣的尼古拉」的同一個桑貝嗎?他竟然可以在夏先生匆匆行走的身形裡呈現某種避世的姿態,在一大片溫暖的綠意裡透散出荒謬的氤氳。我不禁要問:徐四金怎麼會找桑貝畫封面和插畫?「淘氣的尼古拉」身上是不是有什麼我們不曾窺見的秘密?

晨光之初,世紀之末,我和「淘氣的尼古拉」在法國重逢。那是冬日來臨前的清晨,巴黎南方森林小鎮杭布葉(Rambouillet)。笑聲從農具間傳出來。我開門只見寄居的農家男主人隨興坐在地上,手拿一冊口袋本的《淘氣的尼古拉》──他剛在田裡忙完第一回合的農事,返家小憇。這畫面深深觸動了我。《淘氣的尼古拉》宛如幼時留存至今的一條抱毯或一隻布娃娃,庇佑著這位已屆中年的法國花農。小書平日放在農具間觸手可及之處,閒時順手一翻,童年氣味盈盈,神祕能量在笑聲中湧現,心靈於是得到鼓舞,療癒。

後來我知道,桑貝從1955年開始畫《淘氣的尼古拉》,半個世紀以來,這系列的故事已成為法國人的集體記憶。這是桑貝獻給童年最美好的禮物。

童年

童年

小尼古拉誕生60年後,桑貝出版自傳式訪談作品童年,讀者才泫然驚覺,原來在小尼古拉的歡樂場景和桑貝畫了半世紀的幽默畫的底層,孕生它們的土壤裡竟然是滿滿的困境和悲傷。桑貝的幽默綻放的花朵之所以如此優雅迷人,前韻、後韻甚至餘韻層次豐富,緩緩悠悠,原因或許就在這裡。徐四金之謎也由此得解──小說家早已窺見畫家的幽默和溫柔包覆的生命暗面。

桑貝的畫作形式和生命底藴恰恰與我認知的幽默原型若合符節。「幽」、「默」兩字都是孤獨和抑鬱的近親,是朝向隱而不現偏斜的形容詞,某翻譯大師將兩字兜在一起,成了「humour」的神譯。因為笑點幽微,因為默默讀著,以至於你在咖啡館突然看懂的那一刻,或許會發出時地不宜的笑聲,孤獨,沈默或抑鬱因而消解,是為幽默。


(圖/《簡單,不簡單》內頁)


簡單,不簡單

簡單,不簡單

桑貝18歲出道,23歲開始畫小尼古拉,畫了10年,其間和前後的60幾年,他一直在畫幽默畫。《簡單,不簡單》是他以《淘氣的尼古拉》走紅之後出版的第一部幽默畫冊(1962年),之後幾乎維持每年一部幽默畫冊或故事繪本的出版頻率。

桑貝在訪談中自陳,當年「進行了一樁輕微的勒索」,他威脅德諾耶出版社(éditions Denoël)的總編輯Alex Grall,「如果你不幫我出畫冊,我就把『小尼古拉』停掉。」《簡單,不簡單》因而得見天日。

在紀錄片幽默畫家桑貝」(Sempé, dessinateur d'humour)裡,他一派輕鬆地說:「只要有人問我問題,我就開始慌了。因為,首先,我怕自己講錯。第二,我怕我說的不是真話。第三,很肯定的,十次有九次我都在說謊。呃……我說謊,因為有些事我不想講,可是我又想滿足訪談者,這畢竟是他的工作。結果呢,我回答的那些事都互相矛盾。這麼些年下來,連我自己也被搞糊塗了。」

桑貝說話不疾不徐,不帶表情,一如畫作的調性。直到最後這句,他眼神一亮,嘴角揚起,露出滿意的微笑。

\\ 紀錄片「幽默畫家桑貝」 //


尉遲秀
1968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兼任輔大法文系助理教授。
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不朽》、《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HQ事件的真相》、《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伍勒的祕密》、《童年》等書,近年開始投入童書及人文科學類的翻譯。


 延伸閱讀 
1.【書評】李桐豪:度過不幸童年的人,依然可以給予人生祝福──讀桑貝《童年》

誠摯的友誼

誠摯的友誼

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

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

哈伍勒的祕密

哈伍勒的祕密

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5:尼古拉要當大人

小淘氣尼古拉的新故事5:尼古拉要當大人

小淘氣尼古拉 DVD

小淘氣尼古拉 DVD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19金鼎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一幸佳慧

永遠以孩子為視角,替孩子把權利「從大人手中拿回來」──這幾乎已成了她的使命,即便臥病在床,依舊掛心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讓「兒童權利」的概念持續宣傳下去。 長期關注多元文化、性別平等、土地正義的她,更以一本一本的繪本創作,談那些「大人覺得小孩子懂什麼」或「大人不知道該怎麼對小孩說」的議題。

69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