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聲音要怎麼「被看見」?這本書畫給你看──2018義大利波隆那書展Non-fiction首獎《看見聲音》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單純聽首歌曲和看過MV後再度聆聽,整個感受總是大不相同。我想這是視覺經驗賦予了我們更多的感官刺激,形成更豐富的體驗與感受,所以我總喜歡在深夜時一個人靜靜看(聽)著電視裡播放的MV,常激起我腦內啡的不安,還有無限靈感的蠢蠢欲動。

作者《看見聲音》作者,左為Andriy Lesiv,右為Romana Romanyshyn
(圖片來自作者官網

同樣觀看聲音的經驗也發生在這本書裡。《看見聲音》(LOUDLY, SOFTLY, IN A WHISPER)是由兩位烏克蘭優秀的插畫家與設計師所創作的「大人繪本」,之所以被我稱為大人,在於當我閱讀之後,腦中又被書中的圖像與文字喚起了許多活躍的思辨。

若從設計者的角度來看,聲音是什麼顏色?是什麼形狀?如果聲音可以用視覺來理解,那視覺也能用聲音來代為表達嗎?這本描繪「聲音」的繪本,讓我思考著為什麼我們要聽見聲音?我們每天聽見的聲音中,究竟是令人振奮愉悅的多?抑或令人煩躁焦慮的多?又為什麼當我們眼睛不想看時得以快速閉上,耳朵不想聽時卻要用手摀住(而且還會有音漏),人體的構造中,為何沒有設計讓聽覺休息的機制,卻又限制讓耳朵聽見聲音的頻率範圍(16Hz–20000Hz)?

人類能聽見的頻率範圍在16Hz–20000Hz之間(圖/《看見聲音》內頁)


看見聲音

看見聲音

然而這些探討或是我的疑問,都一一來自於《看見聲音》這本書,簡潔向量式的成熟畫風以及色彩與線條,每一頁都像是一幅編排美麗的風景,精準又平衡的排列之中,又透露著作者研究過後呈現出對聲音的觀點與知識。

版面設計是時而緊湊時而疏朗,時而繁複又時而純粹,讓讀者在「觀看」、「閱讀」、「翻頁」與「思考」之間游移盤旋,打破了我們傳統汲取知識的型態,展開一場特殊的書本感知方式,讓聲音化成文字,文字幻化成視覺,在優雅充滿美感的翻頁中,認識聲音、理解聲音也發現聲音。

透過簡潔向量式的色彩與線條,每頁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並透露著作者研究聲音的觀點與知識。(圖/《看見聲音》內頁)


從書中一句句的文字裡,可透視描繪聲音不同的面向:

  • 「大自然的聲音能使心靈平靜、心情轉好」
  • 「蔬菜樂團用蔬菜演奏音樂,然後再把蔬菜煮成湯」
  • 「多虧有了嗓子我們才能溝通,了解身邊的人」
  • 「可以長到一百英尺長的藍鯨,與只有一到兩英寸大的鼓蝦,互相搶奪地球上聲音最響亮動物的頭銜」
  • 「315分貝的_________是我們在地球記錄到的最大聲響」
  • 「1877年的滾筒式留聲機,是第一個能夠紀錄聲音的機械裝置」
  • 「我們可以找出共通的語言,即使不用文字,也能了解另一個人」

聲音究竟是工具、藝術、武器、叨擾或提醒?還是一枚撫慰人心的鎮定劑?在這本不只是繪本書的哲思中,改變我們看待聲音的角度。

如果我們可以分類聲音個別面貌代表的意義,是不是更能從容應對不同聲音?

我贊同最後書中的一句話:

有時候你必須安靜下來,關掉所有的聲音……然後,我們學會了傾聽與感受世界」——給身處嘈雜世界的我們,透過這本書,重新看見聲音,也聽見世界。

 兩位作者的其他繪本 
大開眼界

大開眼界

動無止境:一部關於世界萬物的移動演進史

動無止境:一部關於世界萬物的移動演進史

手套{烏克蘭民間童話}

手套{烏克蘭民間童話}

拔蘿蔔

拔蘿蔔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的殺戮,我們該如何面對?

我們該如何理解遭受性侵害者在身體與心靈上的傷痛?我們該如何談論性侵事件與相關議題?我們該如何避免憾事發生?

433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