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偵探社
【特別企畫_推理雜記】國際推理作家在港講座
作者:譚劍 / 2017-12-21 瀏覽次數(3398)
台灣出版社推出歐美作家的譯作是常態,除了一年一度的國際書展邀請外國作家訪台外,其他日子出版社也會邀請作者出席宣傳活動。2016年下半年我在台北,訪台的推理小説作家便有島田莊司和初野晴。島田莊司是因應《星籠之海》電影上映自己跑去台灣的。
香港出版社以本土作者為大宗,加上市場太小,很少邀請外國作家訪港。
一年一度的七月香港書展,成為最多外國作者訪港的月份。過去幾年的重頭戲是鄧永鏘爵士自掏腰包出錢出力邀請和他有私交的重量產英國作家來港的「英倫文豪論壇」,來的是像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等名家。我第一次出席是在2010年,其中一位講者是《胡狼末日》(The Day of the Jackal)作者Frederick Forsyth。他的回答往往詞簡意賅一如其行文,並宣稱沒有駭客能偷到他的文稿,因為他用的是打字機。
英倫文豪論壇舉行時,只要我在香港就必去,可惜期間有幾次我去旅行錯過了。
今年鄧爵士病重(八月不幸離世),接手論壇的是英國文化協會,其中一位訪港的是推理小說作家蘇菲.漢娜(Sophie Hannah)。她既寫傳統的解謎小說,也寫心理驚悚小說。她是通過面試講出故事構想後,至今成為唯一獲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後人委約續寫白羅的作家。有人問怎樣申請面試,她說只有克莉絲蒂後人主動找你才行。蘇菲.漢娜的寫作造詣可想而知。
香港國際文學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也會邀請外國作者來港,今年破天荒針對類型小說(推理和科幻)辦了多場講座。香港的陳浩基、日本的橫山秀夫和英國的伊恩.藍欽三位除了各自有一場和主持人對談的個人講座外,也有三人同台的高峯會。此外,英國的露絲.魏爾(Ruth Ware)也有一場對談。
浩基那場的對談人就是我,接緊我們之後的就是高峯會。兩場之間的空檔時,橫山秀夫和藍欽都已到場。浩基佔主場之利,很多讀者向他討簽名。藍欽則和不同人聊天。我也和他聊了一陣。他說剛和家人在峇里島旅遊了幾天,喜歡當地的陽光海灘。他顯然享受今次的亞洲之行,也給人親切隨和的印象。
相比之下,橫山老師和太座及兩個似乎是日本出版社的編輯坐在觀眾席後方。四人神情肅穆,不苟言笑。現場過半是洋人,沒多少人能說日語。我不敢咬定他們是緊張。也許他們不曉得自己作品在日本以外的受歡迎程度怎樣,到底有沒有讀者在場。
他不知道有讀者特地從台灣來看他,像曲辰,路那和曾翻譯他書的張筱森。我提議去向橫山老師打個招呼。於是,我們四人走過去,由深諳日語的曲辰向他問好。橫山老師等人大樂,和曲辰談了一陣後,橫山老師主動向我們握手。其實他不必怕沒有讀者,現場不少人是讀《64》的英文版。
三人上台並排而坐時,三人(或者三種文化)的文化差異即時顯現。藍欽穿得輕鬆悠閒,手上只欠一杯冰凍的熱帶果特飲。浩基是smart casual,像是去咖啡店的文青。橫山秀夫西裝西褲,是出席重要場合喝紅酒的高規格打扮。他把黑色手提包帶上台,置於腳邊。
我沒有記下內容。至今仍有印象的是藍欽提及英國警察從來沒有請他協助破解懸案,強調現實和電視連續劇很不一樣。倒是他初出道時,向警方討教,但因寫作內容和警方調查的某起案件接近而被關了一夜,確定他與案無關後才獲釋。幸好,那些警員讀了他的小說後,指出若干處和現實不符,告訴他到底警方是怎樣查案,日後他可以向什麼人查詢(多是退休警員)。
橫山秀夫也有類似經歷。他認識不少退休警員,收過恐嚇信。他的答覆起初往往較其他兩位講者簡短精煉,很有「一筆入魂」的風格,後來才答得較長,顯然較為慢熱,一如他的長篇巨構。
浩基同樣認識退休警員。早在寫作《13.67》前,他已經寫信給香港警察公共關係科查詢,並很快得到回覆。後來香港政治氣氛變了,回覆要等很久,甚至沒有。
三人的簽名又有不一樣。藍欽是快槍手,除了上款外,還會畫上井字遊戲(Tic-tac-toe,或叫 noughts and crosses。Knot & Cross是他第一本書的書名)。橫山老師會一筆一劃寫出我的名字(日本漢字把「劍」寫成「剣」,他寫的是中文字),另加題字,而他太太則幫忙蓋上印章。浩基則視乎不同人寫上英文或中文,盡顯香港中西文化匯萃之道。
第二天,我和浩基前往香港大學出席橫山老師和藍欽的個人講座。
日本駐港領事館早在一個月前已在不同媒體(網路、雜誌)預告橫山秀夫來港,果然這場在星期天的活動幾乎滿座,過半是日本人,以女性居多。講座結束後,橫山秀夫在掌聲雷動中,走到台前,向左中右三方的觀眾鞠躬致謝。
到了藍欽那場,日本人退場,換上洋人,而且佔八成。他雖然只在台灣出書不多,但在英國是銷量最高的犯罪小說作家,在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理所當然坐擁大量讀者。
一個星期後,我參加另一位作者露絲.魏爾的講座。她在推理小說創作上走和蘇菲.漢娜一樣的路線,同樣是心理驚悚和解謎推理雙修。不同的是,漢娜的創作更包括詩歌和恐怖小說,作品已給改編成電視劇。而魏爾只集中火力在推理小說裡,但成績亮麗,三本都登上英國的暢銷書榜,賣出了四十多國版權,兩部著作賣出電影版權。被問到會否寫警察小說時,她謙稱自己在警界沒有人脈,只好作罷。
我後來和她私下聊了幾句。她是不想自我重覆的作家,所以每一本的風格都不一樣。她的第二本書《10號艙房的女人》(Woman in Cabin 10),是本節奏明快、混合解謎和心理驚悚的佳作,接下來的《The Lying Game》節奏放緩,加入她成長的地方進去背景。她坦承自己仍然算是新作者,只有銷量持續穩定,才能盡情自由創作,目前仍然要受限於商業邏輯和市場規則去寫。換句話說,最低限度,一年至少一書。這點連藍欽也沒有違背。他緊守的另一原則,就是極重視系列作。他的「名警探」雷博思(Rebus)登場已逾三十年,和他本人一樣由步向老年。
英國作家從Forsyth經過藍欽再到漢娜和魏爾,未足以展示英國mystery(還包括crime和thriller)這種類型小說的完整脈胳,但足以透視若干時代背景。Forsyth生於戰時的1938年,他的頭兩部小說深刻反映戰後的歐洲狀況(「胡狼」暗殺戴高樂。他的第二本小說《The Odessa File》 的主角追捕納粹餘孽)。藍欽生於冷戰正酣的 1960 年,不復帝國的英國。他筆下的蘇格蘭不只失業率高,也有其他大大小小社會問題為患。漢娜和魏爾生於1970年代,她們開筆時,冷戰已經結束,世界進入新秩序。魏爾在講座上說,男作家永遠無法身同理解女人對環境的不安,她常怕一個人在路上時突然受襲。
藍欽提及,自《龍紋身的女孩》後,出版界更留意非英語系犯罪小說作家。這話由藍欽說來特別有分量(他是英語系作者,不會從這個趨勢裡獲益),橫山秀夫和陳浩基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進入歐美讀者的視線裡,並分別把日本的「團體的內部鬥爭」和「崩潰的香港」暗藏在小說裡傳遞出去。
犯罪小說不只提供樂趣,並展現不同國家的風貌和不同社會制度的缺失。透過比較,我們才更能發現自己身處的社會和其他的異同。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陰暗 的角落無處不在,但正義永存人間。即使小說只是虛構,也會在我們心裡點起燭光,陪伴我們在黑夜裡舉步向前。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