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11月讀書日 X 閱讀會客室】本月客座──心理諮商師楊嘉玲

  • 字級



\\閱讀會客室_本月客座//

【別踩線,看清楚你的心理界限】

【舉手發問─心理諮商師楊嘉玲】


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


博客來(以下簡稱博):能否談談為什麼特別挑出「心理界限」當主題?

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心理界限

楊嘉玲(以下簡稱楊):這些年的實務工作,我發現在台灣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孩子,不管到了幾歲,都不太會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很可能連自己想要什麼都搞不太清楚,往往是由身邊的人幫忙安排各種決定。為了不讓對方失望,或是想尋求肯定,會選擇聽話照做,即使有委屈,也不太願意正面的告訴對方。非常害怕爭執,只要有一絲衝突的可能,他們就會下意識的逃開,很害怕失去關係或被不好的評價。 

然而,當對方並不清楚你的狀態時,他只會用自己覺得對你好的方式對待你。你的意識上,可以明白對方的心意是想關心和保護,可是情感上卻收不下來,在內心造成很大的矛盾和掙扎。進退兩難的情況下,真實的自我會漸漸在關係裡窒息,最後消耗殆盡,成為一個空殼,裏頭全是對方設定好的模樣。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博:心理界限和情緒界限是相同的嗎?這個主題為什麼重要?

楊:界限一詞(boundary),最早源自於家族治療的一個觀念,是用來說明不同的個體在系統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負責什麼工作,對整個結構或組織才是有幫助的。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心理」或「情緒」界限的差別。

但對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偏好使用「心理界限」的原因,來自於如果我們把「情緒」譬喻成雷達,負責偵測自己的狀態,而「心理」就像是領空,有明顯的疆界和領域,一旦被侵犯就需要有積極的作為,保護自己。

也就是說,情緒界限是比較大的,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引起我們的不舒服,但我們不一定需要每一件事情都處理。例如你在路上遇到一個看似猥瑣的人,造成了你的恐懼,你可以選擇快步走過去,不一定要有反應。可是如果這個人出手騷擾了你,這是你絕對無法接受的事情,你就必須立即制止,以免他一再傷害你。

換句話說,「情緒界限」是用來提高我們的警覺,而「心理界限」則是你具體的「底線」,你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針對你無法接受的事情做出反應,但同時也不過份放大自己的感受,好像別人一不按照你的心意,就要加以抵制,這樣很容易製造出「正義魔人」。

博:以你當諮商師的經驗看來,臨床上遇到的個案對情緒問題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需求在這幾年是否有特別的轉變?

楊:我覺得人的核心需求都是相似的,希望有歸屬感、能實現自我⋯⋯等,這不太會隨著世代有太大的差別。但情緒困擾的表現形態,確實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調整。

隨著網路和手機的普遍,人們的溝通管道變多、變容易。但訊息卻變得破碎、不完整,且資訊量非常的大,往往來還不及消化,新的訊息又進來的,很難覓得一刻安靜,因此,內在的焦慮感也會相對變高。

此外,雖然這個世代,因為網路的興起,給了我們更多空間可以做自己,許多創意得以實現,但我們對於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樣貌,卻是更不確定的。關係,沒有因為溝通變容易變得緊密,數位化脫離真實互動後,反而更加脆弱。 

博:台灣讀者近兩年對於被討厭的勇氣,以及擺脫情緒勒索這些議題上給予很多的注意力,能否談談對於台灣在心理情緒方面的出版品是否還有什麼缺乏以及需要補強的區塊?

楊:仔細研究台灣這兩三年,暢銷排行榜前幾名的書籍,例如:《被討厭的勇氣情緒勒索》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會發現有一個共通點是:台灣的民眾對於拒絕他人,真的有很大的困難,人情壓力非常的大。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情緒勒索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36則讓你有態度、不委曲,深諳世故卻不世故的世道智慧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整個文化瀰漫著一種「以和為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氛圍,很難做理性的溝通,傾向用感覺判斷(如:這樣他會不會討厭我?我是不是太計較了?),而無法回到事物的本質上加以討論。

之所以這麼困難,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沒有人為我們示範什麼是有建設性的衝突,過程中如何平和的表達自己,同時理解對方的訴求。在家裡,我們看到爸媽意見相左時,要不就是冷戰,要不就是激烈的謾罵,或是一個拚命碎念,另一個沉默不語。打開新聞,看見人民選出來的議員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把意見不合,連結到爭執、發飆、憤怒,能躲就躲,能閃就閃。可是壓力卻不會因此而消除,這時候有一本書點出了這種痛苦,就會被注意。但情感被慰藉、抒發後,回歸問題的核心,我們仍舊得具備相對應的溝通技巧或解決衝突的能力,否則闔上書,你只會覺得被同理了,可是面對生命實際的挫折,仍是一籌莫展。

實用溝通或折衝的書籍,台灣已經很多,缺的不是出版,而是讓讀者意識到,除了讓自己感覺好,你還能為自己做點什麼「事」,幫助自己做出真正的改變,結束痛苦的輪迴。

博:如何判斷自己的心理界限在哪?又如何具體的傳達給對方,但不傷人也不自傷?

楊:要知道自己的心理界限並不是向外求,等著別人告訴你答案,認定這樣好或不好。如此你還是活得像是一個乖寶寶,而不是自由的人。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壓力其實是上天給的禮物,穿越內心小劇場,讓彼此更靠近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

嘗試和體驗的過程是必經的,透過這些經驗,你會對自己有比較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底線,哪些事情可以?哪些不可以?理由是?如此你才有可能跟別人進行溝通,讓對方知道怎麼和你互動,彼此都愉快。否則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別人給他什麼都不對。

而要能夠不傷人或自傷,溝通技巧是必須的橋樑,這部分很多人「知道」,但不一定有「做到」。讀者若是透過閱讀《心理界限》這本書,不僅對界限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並進一步開始對於關係中折衝協調,有了好奇,非常鼓勵你閱讀我先前的著作《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裡頭有系統性的說明,透過「望、聞、問、切」四個步驟,幫助自己站穩立場,和對方達成共識。

博:把心理界限畫好就能讓自己免於在關係中受傷嗎?每一種關係的界限畫法有什麼區別(夫妻、情侶、父母子女、朋友)?如何在自私與讓自己感到舒服之間做出平衡的行動?

楊:有心理界限,不等於從此都不會受傷,在互動中,你還是會有可能因為各種摩擦,而感覺到疼痛,進一步地做出協調和處置。但明確的設立自己的心理界限,有助於你提高警覺,在事情發生的初期就做出反應,不會讓問題一直擺在那裡惡化,到最後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關係走向滅亡。

而界限的範圍,會隨著你和對方關係的親疏遠近,有所調整。親近一點的家人,我們願意承受的責任,可能會多一些;僅點頭之交的朋友,你能答應的承諾會少一點。這都是合理的變化。

在自私與任勞任怨兩極反應中,你最需要在意的事情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弄懂你的限制。我很喜歡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曾說過的一句話:「當一個人能接受選擇的有限性,他才能優雅的長大。」

珍惜你的意願,同時也尊重自己的限制,你就能夠成為一個既「獨立」又能「親密」的人。

博:很多人都自認有情緒問題,能否告訴讀者要怎樣去區分「情緒病」或只是一般正常的「情緒低落」?

楊: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有出版一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俗稱DSM-5,裡頭有上百種精神疾患。如果你要認真追究,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符合好幾條診斷標準。況且,精神疾患並不是一種絕對的分類,而是一種程度的差異。舉例如果你有潔癖,非得要每天掃地不可,很可能你的行為就疑似是一種「強迫症」,但這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壞掉的人」,你只是對乾淨的需求比較大。

對我來說,診斷的目的不是為了貼標籤,而是你能夠為你的情緒做些什麼?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不好,願意正視和面對,基本上最困難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大半。我遇到比較棘手的是,身邊的人都快被搞瘋了,但當事人就是覺得自己沒問題,不需要幫助,這時候我們一直忙著畫分「情緒病」或「情緒低落」是沒意義的。而是怎麼讓他意識到改變的需要,讓自己和身旁的人更好,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地方。

當你不舒服了,你願意付出行動,好好照顧自己,不管是尋求諮商、旅行、找朋友談心,都是很好的策略,目的是重新找回平衡。定義自己的情緒狀態只是「手段」,不能夠取代「目標」。

博:諮商師終究是個人,會遇到的個案太多元且複雜,在消化別人問題的同時,又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楊:回歸一個比較簡單的原則,就是「接受自己有處理不來的個案」。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助人工作者,源自於他們的內心藏著一種對生命的熱情,願意付出來換得對方的成長與快樂,所以一不小心就會用力過猛,投入太多,而失了自我。

因此這本書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提醒。它不只是寫給界限脆弱的人,更是對廣義助人工作者的一份支持。我們的社會常常用道德感,在壓迫許多人付出,不論是護士、醫療人員、社工、教師、媽媽⋯⋯等。他們乘載了許多人的情緒和期待,卻不被允許擁有自己的樣貌,為自己發聲,總要配合著體制一天又一天的消耗自己。

我想學習尊重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是我們善待自己的第一步。

博:有沒有最欣賞的心理諮商或心理學大師?能否與大家分享,欣賞的理由是什麼?

楊:在我的求學路上,我認識許多優秀的諮商大師與前輩,他們身上各自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若真要選一個對我影響最深遠的是當代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先生。

他不僅有豐厚的人文素養、對人性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熱愛寫作,能夠把自己聽過的一個又一個故事,化成美妙的文字,讓更多人理解到生命的可貴。

他的作品涵蓋理論教科書、散文、長篇小說、短篇故事⋯⋯,不管你具不具備心理專業,你都能在他淺顯易懂的文句中,找到當下最需要的啟發。我也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像他一樣,產出多元的作品,帶給人們不同的觀點與樂趣。

博:在成為諮商師的過程,這一路上應該看了非常多的參考用書,因此想問,影響你個人最重要的一本書是什麼?

楊:我很喜歡閱讀,有許多書對我來說都是意義非凡,但若要將焦點放在「成為諮商師」的過程,我一樣會推薦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這一本書讓諮商師不再是冷冰冰的答錄機,而是有溫度、可以犯錯,真實的人。裡頭也有對治療界限有一定程度的討論,非常推薦給新手助人者。

博:能否推薦國內外關於情緒書寫非常重要,以及對讀者療癒情緒或自我覺察都有幫助的著作?(入門或進階都可,請簡述推薦理由)

楊:對我來說,情緒是一種媒介,目的是溝通。好好跟自己溝通,也好好跟身旁的人互動。因此對於情緒的了解是雙向的,了解自我情緒的變化,也了解外在他人的改變。

如果只有前者,很容易活得太自我,不落地,讓人難以親近。 同樣的,如果只有後者,也會變得太討好,沒有界限。 因此,對於情緒的了解必須「內服外用」: 內服的部分,我會推薦《踏上心靈幽徑》

這本書透過很多故事,帶領我們探索內在世界,卻不會寫得太飄渺,並點出過度專注身心靈修行的人會有的盲點。

外用的部分,則推薦《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 透過具體的辨識情緒表情,讓抽象的感受變得容易掌握,進而提出不回的回應策略,讓互動能夠保持順暢。

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生命的禮物

踏上心靈幽徑-穿越困境的靈性生活指引

踏上心靈幽徑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掌握人際回應力,輕鬆談出好關係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



博:能否跟我們分享下一步寫作計畫的主題是什麼?

楊:確切的主題還沒有定論,相信仍舊是偏向心理和關係類型。不過,我也希望自己能挑戰不同的創作風格,除了心靈成長的書,能夠再多加嘗試文學或劇本的創作。非常感謝大家過去的支持,也期待未來能推出更不同的作品,滿足大家的需要。



﹝最需要被閱讀的書﹞
推薦書籍如下,我個人是屬於雜食閱讀,對許多領域都很有興趣,以下是這些年來,我會一再回味的書:
1.【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
讀了這本書,你會了解所謂的「梗」,絕對是其來有自,不需要被雷打到才會有靈感。
2.【說中大腦想聽的那句話,白紙也能大賣】
把抽象的行銷,化成具體的大腦運作,讀完你也能成為廣告專家。
3.【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原來寶藏一直都在,但沒有歷經冒險,你將不懂得擁有的價值。
4.【身為職業小說家】
很喜歡村上春樹對寫作的看法,平易近人,不華麗。
5.【創造力: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釋放內在寶藏的勇氣】
很適合剛開始創作的人,知道如何擺放得失心。
6.【一日浮生】
面對死亡與老化,我們仍舊可以充滿盼望。
7.【One Day~真愛挑日子】
以為在讀浪漫愛情小說,但談的卻是生命的無常與更替。
8.【人類大歷史】
用淺顯易懂的文化,讓讀者了解文明的進步是認知結構的改變,而不是工具的演化。

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一句話就拐走大腦的情節製作術

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身為職業小說家

身為職業小說家

創造力

創造力

一日浮生

一日浮生

One Day

One Day

人類大歷史

人類大歷史


★本月讀書日(11/27)圖書雜誌MOOK消費滿699折5%!看更多本月「讀書日」推薦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好,我是心理系》這世界,每個人都有病

    我知道那些痛都不會好,理解彼此,才能好好活下去──我想跟你聊聊#性暴力 #憂鬱 #焦慮 #恐慌 #思覺失調 #告別 #悲傷 #憂鬱世代 #情緒勒索,如果當時有人能告訴你,你不是無路可去,能不能讓你感覺不那麼孤單一點?

    203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好,我是心理系》這世界,每個人都有病

我知道那些痛都不會好,理解彼此,才能好好活下去──我想跟你聊聊#性暴力 #憂鬱 #焦慮 #恐慌 #思覺失調 #告別 #悲傷 #憂鬱世代 #情緒勒索,如果當時有人能告訴你,你不是無路可去,能不能讓你感覺不那麼孤單一點?

203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