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把臉書推遠的這陣子,連著幾日雨夜,讀《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從幾位偉大創作者的死前一刻,開始回溯其一生與病情。書末收錄和詹姆斯.索特談死亡一文,這位曾跟妻子合著《生活在餐桌》的小說家,以「我們創造安慰給自己」來回應作者所講述的故事。
藝術家創造作品,得以寄託與慰藉。深入他們的作品,我們也能獲得撫慰。而他們與默默無名的小人物同樣難免一死,也令人心安,彷彿不用過分忍耐與堅持,任誰都有其終點。
看一眼旁邊的小貓,懶懶睡在我的枕上,無須面對外頭的雨淋風擾,除了庇護,還有溫飽。這隻小尺寸之物,舔理身上的毛同時,是否也有自己的三千煩惱絲?幸運的話,他的一生從此包含在我的一生裡,雖然他與我,終究也難免一死。
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眾說紛紜卻不可知,《死後的四十種生活》大概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回應大家的擔憂與好奇。書中一則,說我們是上帝的器官——不是感知器官,而是內部器官——像祂所不能控制的細胞那樣,無限複製分裂乃至惡化,變成癌細胞:「祂看著我們分裂成更小規模,看著我們變成血癌、淋巴癌、肉瘤或黑色素瘤……上帝恍然大悟地從床上跳起:凡藉由小於自身之物體而造就自己的東西,終將被那些同樣規模的物體所吞噬。」
原本靜靜待在身旁的小貓,忽然變得瘋狂、在房裡亂竄,啃咬著比他更小的貓草玩具。我們創造安慰給自己。我們造就更小的東西來吞噬自己。我們對死亡的焦慮無限複製分裂。我們對渺小一生感到巨大的恐懼,於是去擁抱、讚美生命更短暫的生物,來對比自己的不那麼渺小。以為可以把死亡推得遠遠。像跛豪寫的這首詩:微小之物,也能盛放。
但沒說明白的是,盛放之後,終有死亡。
〈小開〉
我羨慕他小而叢聚
沒有人看也可以開
沒有霧
能在他身上成為露水
不愛說話的那種綠色
他凋落了
在一束花裡留到最後
哭泣的人
損失一點水分
我羨慕他小
我羨慕他
盛開的動作
也很小
鄭聿
生於高雄鳥松,住在台北永和。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著有詩集《玩具刀》、《玻璃》。
延伸閱讀
1.【OKAPI選書推薦】死前待辦事項:☑自己的遺物自己收!──《死前斷捨離》
2.【書評】「不相信生命的就給我滾!」──吳曉樂讀《站在器官移植前線》
3.【書評】蘇絢慧:關於生命的退場,我們所知道的實在太少──讀《在我告別之前》
4. 一個年輕醫師的人生最後一哩路──《當呼吸化為空氣》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