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吳曉樂/再豐沛的愛,也可能止不住悲傷──讀《渺小一生》

  • 字級



人要如何去原諒自己的過去,以及自己無從選擇的成長環境?
人為什麼要執著於只會引發苦痛的某個地方、某種心理狀態?

柳原漢雅的新作《渺小一生》敘述四個大學好友,他們沒錢、對未來茫然,只靠他們的友誼和才華撐下去。往後他們成了名建築師(麥坎)、名畫家(傑比)、名律師(裘德)、名演員(威廉),人生遇到了各自的美麗與哀愁。

四位與書中主角領域相仿的寫作者分享《渺小一生》的讀後感,他們將如何來看待人的一生是「幸」或「不幸」?




文/ 吳曉樂(作家)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講過一句話:找一個人,然後對他絕對。《渺小一生》則是雖不中,亦不遠矣的命題,討論的是生命中某些絕對性的存在。裘德的渺小一生,乍看之下不過是單一個體的踽踽掙扎,但若置放在人類的大歷史上,遙遙指涉的,其實是唯心主義的終極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主角裘德,他學識洪淵,一旦觸及知識,便飛快有了主張。他最喜歡的定理是相等定理x=x,而裘德的一生中,他所追尋的就是x的定義,若找出了x,那他就能確切指出等號的另一端,與之等量齊觀的事物。

▌人身難得

此書對於人類具有深切的同情。這裡的同情並不止於身體上的凌虐或精神上的疏怠,而是,如同作者再再明指的,幾乎只要是生,就必然伴隨的死。即使書中的人物對於人生再怎麼謹小慎危,他們所鍾愛的人事仍會以千百種方式與他們告別。如漢明之於威廉;傑可布之於哈洛德。

從裘德身上,我們更可以感受到某種傷害的深度,以及不可逆性。喬治.歐威爾《1984》那句家喻戶曉的「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不單適用在歷史的詮釋上,也可以用在人際關係上,「誰參與了你的過去,誰就能參與你的未來」。《渺小一生》中,有大量裘德追憶舊事的片段,這很符合人在回想時的動態,斷簡殘篇且不依照時序排列。而在這些前朝往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路克修士。

根據心理學家喬治.賀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理論,兒童期有三個階段:首先,兒童會先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舉止,待年紀漸長,則從遊戲中扮演生活中該名大人的角色,最終逐步轉移焦點,透過更多人的行為,逐漸以他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依循這個理論,裘德自一出生,便被置放於修道院,父不詳、母不詳、背景不詳。諸多的不詳,不可避免地指引了後續的不祥:沒有比「尋找名字的兒童」更水到渠成的受害者了。圍繞在他身邊的修士們,給予裘德食宿,因此有了照顧者的外觀。在這麼「可親」的名義底下,提供的不僅是外人搜查時的視而不見,也便於受暴者對遂行在自己身上的惡行視而不見。如此有規模和紀律的養套殺,正大幅橫跨了一個個體「照單全收」的童蒙時期;裘德的模仿、學習、孺慕,不僅學而無用,反而大大有害

美國人類學家凱西.溫克勒博士(Dr. Cathy Winkler)於自宅遭受強暴後,寫出〈強暴是社會性的謀殺〉,以個人受暴經驗做出詳述與分析。文中,她提出個人觀點:「施暴者企圖將他自己完整地定義到我的存在中⋯⋯施暴者的威脅超越表象上的攻擊,並且在精神上及心理上侵犯受害人的存在與自我定義。

所有在裘德身上實踐性交的人,不問階級身分,都有一些雷同得不可思議的對白,彷彿在施暴前,他們都閱讀過同一本強暴指南。像是,他們都喜歡問:「你是不是很擅長做這檔事?」

渺小一生(上、下冊)

渺小一生(上、下冊)

問題背後的惡意,絕不亞於肉體的侵犯,將關懷的對象由「我」流動至「你」,以文字的抽換詞面去循循善誘一個兒童的善解人意,一旦裘德承認自己真擅長,轉瞬間,加暴者與受暴者之間立即有了共犯分享犯罪的親密。而這正是路克修士最為惡不仁處,他所承諾的是一個家、一段親密關係,來交換他的行為做為「強暴」的文過飾非,犧牲的代價是受暴者的自我定位。裘德表面上並無反抗,有時候看起來也像是樂意,但那是因為彼時他的社會性尚未追上自己的命運,而等到他的智識與認知直起狂飆、匆忙趕赴時,事件早已落幕,無人可以挽救自身於不幸的童年,剩下的只有記憶的篡奪與改寫。

若要我對於《渺小一生》下個註解,這是以個體為戰場所發動的鬥爭,「路克修士們」以及由威廉為首的一行人們試圖爭奪對於裘德的詮釋權。體現在裘德身上,那些手腕上的割痕,就是停戰線。自殘,是以此痛易彼痛的權宜之計,既確認了傷害的重大性,卻又承認了此身仍有賴活的價值。是戰爭,卻也是和平。

▌助人者的艱難

親愛的小小憂愁

親愛的小小憂愁

加拿大作家米麗安.泰維茲(Miriam Toews)在其著作《親愛的小小憂愁》中,透過一對姐妹的對話,將「觀察一個人,卻不能拯救他」的苦痛描繪得淋漓盡致。《渺小一生》中,更反覆可見這種情節。在此,先容我有些冒犯地指出,裘德在遇見社工人員安娜之後,實在是太「好命」了。身旁的人都瘋狂地寵愛他,擁有不可多得的三位好友,敬重的法律系教授哈洛德決定收養他,他的事業合作夥伴欣賞他,他甚至擁有幾乎全年無休的良醫。但,即使圍繞在如此緻密的人際網絡下,仍無法止住裘德宿命般的悲傷。

精神毀傷,正因其不可視的特質,於是常常遭人誤解,以為加油打氣、深情鼓勵,能收其成效。但這樣的期盼,實則是大大辜負了裘德的處境堪憐。一如威廉的自責(實則是他責),以為自己給出的愛足夠豐沛,就能將裘德自抑鬱的過往中贖出,於是在得知裘德「積習難改」之後,反將其頓挫的心情倒灌,要裘德「給個解釋與說法」。在此,不妨讓裘德的「不良於行」發揮其作為隱喻的功能。初會面時,安迪醫生即告訴裘德,鑑於受傷的位置和深度,裘德的腳是「永遠好不起來了」,而眾人——除了裘德之外,倒是很快就信服來自醫界的專業判斷,麥坎並以此為據,為裘德設計出不勞費心的居住空間。若能心同此理,將明白,有時精神飽受毀傷之人,渴望的無非此種認同:承認有時心靈——如同脊髓神經——一旦嚴重受損,便再也無法回到往日榮景。並且,基於此一前提,仍願為此人討價還價,願為其征伐個空間,使此人的痛苦在此雖不因此而痊癒,但也不因環境為難而變本加厲。而這個空間,甚至也必須容納一個人的自傷和顧影自憐。要知道,為自己的命運感到傷懷,正好是人獨有的特質。

▌附論

此書尚有一特色,時代背景始終處於一種曖昧模糊的狀態。雖可以從書中人物的物理移動、他們關心的局勢而隱約摸索出一條中軸,但要確切錨定於某一年代,倒也是知易行難。我可以明白,有人勢必要納悶,這些人的生命必然橫越了美國某些不可迴避的大事件,好比說,911發生時,這些人在哪裡?縱使不在紐約,也勢必得在日後承受著事件的餘波。但,作者卻隻字未提,以一個慢工細活的作者而言,這絕非無心疏漏,而是有意隱之。值得推敲的是,匠心獨運的背後,是出自怎樣的情緒?而我情願相信,柳原漢雅試圖將此操作為亙古的追問。所謂亙古,時間失其意義。整本書所陳述的一切情節,即使抽掉時間軸,也絕對不至於癱瘓失血。畢竟,棄嬰、假借高權而遂行暴力之人,以及遭臨重大慘傷時人要如何安享餘命,這些元素,不問置放在遠古或晚近,都有值得推敲考掘的質地。

但要說此書有何處微微叫我感到不耐,倒也可以吹毛求疵地說:裘德太過完美。裘德擅長彈奏鋼琴,且歌聲優美。他對數學事半功倍,精通法律和多國語言,還擅長園藝和烘焙,更擁有俊美的外表。如同「曖昧不明的時間節奏」一樣,柳原漢雅做出一個選擇,並且得承擔這個選擇附隨的代價。我想對這個世界觀做一個冒險的提問:一個人非得如此「完美」,才能說服眾人,即使在遭遇不幸,他身上仍有值得被愛的成分嗎?若今天裘德這樣的個體一點也不出奇俊秀,他仍具備如此大量「被救贖」的資本嗎?

林中祕族

林中祕族

即使如此,我仍對作者與此書抱以驚嘆之情。從《林中祕族》的初試啼聲,至《渺小一生》,柳原漢雅筆下的人物和情節,色彩往往濃麗得不可思議。即使駛離主線,單純從一個人如何在社會上以個人所長安身立命,《渺小一生》的慷慨陳述也讓人心服口服。透過傑比,讀者能輕快、高速地窺視一個對藝術饒富熱情的學生,如何從實驗且兒戲般的企圖——蒐集真人頭髮,逐漸摸索出個人的創作命題,並逐步親近紐約上流藝術圈,最後又是如何被其中竄流的光影和音效所傷。而從威廉的高低起伏,也能教人懂得演員的生命,有多少「半點不由人」在作祟。

最後,有人也許會為此書下個悲劇的註解,即使眾志成城,防禦工事仍在轉瞬間瓦解。但我倒是認為,這種悲喜無法相抵的特質,正是本書技高人膽大之處。

x是什麼,柳原漢雅早已做出很清楚的交代,透過威廉之口:「你是裘德.聖法蘭西斯。你是我最老、最親的朋友。你是哈洛德.史坦和茱麗亞.奧特曼的兒子。你是麥坎.鄂凡、尚—巴布提斯特.馬瑞昂的朋友,你是理察.戈法柏、安迪.康垂克特、路西恩.沃伊特、西提任.范史特拉頓、羅茲.艾若史密斯的朋友,你是伊萊哲.寇茲瑪、菲卓.桑托斯,還有兩個亨利.楊的朋友。你是紐約人。你住在蘇荷區。你是一個藝術組織和一間食物廚房的義工。你很會游泳。你很會烘焙。你很會做菜。你愛閱讀。你的嗓子很美,不過你現在都不唱了。你鋼琴彈得很好。你收藏藝術品。我出遠門時,你會寫很棒的簡訊給我。你很有耐心。你很大方。你是我認識最棒的傾聽者。你是我認識最聰明的人,各方面都是。你是我認識最勇敢的人,每一件事。你是數學家。你是邏輯學家。你一直設法教我,一次又一次。你曾被很可怕地對待過。你熬過來了。你永遠都是你。

對我而言,早在帷幕拉上之前,故事已有了道別的雛形。找到名字的人,值得以他們感到舒適的任何方式休憩。因為x永遠等於x,不問死生。


(本文由大塊文化提供)


作者簡介

台中人。1989年生。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喜歡鸚鵡。鸚鵡被關在籠子裡,久了會學會開門,希望有一天,更聰明的人也會學會開門。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延伸閱讀 
1. 【書評】胡培菱:一本偉大的同志小說──柳原漢雅《渺小一生》
2. 【書評】連俞涵:所有的關係,都是散落後的互補──讀《渺小一生》
3. 【書評】川貝母:乾淨的痛──讀《渺小一生》
4. 【書評】胡培菱:一本偉大的同志小說──柳原漢雅《渺小一生》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記憶中的台味飄香

    說起何謂「台味」,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版本的記憶,正因這些作家們用文字寫下自己的台味記憶,方可見台灣料理的多元與活力。

    546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記憶中的台味飄香

說起何謂「台味」,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版本的記憶,正因這些作家們用文字寫下自己的台味記憶,方可見台灣料理的多元與活力。

54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