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解讀《銀翼殺手》】曹家榮:如果人類也有「無法共感」的缺陷,與仿生人的界線何在?

  • 字級



這不是科幻小說。

不,我的意思是,《銀翼殺手》(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當然是一本科幻小說,它還被改編為1982年上映的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但它也不只是科幻小說。

以2021年大戰浩劫後的世界為背景,循著賞金獵人瑞克追捕潛逃至地球的「仿生人」(androids)的軸線,作者菲利浦.狄克在這本科幻小說底部細膩地編織了關於人與非人之界線的深刻反思。

人造意識 DVD(Ex Machina)

人造意識 DVD(Ex Machina)

普羅米修斯 (雙碟限定版) (UHD+藍光BD)(PROMETHEUS)

普羅米修斯 (雙碟限定版) (UHD+藍光BD)(PROMETHEUS)

所謂的仿生人──特別是小說裡的「連鎖六型」──有著與人類相同的身體與外貌,甚至更高的智力,唯獨缺少的是能夠同情共感他人的感受力。這類科幻角色在接近2021年的今天其實已不稀奇。不管是電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裡的大衛,還是《人造意識》(Ex Machina)裡的艾娃,比起連鎖六型都毫不遜色。

因此,在今天讀《銀翼殺手》這本小說,特別容易讓人在炫目的科幻情節外,感受到菲利浦.狄克編織在小說底層的那些問題與反思。甚至可以說,在仿生人已然排上科技發展日程表的今天,《銀翼殺手》更像是一面能夠反射出我們當下處境的哲思之鏡。

人工智慧大量出現在影視中,《人造意識》的艾娃(左)與《普羅米修斯》的大衛(右)已相當接近《銀異殺手》中的仿生人形象

 

在人與非人之間

陽光失了玻璃窗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人」是什麼?又如何說仿生人不是人?這類問題早已隨著機器人、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一再被提出。過去我們說,只有人才會思考,機器只能執行命令,但AlphaGo卻在堪稱人類智力活動的顛峰之戰中屢屢擊敗人類。然後我們說,只有人才能表達感性。但微軟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冰」也出了一本詩集,這樣算不算表達感性?

這幾年,我們彷彿看見人類在維持自身獨特性的戰役上節節敗退。沒有錯,「界線」的劃定一直都是場戰爭。「人類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來就不是所謂的客觀事實。而菲利浦.狄克早就知道了。

小說開場,賞金獵人瑞克在一陣愉快的電流中醒來。名為「潘菲德」的設備可以透過不同數值的設定,直接改變一個人的心情。數值481讓人感到充滿希望、594讓人心悅誠服以夫為天,3呢,則是讓人有想使用潘菲德的渴望。

瑞克(以及其他真正的「人」類)能夠透過潘菲德「設定」心情。這只是所謂科技的發明嗎?抑或,這樣的情境在一開始就挑戰了關於「人」的界定?而「人」的情緒是可以被設定、修改的嗎?小說家無聲地丟出了這個問題。

不過在小說裡,人類賴以維繫人與仿生人之界線的,不是情緒這相對單純的東西,而是一種對他人處境感同身受、同理的「共感」。如果說情緒是個人的,那麼這種共感感受性便是源自於「人」做為社會動物的特性,那是一種將自身想像置入他人處境的感受能力。這也是人會彼此關心、相互合作的基礎。

仿生人沒有同理他人的共感感受性,也因此,仿生人不在意他人(包括其他仿生人)的死活。這是小說裡明白地畫下的一道界線,但菲利浦.狄克卻也不斷透過模糊、質疑這條界線來反思:人是什麼?

例如,在測試第二位仿生人──歌劇演員盧芭.露芙特──時,露芙特便如此質問瑞克:

如果你們賞金獵人可以如此輕易「殺掉」仿生人,那麼,你們不也跟仿生人一樣「不管其他仿生人死活」嗎?你又如何確信你不是被塞滿假記憶,自以為是人的仿生人?

迎接AI新時代:用圍棋理解人工智慧

迎接AI新時代:用圍棋理解人工智慧

這個問題摧毀了人與仿生人之間的界線,它赤裸地揭露出這條界線的任意性。這一點在瑞克與另外一位賞金獵人菲爾.里奇的對照中更為顯明。在瑞克看來,里奇對仿生人的冷酷無情,讓人不得不懷疑他也是仿生人。但里奇通過了鑑定測驗,他是活生生的人。

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理解這一條界線?里奇對於仿生人的冷酷無情,究竟是一種同情、共感上的缺陷,還是合理的狀態?如果人也會有同情、共感的缺陷,我們又如何據此來區分人與仿生人?如果這是合理的狀態,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其實未審先判地剝奪了仿生人的「人性」?

是的,界線,從來就是一場建構的戰爭,而不是某種本質的反映。

過去,做為我們將邁向的未來

我們已然接近這本小說所設定的2021年,日本的機器人科學家也真的向世人展示了人形機器人(仿生人)的可能性。因此,《銀翼殺手》不只是一本科幻小說,它也許更可以說是一本科技預言書。只願末日的情節不要發生。

這個我們將邁向的未來世界,人與仿生人(如果有的話)的關係會是如何還不得而知,但我們確實來到一個關鍵時刻,人與科技的關係、人與機器人的界線問題將會愈來愈清晰且重要。

銀翼殺手【經典重譯本‧吳明益專文導讀】

銀翼殺手【經典重譯本‧吳明益專文導讀】

對於某些科技樂觀、科技至上主義者來說,也許這不是問題。如果「界線取消」意味著人可以藉由改造擺脫生老病死,甚至擴增「人」的智力與運動力,那為何不擁抱這個未來?

但是,如果我們仍在意「人之所以為人」的某些價值與信念,那麼「界線」便至關重要。也慶幸我們有《銀翼殺手》這樣的科幻小說,有菲利浦.狄克已為我們提出了關鍵問題。如果界線無法取消,那麼如何避免如小說裡那樣貶低、降格,進而導致對立的界線,持續探索與重構一個更能讓我們(人與仿生人、人與科技)共同生存的界線,便是重要的課題。


曹家榮
資訊社會研究者,《數位時代》網路專欄作家。目前為科技部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始終相信人與科技的關係是理解當代社會的核心,也希望能透過文字傳播相關的社會學觀點與知識。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經典繪本特輯】這些繪本永不過時,依然精彩!

經典繪本之所以為經典,除了出版的時間夠久,更重要的是有某種抓住人心的特質,而這項魅力無論時間過了多久,多不會褪色。

85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