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離開地圖上「最黑暗」的地方之後──專訪脫北者李晛瑞《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

  • 字級


(攝影/陳佩芸)脫北者、《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作者李晛瑞。


李晛瑞訪台的這個週末,正逢台灣解嚴30週年。她在成年之前生活過的北韓,夜裡無燈、人卻無眠,牆上有耳、鼠輩竊語;有人抱怨生活不濟就「被消失」了,有人忘了仔細擦拭領袖照片就是叛國了。最糟糕的時候,屍體就如腐木一般橫陳街上。一個人的死亡是死亡,超過萬人之死,就只是數字。就算吃不飽、睡不暖,我們一直在進步,我們最幸福。這一切,對30年前的台灣居民來說並不陌生,即便是現在,家裡可能也還有個走過那些時代的長輩,不願意在電話上講太多事。

1987年小島解嚴的彼時,在北韓剛上小學的李晛瑞還叫做朴敏英,她還不知道幸福不只一種金氏版本。而在此時,對李晛瑞來說,所謂的自由是「在首爾安穩地喝上一杯咖啡,看著窗外的藍天」;然而,她在2008年甫獲自由的那一刻,竟站在分配到的首爾衿川區公寓裡,長長的時間,人影隨夕陽西移,她發現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當自由不再是一個概念,隨之發酵的是惶恐與不安,那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新體驗。而這份惶恐與不安,有其前世今生,甚至來日方長。

▌以最後一個名字在國際發聲

2013年,李晛瑞的TED演講促成英文版《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面世,也讓「脫北女孩李晛瑞」的名字走到世界各地。這本回憶錄詳細記載了女孩在北韓的生活記憶、在中國的十年流亡、終於到了南韓卻回頭解救親人的險路,以及最後在南韓重啟的新人生。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一個北韓叛逃者的真實故事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一個北韓叛逃者的真實故事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一個北韓叛逃者的真實故事 (電子書)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一個北韓叛逃者的真實故事 (電子書)

她過去35年的生命就濃縮在這本書中,惶惶不安的情緒至今仍縛在她心頭,因為有太多難言之痛,有太多必須埋葬的記憶。當英國出版商聯繫李晛瑞時,她有強烈的抵抗情緒,「那麼私人的事情,只是我自己的故事,對誰會有意義呢?」但彼時她已漸漸了解媒體的傳播力量,也在不自覺中被擺放在「證言者」的位置上,幾個月的掙扎後,她開始以英文口述方式與出版社安排的寫手合作。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的英文版書寫流暢優美,獲得許多美譽,中文版也在原文出版後不久上市。起初,她是與熟悉南北韓狀況的英國記者麥可.布林(Michael Breen)合作,不可避免要重構的北韓社會歷史脈絡、語言細節、特殊名詞,都在初稿中得到適度的保存,爾後轉由文筆敏銳的大衛.強(David John)執筆,也成就了這本全球暢銷書,目前已有近30種語言版本。

每當我去到陌生的國度,有好多人因為我的書來見我,問我北韓的事,我理解到我的現身是有意義且重要的。」這兩年來,李晛瑞近乎來者不拒地前往各地座談,不厭其煩地回答各種問題;不過在2016年,北京老書蟲國際文學節邀請她「回」到中國演講時,她立刻不安地警覺:「那可能是北韓跟中國聯合設下的陷阱,中國還是可以說我曾是非法移民拘捕我,南韓國家情報院也不希望我的任何言論影響了中韓關係,我的家人也擔心這會給北韓的親戚帶來橫禍……」她考慮了半年,排除任何可能的危險和疑慮後終於成行,她是第一個在中國參與公開活動的脫北者。演講席間,她直言中國不應與北韓一同無視脫北者問題,更籲請北京政府協助救援滯留在中國東北的脫北者,這替她招來無數中國網民的攻擊與責難。

(攝影/陳佩芸)


▌在南韓社會「隱形」的脫北者

李晛瑞在國際上的發聲依舊持續,但另一頭,她與家人在南韓的生活也繼續著。南韓約有28,500名脫北者,李晛瑞是少數被看見的例子。事實上,大多數生活在南韓的脫北者,必須想盡辦法隱藏自己的過去,從口音到價值觀,他們走在一條同時需要拋棄,又得重新建構的未竟之路。

李晛瑞說,「對多數脫北者來說,要適應南韓生活有兩個最大的問題是經濟與心理狀態。」南韓是高度競爭與經濟化的社會,每個人每日皆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如果把目光放到脫北者身上,這群毫無背景資歷的人,有的是更少的資源、加倍的壓迫。」而心理的壓力則表現在「無法言說」上,「我與母親、弟弟在南韓一起生活後,幾乎不曾談及過往。」語畢,李晛瑞搖了搖頭,像是要把這苦惱的念頭甩開,「每當我看著母親思念親人的痛苦,我到現在都無法確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無法言說的原因,一是不免會聊到受他們脫北牽連而遭關押刑求、餘生不知能否再相見的親人,二是過往的經歷總化作惡夢夜夜折磨,醒著時已無力再喚來一次苦痛,「這種生存狀態,有很長一段時間,身邊的南韓同胞是一無所知的……」李晛瑞提到,她的大學同學曾將她的事蹟轉述給一位南韓名校教授聽(當時《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韓文版尚未出版),教授直呼:「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這表明了在大多數南韓人的生活中,脫北者的存在幾乎隱形。

(攝影/陳佩芸)


這個狀況,在2011年後因媒體的關注有了轉變,如《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書末提到的電視節目《現在就讓我來認識妳吧》就常態邀請脫北女性現身,談論自己的生活,話題從娛樂性的化妝、流行、廚藝,到她們在北韓經歷過的受監、飢餓等處境。其他還有知名綜藝選秀節目《牡丹峰俱樂部》(牡丹峰位於北韓平壤,是著名政治象徵區域),和觸及實質生活與南北韓關係的交友節目《好朋友們》,都有不錯的收視率和話題性,雖然這類媒體再現具有一定的獵奇心態或加深刻板印象,但也前所未有地增加脫北者議題的能見度。她自己也曾在第75集的《牡丹峰俱樂部》提到影星勞勃.狄尼諾參加她在美國的座談後親自問她:「我該做什麼才能幫助妳?」李晛瑞回答,希望他能幫忙為北韓/脫北者製作一部和《辛德勒的名單》一樣具有影響力的電影。

李晛瑞參加《牡丹峰俱樂部》節目提到與勞勃狄尼諾的相遇


▌統一:重新縫合斷裂的人生

我現在想要統一/想或者不想/有時也感到迷惘
那麼在心臟上/按上手心看看
「我們國家的地圖/長得什麼樣?」
整塊地圖/如果如完璧般坐落著
那麼統一即是吾人所願
——脫北詩人李佳英,〈統一〉,《等待母親時,炊著飯……》,2015年。

一樣是在《牡丹峰俱樂部》節目上,李晛瑞還提到:「在北韓連做夢的自由都沒有。」此刻,我們問已經離開北韓的她現在的夢想是什麼?她笑著說,「這問題跟讀者問我認為『幸福』或『自由』是什麼一樣難回答,但硬要說的話是:統一。」如上列電視節目背後的一個共同政治目標,也如脫北詩人李佳英(音譯,이가연)詩中滿溢的躊躇與渴求,南北統一對大多數脫北者來說,是心靈苦痛的一方解藥——不僅能與掛念、愧對的親人再聚首,也能和自己的過去和解,重新縫合斷裂的人生。

無論是統一,或向勞勃.狄尼諾提出請求,李晛瑞都不知道這些夢想何時能兌現。她現在能做的,就是持續捐贈部分版稅給脫北者救援行動,並在南韓籌備相關的救援組織。訪談最後,她透露了出國深造的計畫,以及準備撰寫一部以十個脫北女性為主的書,她想從性別差異深入探討脫北者的人權。

由此我們理解,先前李晛瑞無法回答的那些「簡單」問題——「幸福」、「夢想」或「自由」等詞彙,在一個獨裁政權的字典中或許並不存在,或許只有一種定義,因而它的反面是「可能性」。這個可能性,就蘊藏在那些還未能被定義或說明的進行式之中。在脫北之後,李晛瑞也終於擁有這個可能性了。


\李晛瑞2013年的TED演講/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有多久沒說母語了?莫讓母語成為「第三外語」

    你的母語是什麼?在臺灣,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環境再配合長年英文作為競爭指標的風氣下,人們若還對語言學習有興趣,多半會考慮影視大夯的日韓文或浪漫的歐洲語系,那何時才會理所當然地談起母語呢?難道母語得排到「第三外語」?甚或更後?來看如何找回母語力

    2678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有多久沒說母語了?莫讓母語成為「第三外語」

你的母語是什麼?在臺灣,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環境再配合長年英文作為競爭指標的風氣下,人們若還對語言學習有興趣,多半會考慮影視大夯的日韓文或浪漫的歐洲語系,那何時才會理所當然地談起母語呢?難道母語得排到「第三外語」?甚或更後?來看如何找回母語力

267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