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偵探社

【推理迷精心推薦】迷魂殺手與驚悚大師:關於羅勃?陸德倫和「神鬼認證」

  • 字級

聖帕颱風走的早上,我讀完了《神鬼認證》的原著小說。厚厚的七百頁,拿久了手都會酸。膠裝的書背堅硬無比,完全可以當成殺人利器,就像電影裡演的那樣。原著和電影相去甚遠,極度複雜的「包恩身份」在陸德倫的老式筆法下讓人讀得頭暈目眩。大量的驚嘆號和斜體字是他最為人稱道、也最被詬病的註冊商標,還有政府的陰謀、充滿暴力傾向的主角、反間再反間的計中計中計,以及充滿異國(或者說歐式)風情的故事場景。

原著與電影的差異

原著裡的包恩是越戰的產物,本來是美國駐遠東研究員大衛?韋柏,娶泰國女子為妻,但在一次不知名的飛機轟炸中痛失妻兒,於是投身「梅杜莎」行動,接受訓練、專門暗殺越共。他的代號是「三角洲」。退隱之後,他奉召再次出馬,成為「踏腳石」計畫(Treadstone,電影中不知為何翻成了「絆腳石」)一員。這是為了對付歐洲頭號殺手卡洛斯而設立的高度機密行動,美國情報組織捏造出殺手「肯恩」(Cain,即聖經中殺死弟弟的「該隱」),把亞洲所有的暗殺和破壞事件都推到他頭上,藉此挑釁卡洛斯在暗殺界的龍頭地位。「三角洲」於是又成了「傑森‧包恩」,也就是「肯恩」。他在多重身份的極限壓力下過了三年,終於在任務中負傷崩潰,並且導致失憶。如今卡洛斯要殺雞儆猴,「踏腳石」也認為他已經變節而必須除去,過河卒子被迫全面反擊(若想要迅速瞭解原著人物設定,可以先看《神鬼疑雲》的第二章)。

「神鬼認證」三部曲的小說正是以包恩和卡洛斯的宿命對決為故事主軸,電影版只有第一集跟原著還有幾分相似,包括蘇黎世和巴黎等重要場景;不過卡洛斯這條線被完全拿掉,瑪莉也成了配角地位。小說中的她可是任職於加拿大政府的經濟學博士,對國際財經事務瞭若指掌,也是包恩行動中的得力助手。

「神鬼疑雲」電影更可說是與原著毫無關係。小說講的是有人在九龍賭場裡暗殺了中共副總理,並且嫁禍於傑森包恩。美國政府發現這是中共新派經濟改革領導者沈朝陽的陰謀,他看似與西方世界友好,實則密謀將中國的金融大權轉移到遠在香港遙控的富豪父親。這個陰謀一旦被揭露,很可能導致中共當局誤以為西方政權意圖孤立才剛起飛的中國經濟,因而採取報復行動。美國政府決定將計就計,派出正牌的傑森包恩去頂替冒牌貨,再藉機反制沈朝陽。可是韋柏早已和瑪莉隱姓埋名,對華府再也不願信任。為了迫使韋柏重出江湖,美國政府只好使出最陰狠的殺招:綁架瑪莉。

可是電影版另闢蹊徑,把冷戰背景搬到後九一一的現代,中年陰鬱的傑森包恩變成書生轉型的麥特戴蒙,劇情主旨則在批判美國政府假反恐之名的一切過當手段,居然也十分精彩。電影走寫實路線,節奏凌厲,色調灰冷,格鬥戲不找替身,飛車追逐不搞特效,讓人看得血脈賁張目瞪口呆,不僅把麥特戴蒙徹底改造成新一代的動作巨星,還在大批硬底子演員助拳下賦予電影罕見的深度。

「神鬼認證」系列電影能有此成就,後兩集的導演保羅?葛林格瑞斯(Paul Greengrass)固然居功蹶偉,但一手完成三部曲劇本的東尼?吉爾洛伊(Tony Gilroy)恐怕更值得稱頌。在好萊塢,這類人物主導的系列電影甚少由原班人馬拍攝,導演和編劇往往一換再換,也多虧了,「神鬼認證」的電影三部曲才能維持連貫性。

關於這系列電影,資訊和評論已經太多太多(「神鬼認證:最後通牒」的影評可參考龍貓兄的精彩文章)。我除了身為影迷的純粹讚嘆,無法提供什麼額外的資訊。我更願意多講講羅勃?陸德倫這位已經過世的傳奇人物。

現代間諜驚悚小說之父

在陸德倫之前,間諜小說是英國人的專利:從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約翰?布肯、艾瑞克‧安卜勒和毛姆,到冷戰時期的葛林、佛萊明和勒卡雷。他們或根據自己的情報工作經驗,用嚴肅或者通俗之筆,寫出了間諜世界的爾虞我詐,也說明英國早在美國之前建立完整情報體系的事實。電影「特務風雲」中的美國情報員還得先到英國取經,中情局的成立更是二次大戰以後的事情。

1971年,陸德倫出版第一部作品《納粹檔案》(The Scarlatti Inheritance),精裝銷售普普,平裝版推出後卻躍登排行榜,從此開啟他長達三十年的暢銷作家生涯。相較於勒卡雷的深沉與批判,演員出身的陸德倫更強調通俗和娛樂性質,尤其重視懸疑氣氛的營造和戲劇效果。說他是「美國的伊安?佛萊明」可能更為恰當,但那又多少窄化了他的創作寬度。

被公認為現代間諜驚悚小說的創始人,追求市場導向的陸德倫注定要承受諸多文學技藝上的批評,然而不可否認的,他繁複精湛的佈局、陰謀論至上的劇情、誇張的寫作風格乃至於命名習慣,都對後代作家有著無比的影響力。簡單來說,他開創了「小人物遇上大陰謀」的架構,往往讓平凡人物被捲進跨國集團的陰謀之中,在最不可能的險局裡展開反擊。他以「The + 人/地名 + 名詞」的標準書名結構,至今仍是許多作家的奉行圭臬。

不說別的,就拿《達文西密碼》做例子,從書名(The + Da Vinci + Code)、主角(原本與陰謀無涉的學者)到跑來跑去的國際場景,都有十足陸德倫的影子。丹布朗也從不諱言自己受陸德倫影響很深,他在官方網站上列出的十本最愛書單裡,就只有《神鬼認證》一本出自現代作家之手,更直言他最喜歡「史坦貝克的敘述、陸德倫的情節佈局和莎士比亞的文字遊戲」。從奇幻改寫科技驚悚,這兩年結合宗教和歷史懸疑而大紅大紫的詹姆斯?羅林斯(James Rollins),同樣也是看陸德倫作品長大的徒子徒孫。

徒子徒孫與薪火相傳

講到「徒子徒孫」,我忍不住想跳過陸德倫稱霸文壇的那段黃金歲月,先不講他幾乎年年躋身全美文學類十大暢銷作家的驚人佳績,而來到作家的晚年,談談他提攜後進,以及間諜小說死灰復燃的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找商周出版的《打造暢銷書》,裡頭有90年代之前的逐年美國文學與非文學類銷售前十名書單)。

90年代末期,陸德倫讀到新銳女作家葛兒?琳姿(Gayle Lynds)的間諜小說《假面行動》(Masquerade),大為激賞,便邀請她合作創造全新的驚悚系列。琳姿自幼讀陸德倫的作品長大,他的小說為她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國際視野,即使是勒卡雷或葛林的作品也有所不及,立刻便答應了下來,當時可能很少人能參透其中「薪火相傳」的意義。

琳姿本身曾任職最高機密等級的智庫單位,經手過的政府計畫從沙漠綠化到殺人兵器研發無所不包,寫起情報生涯、間諜對峙、尖端科技和國際政治可說是得心應手。她和陸德倫合作完成了《黑帝斯基因》(The Hades Factor)、《帕里斯實驗》(The Paris Option)和《阿特曼密碼》(The Altman Code)等書,成功創造出身兼醫學博士、美軍傳染病研究機構首席醫師,以及特務人員的強恩?史密斯中校,開啟了這個嶄新的「神醫特攻」(Covert-One)系列。

這種由暢銷作家與後進作者聯手創作的模式並非首創,湯姆?克蘭西的「行動中心」(Op-Center)和「諜網中隊」(Net Force)系列皆屬此類,冒險小說天王克萊夫‧庫斯勒(Clive Cussler)亦推出「奧瑞岡檔案」(Oregon Files)系列,更別提簡直是暢銷書製作人的詹姆斯‧派特森了。

除了提攜後進,開拓新的寫作領域(和財源),「神醫特攻」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把陸德倫筆下的諜報故事帶入廿一世紀的新國際政治場域。冷戰告終,鐵幕崩解,昔日公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大亨、前蘇聯科學家、瘋狂的環保人士、國際恐怖組織、生化戰、新種病毒。在琳姿之後,又有派崔克?拉金(Patrick Larkin)與菲利普?薛畢(Pilip Shelby)等人接棒。陸德倫為全球億萬讀者揭示了冷戰期間的美蘇間諜面貌,如今新一代作家傳承薪火,繼續為下一輪太平盛世的讀者講述一個又一個情報員冒險犯難的精彩故事。

獲得陸德倫老人家欽點的琳姿,不僅寫了三本「神醫特攻」小說,更與大衛?莫瑞爾(David Morrell)聯手創辦「國際驚悚作家協會」(International Thriller Writers, ITW),親自擔任發起人兼主席,並由詹姆斯?派特森邀集三十餘位驚悚名家,合力撰寫一部短篇小說集,堪稱驚悚小說界的空前盛事。2006年,她推出獨立創作的《末代諜王》(The Last Spymaster),發表「新間諜時代來臨」一文,更加確定了當代間諜小說女王的地位。

未完成手稿由後人捉刀

陸德倫死於2001年,沒能趕上「神鬼認證」的電影上映。早在90年代初年,他便對經紀人亨利?摩里遜(Henry Morrison)說過,希望死後能夠留名,因為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寫作和建立讀者群。」其實,陸德倫根本不必擔心名聲隨風而逝,光是他那二十幾巨冊作品,兩億五千萬冊的天文數字銷量,以及三十餘種外語翻譯版本,早就足以確保他的名字會流傳下去。

說是虛榮吧,或者是創作者最卑微的想望,他只是想被閱讀、被記得、讓作品在他死後依然擁有生命。總之,陸德倫的家人、律師、經紀人和出版社研擬了一個計畫,大體上以VC安德魯絲(V.C. Andrews)的出版模式為基礎,確保他死後仍會有新作問世。安德魯絲又是怎麼回事?她是80年代的平裝小說暢銷天后,擅長帶有哥德色彩的家族小說。在她1986過世後,家人找來寫手持續創作類似風格的作品,掛著安德魯絲的名字出版,居然也暢銷至今。

陸德倫死後的出版計畫與安德魯絲很類似,但不論規模或市場表現都遠在後者之上。安德魯絲的作品仍以平裝市場為主力,而且僅限於文字出版。陸德倫則早就擁有動輒百萬的精裝銷量,經紀人更把觸角伸到改編影視和電子遊戲等媒體。

2001年,陸德倫的最後遺作《終戰條約》(The Sigma Protocol)出版,之後出版社仍以每年一本的速率,推出新的陸德倫小說,包括未完成的手稿加工成書、僅有大綱再由後人寫成,甚至仿效其風格的全新創作。到目前為止,已有《詹森密令》(The Janson Directive)、《冷戰叛逃》(The Tristan Betrayal)、《狂人警訊》(The Ambler Warning)和《創世機密》(The Bancroft Strategy)四部。

好友接手「神鬼」續篇

今年七月底,就在「神鬼認證:最後通牒」電影上映前夕,紐約時報刊出了一篇專題,叫「已故作家提供全新刺激」(Dead Novelist Provides New Thrills),詳加介紹陸德倫死後出版計畫的全貌。除了每年一本掛名作品和新秀作家執筆的「神醫特攻」,最受矚目的當然還是由艾瑞克?馮?勒貝德(Eric Van Lustbader)撰寫的兩部「神鬼」續集了。

勒貝德本身也是著名的驚悚小說家,曾以充滿神秘東方風味的「忍者」系列風靡無數讀者,近年代表作則是融合科技和魔幻的史詩大系「珍珠戰記」(The Pearl)。他和陸德倫皆是亨利?摩里遜旗下的作家,所以很早便相識並結為莫逆。「神鬼認證」在票房告捷之後,陸德倫的律師傑佛瑞?威納(Jeffrey Weiner)找上勒貝德,提議由他來創作新的傑森包恩小說。勒貝德並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有天洗澡時靈光閃現,決定接下重任。

他的第一部傑森包恩小說《神鬼傳承》(The Bourne Betrayal)搭配電影「神鬼疑雲」在2004年出版,精裝首印量就高達一百萬冊,果然創下銷售佳績,但也招致死忠書迷的抗議。當初陸德倫沒有想過要把傑森包恩寫成系列,所以包恩在小說中娶妻生子、年歲漸長。勒貝德取得他的家人同意,讓瑪莉死去,子女也被送到加拿大親戚家,傑森包恩從此變成龐德式的不老人物,將永遠活躍在書頁間而不受年齡限制。今年六月,勒貝德再推出《神鬼背叛》(The Bourne Betrayal),已經蟬聯紐約時報排行榜兩個多月。

更多影視改編計畫

2000年底,陸德倫正式與經紀公司ICM簽約,由他們統籌電影改編事宜。「神鬼認證」的成功為他再掀事業高峰,除了籌拍續集、「踏腳石計畫」預備發展成電視影集,陸德倫還有二十多部作品,為好萊塢電影人提供了豐厚的改編素材。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眼見麥特戴蒙藉「神鬼認證」脫胎換骨,搖身變成動作一哥,也起而效尤,找來派拉蒙用四百萬美金簽下《奪命密稿》(The Chancellor Manuscript)電影版權,交給新生代編劇好手麥可賽茲曼(Michael Seitzman)改編。出版社更找來知名科幻作家,以小說主角彼得?錢賽勒為中心撰寫續集,顯然要比照「神鬼認證」模式,開創新的電影/小說系列。

陸德倫的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終戰條約》,也很快被身為書迷的黑人導演安東富夸(Antoine Fuqua)和環球影業搶下。富夸的大銀幕處女作「震撼教育」一鳴驚人,躍升好萊塢一線新銳導演,如何詮釋大師遺作,令人期待。

2006年,美國CBS電視網推出改編自「神醫特攻」第一集《黑帝斯基因》的迷你影集,由米克傑克森(Mick Jackson, 曾拍攝HBO著名自製電影巴格達烽火傳真)擔任導演,在美國首播時吸引超過六百萬觀眾同時收看。

中文版的漫長等待

既然陸德倫在國際上如此知名,為何中文版到現在才推出?其實在80年代的時候,他的作品在台灣早已紅極一時,皇冠幾乎出版了陸德倫顛峰時期的所有代表作,包括《龍爭虎鬥》(The Matarese Circle)、《死亡拼圖》(The Parsifal Mosaic)、《地獄兒女》(The Holcroft Covenant)和《帝國噩夢》(The Aquitaine Progression)六部。70年代晚期,則還有程氏和時光兩家出版社翻譯陸德倫其他作品(《神鬼認證》當時叫做《迷魂殺手》)。

1992年的「612大限」之後,翻譯小說出現斷層,大部頭作品更是乏人問津。許多80年代的暢銷名家從此在台灣絕跡,就算偶有譯作推出,也是零零星星,再沒有當年皇冠、好時年幾乎與國外排行榜同步的盛況。

至於陸德倫,除了宏觀文化引進他晚年的喜劇陰謀二部曲《綁架教皇》(The Road to Gandolfo)和《挑戰層峰》(The Road to Omaha),收入「驚險小說大系」,他的名字在過去十多年間完全與台灣讀者絕緣。相較於勒卡雷在無版權時代的百家爭鳴(拾穗、木雞、林白、好時年、星光均曾翻譯其作品),以及612大限後木馬推出作品全集的盛況,陸德倫的小說不論銷量或商業性均有過之而不及,卻遲遲無人引進,確是讀者憾事。幸好這幾年翻譯小說重新走紅,超過五百頁的厚重小說才鹹魚翻身,再次成為書市寵兒。史蒂芬‧金如此,陸德倫亦然。

我與陸德倫的相遇

要談陸德倫作品重新被引進台灣,就不能不提他的海外版權經紀人丹尼‧巴羅(Danny Baror)。這位猶太裔經紀人是美國版權界的頂尖高手,專精書籍的國際版權銷售,尤其是推理、驚悚、奇幻、科幻、歷史小說等類型。他捨棄傳統文學經紀人在各國找代理的作法,直接與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主要歐洲國家的出版社往來,建立起強大而有效的版權交易管道。

巴羅與陸德倫結緣甚早,因為他在出版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亨利‧摩里遜的經紀公司當跑腿小弟,從收發郵件、處理合約、乃至於看稿和財務他都做過。後來巴羅自行創業,專攻國際版權,也理所當然成為摩里遜的海外版權代理人。陸德倫死後,巴羅用兩百萬美金的高價,從HarperCollins出版社手上買回他所有作品的英國版權,當時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從《使女的故事》與《證詞》聆聽未來「倖存者的獨白」

「無法否認,女權總是與民主一起殞落的。每一次對暴政的忍讓、每一次對於自由、平等、人權的輕忽,隨時會將所有生命──絕不只是在歷史中被壓抑湮沒的女性──推落萬劫不復處境。……」

269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