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2010年度之最│書籍館】我們希望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開始關心台灣,不論是過去20年、當下,或是未來。
作者:DL / 2010-12-14 瀏覽次數(3600)
年初,努蘭來台。除了新書,出版社也改版重出了努蘭舊作《死亡的臉》。「只有在誠實討論死亡的詳細過程時,我們才能面對那些我們最害怕的事情。」這是一本十七年前的作品,可是經過十七年,我們面對了嗎?我們『不怕』了嗎?所以我對同事說,「或許,我們還是應該讓更多人,能看看這本書。」
年中,法務部長下台,死刑議題一時沸沸揚揚。《與絕望奮鬥》講的是一個日本丈夫/父親,妻、女被一位十八歲少年殺害,他九年來奔走、「爭取」判死刑的真實案例。最近張娟芬《殺戮的艱難》,則是將她長期關注的廢死記錄,集結成書。完全不同的角度,不過討論的是同一件事。
2008《不合理的行為》,是唐?麥庫林的回憶錄,一個戰地記者回憶錄。2010的《失焦》是另一個戰地記者的,羅伯?卡帕。戰爭離我們好遙遠,看著照片你想到什麼?戰爭的殘酷、國家機器的荒謬,還是人性?那看著拍下這些照片的人自己寫的文字呢?原本偏向攝影的題材,被我們往人文拉了一點點。
《我在底層的生活》前半看似記者所謂「底層生活」探險,最後卻是用她的經驗輔以許多數據資料,跟讀者討論:窮人會甚麼會一直窮下去?整個社會結構到底有什麼問題?「污名化」,台灣社會常用的字眼,可是我們是否真正想過關於污名這件事?在我們如此輕率使用的當下。高夫曼的《污名》幾經波折,今年終於有了中譯本的出版。
《傷心人類學》是一個人類學者的反思,《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是無國界醫生宋睿祥的葉門日記;兩本書看來偏屬某個特殊領域,不過都不止於此。我們都會在裡面讀到一些其他的,或許可以和自身經驗互為印證;或許,可以讓我們把思考的角度,開得更廣。
你不一定會在排行榜上看到這些書,是的,這並不是一份暢銷書單。這些書的出(改)版讓人眼亮,也讓我總是迫不及待的分享。我相信許多人覺得這樣的選題有點偏,許多書涉及立場,有些言論根本只是一家之言。是的,我們並不是要呈現一種絕對的觀點或說法,我只是企圖讓你知道這件事。講久了,或許你就會開始注意;或許,你就會開始找到自己想要關心的方向。
所以或許,你可以開始理解我們為什麼選了這本書,作為2010年的年度之最,《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我們想從社會學的角度,記錄下台灣這20年來發生了什麼事。」這本書從年初聽聞,中間幾經波折,年中終於出版。作者群幾乎都是目前活躍於學界、政界、運動界的一時之選,從李道明的紀錄片開始,《秩序繽紛的年代》總共有20篇;20個,我們都身處其中的社會斷片。潘翰聲寫的是環保,楊弘任寫的是社區總體營造;范雲從彭婉如,寫台灣的婦運;何明修和黃武雄寫教改。吳音寧,當然寫了她最熟悉的農村。『秩序繽紛的年代』,簡單的說就是從野百合到野草莓,導言開宗明義,他們希望能夠藉著這趟歷史導讀,挖掘公共議題,提出面對未來的新觀點;書出版後直到現在,作者群們仍在陸續進行一系列講座,針對各個不同主題,面對不同身分、不同世代的讀者。出版社說,這本書的『宣傳期』還沒結束;這樣的一本書,也不可能這麼快結束。
於我個人而言,不可諱言,閱讀初期是帶著濃濃懷舊情感的。因為這20年,我經歷過。我沒有拍過紀錄片,不過「無米樂」、「生命」、「翻滾吧男孩」我知道;外籍新娘從工地圍籬的噴漆廣告,到現在新移民的學習問題;楊儒門的白米炸彈客;教改爭議......我要說的是,這書的確承載了我,以及我們的青春年少,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台灣,因為我們都經歷了這20年,書中的每一個議題,或多或少就是我們的共同記憶。而對現在20歲的孩子而言,這都將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是的,一部分而已。這樣的一本書,無可避免是有觀點的。不論是取材或是立場。沒觀點我們讀它幹麼?在年度之最的會議上,我說這並不是過去二十年的歷史紀錄,這只是20個人,用他的角度,或參與或關心,告訴我們「他」對過去20年的一點看法。
沒有要你照單全收的意思,只是基於一點點企圖的一個開始。
我們希望讀者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開始關心台灣,關心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不論是過去20年、當下,或是未來;不論你的方向、立場,以及你願意從什麼時候開始。
或許,從可以讓我們迫不及待的分享開始,從2010的年度之最開始。
基於此,2010人文科普年度之最,我們選擇了《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