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他們在島嶼寫作II │余欣娟讀也斯】也斯的眼睛

  • 字級



閱讀的書,將左右一個人的命運與現在。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所以必須更主動地思量,塵封已久的心,願意與誰深談敞開。

七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挑選出七位島嶼上寫作的文學大師。
這些在他們心中經歷時間挑戰的大師,有文化氣味、有歷史繼承、有故事的日積月累,有革新的前衛。

經典並不遠,聽他們分享被觸及靈魂的時刻,激動找紙的路上,斷續寫下卻深刻的句子。

在資訊氾濫的洶湧裡,換下庸碌的過去。
讓真正能豐潤生命前進的創作,成為呼吸,成為未來。


文/余欣娟(北市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香港文學家也斯(1949-2013),本名梁秉鈞,他是詩人,同時愛好攝影,樂於跨界詩畫、影像,甚至飲食、舞蹈、服裝設計都可見到他的身影以及詩創作。也斯的朋友都以他為生活中心,身旁總圍繞著一堆人,他們說他總愛開玩笑、天馬行空;而學生也老是待在嶺南大學的研究室門口,排隊等面談。也斯為什麼那麼有魅力呢?即使他在生命末期因為肺腺癌,身子需要時常休息,也總精神奕奕地在處理所有事情,繼續關懷、參與香港藝文的各式活動。

也斯是香港文學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之一。香港導演黃勁輝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以也斯為對象,拍攝了一部文學式的紀錄片〈東西〉,時間長達六年,橫跨了也斯的「生」與「死」。導演與他們的紀錄團隊,都是也斯的朋友,文學顧問黃淑嫻教授在首映座談會上說:「我們都是他的朋友。不論拍或不拍這部紀錄片,我們都是他的朋友。」情真摯切。這部紀錄片不僅是一部精彩的文學電影,更滿載了朋友們對也斯的思念與祝福,敘事形式充盈了濃厚的情感與詩意。也斯說,要知道我是誰,那麼就去訪問我的朋友吧!他們的身上都有我的部分樣子,把他們全都湊起來,那就是我啦!於是,黃勁輝與也斯共同擬了四十位名單。一個人可以交往那麼多朋友啊!而且還各式各樣,男女老少,難以統一歸類屬性,如此駁雜、如此博通!也斯到底是怎麼看待這世界的呢?這大概是所有驚奇於他創作的人,所共同的疑問吧。

也斯的香港

也斯的香港

也斯喜歡看一些「日常瑣碎」、「不顯眼的」事物。這或許是他「視野」之所以不同且吸引人的原因吧!他與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的書信往來中,就提到他非常讚賞學生提出「不顯眼博物館」的構想,並質疑了香港在高度商業經濟主導下,總「棄舊追新」的價值標準;他對此呼籲「文化亦是社區中眾人生活的情態、累積的智慧與共識」。舒非亦注意到這點,他點出也斯與《王安憶的上海》的相似性,「他們喜歡擷取都市的某個獨特的側影,一個小故事,一個普通或者不普通人物。他們通過一個個並不顯眼的細節,一點一滴,讓讀者感受他們所處城市的面貌和味道」。我們從《也斯的香港》就可見到這雙專看「不顯眼」的眼睛。書中攝影著一張破裂的椅子、成堆待賣的廉價鞋子,或者商店街的瓶瓶罐罐堆疊,在我們認為可能不重要的事物中,他總能在其中找到樂趣與深意

也斯的飲食書寫也是如此。他的「蔬菜」、「菜餚」可以很「抒情」,也可以很「政治」,石鍋拌飯、白粥、菜乾、海南雞飯、櫻桃蘿蔔、苦瓜無一不入詩,甚至可以此為題。如〈馬賽的魚湯〉:「煮成了湯,魚肉還有餘甘/濃湯裏面有整個世界/一下子不容易說得清楚」;又如〈一頓飯裏總有那麼多人情〉把海藻、烏魚子、豆腐、春菊菠菜跟童年、生活甘苦連結在一起。飲食與記憶相關,更擴大來說,那是家國文化的密碼,例如也斯寫〈香港盆菜〉,嚼咬出其歷史文化,寓意香港底層的包容性。又如〈鴨寮街〉、〈花布街〉,各式布匹及中西合併的時髦商品,代表了香港在殖民經濟、現代化當中的自我定位處境。

也斯有著觀察微小細物之眼,所以總能自最尋常不過的事物,看見處於社會文化中較根源性、結構性的癥結。這種「樂趣」的背後,無疑是一種「冷靜」。或者說,他其實是將香港放置在全球化的空間下,自不同文化空間與地理位置審視香港,進行游詩、物詠,這使得「也斯的眼睛」既「情感貼身」又顯得「距離批判」。


  關於也斯  
原名梁秉鈞,祖籍廣東。1960年代開始在報刊撰寫專欄,1972年創辦《四季》,為最早引介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中文刊物,也於此時期致力譯介西方及拉美現當代文學。1975與友人創辦《大拇指周報》,主編文藝版,至1978年赴美深造。1984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回港後任教香港大學和嶺南大學。

也斯畢生創作不倦,詩、小說、散文力作如林,後期也勤於攝影,記錄所到之處的風物,並時與攝影、錄像、舞蹈、繪畫、木刻、裝置藝術、音樂等藝術形式跨界互動。2012年獲選為香港年度作家,並獲瑞士蘇黎世大學文學院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他們在島嶼寫作II》劇照:也斯《他們在島嶼寫作II》劇照:也斯


  也斯作品精選  
1.《游離的詩》1995年,香港:牛津
本書收錄詩人1989-1994之間寫作之詩作,書名乃周蕾建議。〈我最討厭現代化〉寫懷念殖民榮光之女士對香港市井氣的厭煩;〈給家駒的詩〉則為黃家駒重新詮釋死亡場景,試圖注入新意義;〈形象香港〉寫形色香港人的認同,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沒有什麼能真的被確定。

2.《東西》2000年,香港:牛津
本詩集收錄1998-2000年之作品,有〈帶一枚苦瓜旅行〉與苦瓜的逗趣對話,輕鬆隱喻遷移漂泊之苦;〈越南的木瓜樹〉溫柔哄著木瓜,娓娓道出越戰苦難;〈在峰景酒店〉則以澳門昔為難民營今為大飯店,後因政治更迭不對外開放的故事,感嘆歷史終將消亡,只有菜餚的味道化成記憶傳世。

3.《蔬菜的政治》2006年,香港:牛津
詩集收錄2002-2006之作品,詩人從寫「亞洲的滋味」組詩開始,自語:「(香料)顏色裡見出了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各種酸、甜、苦、辣;米飯則似是人民每天承受的苦難的安慰。」飲食裡面有地域和歷史:米飯燙貼腸胃裡舊日的傷痕/吃了永遠不會憂傷/從熱湯裡可以看見雲霞/我的地理和歷史/卻還未進去流連的地方(此五句為作者五首詩中分別摘錄)。

4.《灰鴿試飛:香港筆記》2012年,臺北:解碼
本書原於1972年出版,全書分三輯,分別為〈灰鴿早晨的話〉、〈書與街道〉、〈談灰鴿,論香港〉,第一輯收錄充滿哲思的散文五十三篇,從窗外的雨或鴿子,從錯字連篇的小說,從卜‧狄倫(Bob Dylan)的微笑發想,世界觀輕盈;第二輯作者以詩筆寫影評、文評;在最後,葉輝黃寶蓮的專文,點出此書在香港文學史的重要性。

5.《後殖民食物與愛情》2012年,香港:牛津
十三篇短篇小說,各篇主人公們互相關涉;林沛理讚詞:「他們(香港人)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著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以食物和前度女友們的轉變,寫一報人老薛的溫厚;〈艾布爾的夜宴〉極精彩,以分子料理演繹席間主人公各藏心事,反轉的結尾,像分子料理一樣令人大出意表;篇篇佳餚,湯湯水水中有生活的鑊氣,有九七後的香港。


游離的詩 東西 蔬菜的政治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他們在島嶼寫作Ⅱ─文學大師系列影展

《他們在島嶼寫作Ⅱ─文學大師系列影展》售票

《他們在島嶼寫作》FACEBOOK專頁
《他們在島嶼寫作II 》電影預告:〈東西〉


點此看更多《他們在島嶼寫作II 》瘂弦、洛夫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說好一起老》瞿欣怡:同志婚姻的決戰點不在街頭,而在立法院

反對可能是因為不理解,讓我們由理解開啟溝通、展開對話。無論性向,願我們都能自由相愛、安心相守。

329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