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老屋是順應住的人而生的

  • 字級


楊朝景(左)和辛永勝(右)(攝影/趙豫中)楊朝景(左)和辛永勝(右)(攝影/趙豫中)


某個晴朗的下午,兩個大男孩共同騎乘著一輛機車,緩緩滑入靜謐的巷弄。後座被載的那個不時東張西望,突然看到什麼有趣的,便趕緊要前頭的放鬆油門,讓原就慢速的機車成了龜速。兩人有時索性掉頭,有時直接停下,對著面前一眼難辨玄妙的房屋細細打量。從騎樓、地板、牆磚,一路看到樑柱天花板,還和屋主鄰居攀談……假若某天你在哪裡遇見這樣的雙人組,可能就是《老屋顏》的作者──辛永勝和楊朝景。

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念資訊工程的楊朝景,和學室內設計的辛永勝,雖然都是高雄人、現在各自落腳在這座城市裡,但年紀略有參差,成長與求學的地點與過程也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及至辛永勝參加2011年高雄貨櫃藝術節舉辦的貨櫃改造計畫,引起時常關注藝文活動的楊朝景注意,兩人才有機會結識。相談甚歡且同樣喜好攝影的他倆,時常結伴出遊,到處捕捉日常場景;久而久之,發現各自的鏡頭當中,不約而同地有著陳屋老宅的一角,便決定共同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老屋顏」,更開發了同名app,讓大家一同分享四處蒐羅到的舊時建築細節。

「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只拍老屋。」辛永勝回想最初,算是無心插柳,「我們喜歡拍照,但都不喜歡直接拍人像,較常拍一些巷弄、花草,或居民的生活舉動等等。」例如澆花的阿伯、散步的阿嬤,這些畫面,都成了他們聚焦的對象,自然而然地,便帶入了不少房屋的局部。「後來發現我們在台南拍的,好像都有同一種調性,歸納之下就是窗花、磨石子地板與牆面裝飾,而這些元素,正好都會出現在老屋上。」自此,原本只是背景的建築配角,一躍而上,成了引人注目的主角。

從小就在老房子中長大的楊朝景,對老屋自有一份親切的記憶。每當遇見一棟老屋,他最先觀察的重點,是兼具保全與裝飾功能的窗花。除了欣賞窗花的圖樣,不知是否與他所學資訊工程相關,楊朝景總愛把窗花的組成圖案一一解構。「一片連續的窗花,到底是以哪些基本圖形組合起來的?它最基礎的單元是什麼?光是看這些就很有趣。」

書中收集了許多樣式細緻又有趣的老窗花《老屋顏》書中收集了許多樣式細緻又有趣的老窗花


擁有室內設計專業背景的辛永勝,視線則是落在老屋本身的建材上,如騎樓磨石子地,或是牆上的磚瓦。倘若有機會獲得屋主的應允登堂入室,屋宅內部的空間尺度,更令他著迷。「早期的人比較沒有室內設計的概念,蓋房子的時候,會先把自己的生活機能需求直接規劃進去,一次落成,幾十年都不必再改。」從居住者的習慣、作息,甚至身型,都要和房子一起「蓋出來」。他想起每次回到阿嬤家,都很疑惑為什麼阿嬤家的門,高度約僅160公分。家中長輩對這個問題倒是答得理所當然:因為阿嬤只有150幾公分高。「老屋的模樣,等於是順應住在裡面的人而生的。

又如樓梯。「現在的樓梯踏階都比較深,以前的相對傾斜陡峭,也是因為以前的人個子小、重心低,那樣的樓梯適合他們的身形,走起來也穩。」一處日日上下的起居角落,竟不經意地包入這麼多時代的祕密。辛永勝和楊朝景兩人,就這樣一瞻前、一顧後,一片片拼湊出老屋豐富動人的容顏。


正因為昔日的老屋與居住者的關係如此緊密,人對「家」的觀念也有所不同。「對興建、居住在老屋裡的人來說,這些房子是他們的家、他們的『起家厝』,他們的人生,可能就從這裡開始。」多了這樣的精神層面,談起近年大熱的老屋炒作潮,楊朝景有諸多感慨。「有些人只將房子視為一種『物件』。但我認為,對待老屋,你應該要將它視為具有情感的使用空間,而不只是商業上的投資項目。

再訪老屋顏:前進離島、探訪職人,深度挖掘老台灣的生活印記與風華保存

再訪老屋顏:前進離島、探訪職人,深度挖掘老台灣的生活印記與風華保存

老屋架構起人所需的格局,承載著世代累積下來的痕跡,因種種理由將老屋或租或售轉予他人的屋主,與其說他們轉出的是一棟房子,不如說他們是將自己的家人,請託給一個足以信賴的對象,央其呵護照顧。既有這樣的一份心意,自然希望接下的新屋主能夠更用心地對待老屋,進一步拓展到老屋所在的區域,而非只單純做為營業場域,每天只管開門關門,與左鄰右舍毫無互動關聯,宛如巷子裡的孤島,「而且真正有趣的,是從老屋延伸出去的巷弄平日,連鄰居吵架都是趣味。」辛永勝提到,過度投資的結果,多數外來者新的店家一間開過一間,只管自己該如何吸引更多觀光客,將老屋的生命縮限在各自的屋子裡,原有的串連就此斷絕。

例如原本巷子裡有三棟老屋,住戶們互通聲息,往來緊密;然左右兩戶先後轉給他人,開成新的店,剩餘一戶夾在中間,如被架空一般。「本來住著的老人家都會坐在屋外和隔壁的閒聊,現在大家都搬走了,每天來來往往的都是陌生觀光客,老是在外面探頭探腦,老人家只好窩在屋子裡。」也有老人家告訴辛永勝說,每個新搬來的,開的都是咖啡店,他們當然也想去和新鄰居坐下來聊聊天,但他們一不習慣,二則年紀大了,喝咖啡會睡不著。「我們常想,老屋的使用,如果能更符合當地的日常需求,是不是比較好?」

或許現在還是「如何使用老屋」的混亂期,「但有愈多人懂得老屋的珍貴,老屋保留下來的可能就愈大。」楊朝景以樂觀的眼光看待目前的老屋瘋,「先留下來,後續才有機會做點什麼、才能蘊含更深厚的文化。」辛永勝則更傾向用情感面來談老屋,「很多年紀較長的粉絲看了我們的分享,決定回一趟老家,想起很多小時候的事。」也有人就此決定修復老家,好讓孫輩看到自己的「家」從何而起、如何而起。能夠「重返」老屋,或許是幸運的,「那其實是你記憶裡最重要的根。」


老屋顏粉絲團:www.facebook.com/OldHouseFace



\\\ 賀本書榮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
更多得獎書請點下圖繼續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入圍當季排行榜TOP 10的4本暢銷書籍,你讀過了嗎?

2021年中入圍當季暢銷排行榜TOP 10的4本書籍

183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