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去度假三週吧,當你什麼事都不做,公司團隊自動自發運作得更好!
作者:陶比獅 / 2013-07-17 瀏覽次數(3133)
這本《做主管,管事不做事》的關鍵觀念很簡單,告訴讀者高效率領導的關鍵,就是別再親力親為完成所有的事情,而是讓別人去做,在這個過程中,你將更了解你的員工,並且成功激發工作者的潛能,成為一位效能更高的領導者。然而,這並不簡單,而且要這樣做之前,你還得克服幾個重要大問題,讓你足以駕馭自己,讓團隊心悅誠服「你的確夠資格來領導」。
「現狀偏見」的天性
所謂 「現狀偏見」的特性就是「很高興自己能升職,但也發現自己也很懷舊」,好比熟悉且喜歡過去那些自己應付處理很好、能展現能力的技術處理;然而,當你不斷往上升遷時,人們會仰望你,認可你且期待你做出大格局的思考,這代表了「基本面的改變」,必須「從技術面的世界走向領導的世界」,讓自己成為足以統御的領導者,少去應用自身技術專業,少去做那些習以為常且擅長的事,自己的績效將越來越不如團隊的績效那麼重要了。
顯而易見的,當領導者做太多時,比起不忙碌的時候,將無法那麼有效率、思慮縝密或進行策略性思考;更糟的是團隊成員可能有心怨,因為可以做、應該作且很想做的事情被搶走了。凱斯莫尼根教授認為,領導者應該扮演促程者以及協調者,當領導者能為他人提供最多、最好的協助時,就是最稱職的領導者,而且,透過付出更多的信任,領導者可以啟動一連串互惠的正面連鎖效應。當你的團隊很成功,人們看到你什麼事都沒做,反而很想知道你到底有何法寶?
同理心落差 ─ 除非深刻體驗過,否則千萬別以為你真能替別人著想
即便職涯早期,領導者也曾經歷過與團隊成員相同的艱難與壓力,但是回憶終會褪色,光靠想像是無法實際感同身受的。在一項「同理心落差」的實驗裡,兩群人被要求觀看一段進食的影片,影片中的人說「他已經餓到受不了」,接著短短三分半鐘內,很不雅觀地狼吞虎嚥四個起司漢堡與一大杯可樂;相對於不餓的觀眾,一陣子未進食的觀眾態度較不負面,甚至連觀賞的臉部表情也較為正面。
然而,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疲憊者卻不會體諒因衝動而大吃大喝的人、飢餓的人也不會對睡不好的人客氣,這是因為──人們必須具備直接相關的經驗,才能真正對他人生出同理心,更可怕的是,我們往往錯估別人的痛苦,客觀的認為道德上或法律上可以接受。在一個1972年經典的入獄模擬心理學實驗裡,大學生們扮演囚犯或獄卒 (一天有80美元的報酬),從逮捕、押解、服裝的過程都完全真實模擬 (獄卒戴了看不到眼神的太陽眼鏡、而犯人戴著有編號的帽子,將個人特質去除化) 這些學生很快就融入角色,結果可怕到難以置信;假獄卒變得殘酷成性、假囚犯則沮喪憂鬱,晚班無人時的虐待最為嚴重,最後獄卒毫無節制的獨行已經跨越暴行界線,嚇壞了研究人員,原為兩週的研究提早在六天之後就先行終止。這是個相當好的範例來告訴我們,如果一開始的態度就對別人存在同理心落差,但是我們又擁有著權力,這種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是的,領導者很容易就會自我中心地犯下嚴重的領導失誤。
領導法則:學習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除了聽還要「主動聆聽」
說了半天,要能高效率做事不管事,關鍵還是領導者必須跳脫天生的自我中心傾向,把注意力放在團隊成員身上,領導者需要這些優秀與有動力的成員,才能有所成就。想要自己的領導與行動奏效,不如反向思考;與其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自己身為領導者要做什麼」,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身上,先想想「想從成員得到回應是什麼」,惟有這樣才能思考該採取哪些行動,來引發這些回應。
太過度注重績效目標時,通常完全看不到學習目標
凱斯莫尼根教授告訴讀者,績效目標基本上應該具備三項特質:可衡量;可排程、而且責任畫分清楚。然而,具體的量化目標,會讓你忘了考量團隊工作的其他面向,也會排除比較沒那麼具體、但更為重要的目標。想像一下,在一個美好的下午你與幾個好友一起打高爾夫球,一起放鬆、呼吸新鮮空氣、聊聊天、鍛鍊身體,讓你遠離所有職場的爭鬥紛擾;但沒想到今天開球漂亮,而且越打越好,結果你開始把焦點專住在成績上,甚至追求最佳成績,其他想要放鬆的希望與目標被甩在後,變得只有一個結果導向的目標:繼續打更好。
面對需要運用大量智能的任務,如果把焦點放在結果,就變成用結果導向且短期的目標來取代長期的目標,將會導致你轉注意力,忘了當初做事的主要理由,轉向更庸俗、更直接、更無法令人滿足的事物上。團隊能力沒有提升下,卻要持續面對越來越高的績效目標,很快就沒有能力達成了!
凱斯莫尼根教授認為,領導不是天生的,書中最後一章了七位成功領導者就是最佳範例,他們讓感到安全、自在,成功提高整體效能;而且用的是正相當類似的行動方法,來克服領導路上會遇到的問題。其實,看似「管事不做事」背後的決策養成歷程,就是對團隊成員的充分信任與充分溝通,若遇上這樣的領導者,誰會不願意回報最好的表現呢?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