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2010年度之最│書籍館】探究攝影本質,超越時空與國界的新藝術語言
作者:M87 / 2010-12-14 瀏覽次數(5527)
首先是,隨著女性單眼相機風潮的興起,攝影類的工具書開始針對女性讀者為訴求,運用軟性、輕盈的編排風格,推出以生活、旅遊寫真為主題的教拍手冊,如《寫真。一瞬》、《日日CAMERA》、《DSLR愛女生》...等,此類書籍因主題明確、編輯手法細膩,成功地吸引女性攝影愛好者。
其次是,結合作品與文字的攝影師文集,在出版社大力的引薦下,成為今年最不容忽視的閱讀焦點。國內的出版品有《光影詩人李屏賓》、《風景安靜:曾敏雄攝影筆記》、攝影新銳張雍的《波西米亞六年》、陳順築的《迢迢路》...等。國外部分,出版社的關注角度則放在日本戰後70年代至今的攝影群像,包括森山大道(《邁向另一個國度》、《晝的學校?夜的學校》)、荒木經惟(《荒木經惟?走在東京》、《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杉本博司(《直到長出青苔》)和川內倫子(《川內倫子的攝影日記》)等人的著作。這些伴隨大量攝影作品、以散文筆調書寫而成的文集,凝鍊了創作者的情感與思維,不僅易讀性高,更兼備高度的文學性與美學價值。
然而,在眾多獨具風格的攝影師之中,誰的思維,最能符應當代的美學意識?誰的作品,深刻探索攝影的本質?經過多次的討論與評選,杉本博司的《直到長出青苔》最後脫穎而出。
杉本博司,1948年出生於東京,1970年赴美進入洛杉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學習攝影,1974年移居紐約,透過各種獎學金的支持,開始展開他的創作生涯。首先完成於自然史博物館拍攝的「透視畫館系列」,而後旅居美國各地,展開「劇場系列」的拍攝計畫,以及後來揚名國際的「海景系列」作品。浸淫在70年代的紐約藝術界,杉本博司深受當時興起的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影響,長期致力於創作超越真實意象的概念攝影,他設法將變化萬千的豐富的世界,濃縮為一系列抽象客觀的影像;他追溯歷史的本源,以擬真的蠟像、自然化石為題材,透過攝影這項複製的技藝,辯證真實與虛構的關係,反思影像的本質和意義。
其中,「透視畫館系列」、「肖像系列」即是他針對攝影這件作為「記錄真實」的再現工具,所提出的探問與思索。「透視畫館」是他造訪紐約自然史博物館,拍下陳設在古世紀畫幕前的動物標本,當時,他閉上一隻眼,用另一隻眼去觀看眼前的人造景象,赫然發現原本虛假的佈景和標本,竟變得栩栩如真,如同拍照一樣,透過相機觀看世界,任何虛假的影像都可能成為真實,甚至,比真實還真實。透過精湛的攝影技術,杉本博司反轉了真實與虛構的二分定義,而我們則透過杉本博司的攝影眼,看見我們不曾看見與思考過的藝術世界。
除了探究影像的本質問題外,杉本博司更奠基在概念藝術的基礎上,翻轉概念藝術,開創屬於自己的攝影美學。20世紀初,自杜象發明現成物的概念以來,藝術的「原創性」意義徹底發生轉變,藝術的美學範疇也從視覺層次躍升至思考層次。承襲著杜象的觀念脈絡,杉本博司多次以「現成」的藝術品作為拍攝對象,企圖藉由攝影的「複製手段」去詮釋和衍生攝影的「複製性」,其中,最為極致的一項創作,即是「大玻璃系列」。杉本博司根據杜象的〈甚至,新娘也被她的單身漢們剝得精光〉原作的複製品再一次進行複製拍攝,完成所謂「現成物的現成物」此藝術概念。有意思的是,杉本博司認為,在杜象發明現成物之前,攝影即是一現成物藝術,所以真正盜用別人想法的是杜象,而他,只是試圖回覆攝影的名聲。
攝影是杉本博司創作藝術的媒介,他曾說:「藝術是種技術,是將肉眼不可見的精神世界化為物質的手段。」作為一位概念攝影家,他以超越個別觀點的全面視野,觀看攝影、歷史和自然文明的演進;作為一位亞洲攝影家,他將東方淵遠深厚的文化底蘊,放進西方的美學脈絡,開創出超越時空與國界的當代藝術典範。
《直到長出青苔》,集結了杉本博司重要的攝影作品和文字評論,他以時間、歷史、記憶為核心,闡述自身的創作意識和美學洞見。透過杉本博司究極理性的攝影之眼,我們一覽了當代主流的美學風格,同時,觀見一代大師獨特的思想品質與精神。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