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為生活窮愁潦倒的人,需要的只是一個安穩的家──六月選書《下一個家在何方?》

  • 字級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2015年法蘭克福書展期間,一份談底層與居住正義的proposal映入我的眼簾。收到書稿後,我被這本關於美國魯蛇的紀實文學引得心情低愁。決定簽下《下一個家在何方》,看的不是作者拿了素來頒給「天才」美譽年輕學者的麥克阿瑟獎,也非作者傲人的哈佛助理教授資歷,而是書中一個個受苦的窮困人兒。

2016年,我看著這本書一舉攻占數個排行榜,接著橫掃幾個年度重點獎項:《紐約時報》、Amazon、《出版人周刊》、Goodreads、《衛報》、《柯克斯書評》等年度好書,同時也是《歐普拉雜誌》推薦的必讀佳作。2017年,在中文版出版前夕,傳來獲得普立茲獎的消息。我隱約鬆了一口氣,或許就如那句老話,「好書不會寂寞」它終將被看見。

《下一個家在何方》談的是居住與貧窮的關連,書中幾個被記述的主角,宛如22K世代未來會面臨的窘境:租金占了月收入的五成,沒有多餘的錢能花在進修或者孩子身上;租不起好房子,只好委屈龍蛇雜處的社區;老公寓狀況多,但房東卻不急著處理……

最初遇到這些生活中的妥協與麻煩,我們總認為是一時的,幻想著再過兩、三個月,我們就能搬家、能解決上述問題;然而諷刺的是,當我們身陷條件不良的環境,它反而會導致我們更加無力反抗。為了在惡劣中存活,我們耗盡力氣、心情低落,而搬去一個更好的環境,則離我們越來越遙遠。

書中也驗證了總有些剝削原則是跨全球的,比如金融風暴後房價低點時,租金沒有跟著下滑;比如居住條件差異頗大的三重與台北市,租金幅度並未超過幾千元,與入住者的薪資水準不成正比;又比如在薪水未漲的年代,房租倒是默默飆高。

受害者也總是相同,年輕新鮮的肝、領基礎薪水的底層勞工、單親媽媽。於是我們決定將作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來作為討論重點:當租金超過薪資的三分之一,我們還有機會翻轉貧窮嗎?那些煎熬著美國底層的成因,拿來異地的台灣,絲毫未曾改變。就如設計師李根在的著名廣告:「從這位房東的套房,遷到另一位房東的頂加。」「最有成就感的事,幫房東付完剩下的房貸。」

「家」是人的根基,是人安穩的基礎,而當人對家的渴望被套入資本社會、被徹底剝削,我們究竟能否坐視這件事繼續發生?所謂的窮人,是體制的犧牲品?還是我們社會縱容種種不合理,導致無法翻身?

作者馬修‧戴斯蒙潛伏底層社區兩年,採訪百位房東、出席上千場法庭、記錄百萬通九一一報案電話,做出震撼全美的居住研究報告。在簽下這本書時,我想的是,希望它能喚起大家對於貧窮的重視,希望我們能抵抗那些不合理,也希望未來一代擁有比現在更好的社會。


陳怡慈
時報出版副主編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戰爭如何摧毀靈魂?以色列作家用筆細細描繪

以巴衝突持續僵持,死亡人數節節攀升,透過作家們親眼所見所想寫下的以巴衝突故事,幫助我們理解更多戰爭可著眼的面向。

5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