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陳德政:獻給我們的父輩──電影《八月》

  • 字級



八月 (DVD)(The Summer is Gone)

八月 (DVD)(The Summer is Gone)

我想張大磊是有一點父親情節的,這當然是比較含蓄的說法,不過既然《八月》是一部含蓄的電影,我們便用含蓄的方式來理解它。

許多知名的男導演──尤其深受東方文化薰陶的男導演,都有一位知名的「電影父親」,譬如李安電影中的郎雄小津安二郎電影裡的笠智眾。侯孝賢80年代晚期的幾部作品,李天祿雖然以阿公的角色出現,那身分代表父親的父親,其實是一個更有分量、更具威嚴的父輩形象。

蔡明亮的「電影父親」則是苗天,他曾經形容苗天為「遠看像座山,走進去就迷路了。」這句話,後來成為描述傳統父親形象的一個名句。

父親,在我們的集體印象中,往往是深邃的,中年後甚至是帶點憂鬱的。他沉默寡言,不怒自威,只管將一家重擔扛在肩上,至於日常的細瑣,那些與孩子相處衍生出的各種任務,便由母親出面來料理。早出晚歸的父親,通常是沒有時間、也沒有習慣把愛說出口的,他是堅毅的行動派,以行為代替言語。

《八月》是中國青年導演張大磊的首部劇情長片,以細膩的黑白影像,刻畫一個平凡的三口之家,在一座未具名的內地城鎮之生活景況。全片起用的全是非職業演員,包括飾演父親的張晨,他沒有上述幾位老牌演員的顯赫資歷,出現在銀幕上,自然不會有那種穩如泰山的存在感(presence),或所謂的明星氣場(aura)。


乍看這是選角的劣勢,其實不然,因為張大磊想呈現的恰恰是一種比較輕盈的父親面貌,這並不是說他不會有心事重重或需要借酒澆愁的時候,而是孩子珍貴的成長時光,他盡量做到能長相左右,某種意義上,他是孩子最好的玩伴。這樣一個沒有距離感,幾乎也沒有神祕感的父親,由一位素人演員飾演,最是恰到好處。

劇中十二歲的主角小雷,成天將雙節棍塞在褲頭,躲在老屋的角落偷聽大人們說話。他胸無大志,只想考取三中(即我們的第三志願),整部片父親只對他動過一次氣,氣他升學方面的不求長進,但父親生氣的方式並不是呼個巴掌或一腳踹來,不過就是氣呼呼騎著單車飄走了,留母親在原地收拾小雷破碎的自尊。

除此之外,父子倆共度的時光都是快樂的,他們一起坐在田埂邊吃甜甜的西瓜,一起在客廳裡聽電風扇嘎嘎地轉頭,一起到父親工作的製片廠看免錢的電影,銀幕旁有一行標語寫道「禁吃帶皮食物」;小雷的父親甚至不太說教,頂多是在游泳池畔教他划水的姿勢,然後在重要時刻告誡兒子:「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


在他們生活的現場,導演安排了三個陽剛的男性符號,各象徵一種生命階段:一是貼在小雷床頭的李小龍海報,這解釋了雙節棍的來歷,也描繪出你我童年都經歷過的偶像崇拜歷程。二是掛在客廳牆上的毛澤東月曆,這是用來提醒父親(或者,父親用來提醒自己)要忠黨愛國的領袖身影,當他奉獻半生的國有片廠在90年代改革的大潮下市場化,父親成了一個下崗的工人,他也只能共體時艱,認分地接受被裁員的現實。

三是一張黏在門上的《一無所有》海報,海報裡,中國搖滾教父崔健以一條紅布蒙住眼睛,他每天就透過這條紅布,觀看一家三口的各種無聊與美好。這張海報恐怕是整部電影出場的懷舊道具中,最值得玩味的物件,尤其當我們瞭解了張大磊的創作背景,事實上,他青春期是一名地下搖滾樂手,後來才拍起電影;他過去喜愛的是Nirvana那種Grunge樂團,自不意外,他的「西洋搖滾父親」是Kurt Cobain


然而,由於小雷仍小,尚未進入到搖滾青年的叛逆階段,片中使用的配樂以80、90年代的國語流行音樂占了大宗:〈海港之夜〉、〈我聽過你的歌〉、〈你在他鄉還好嗎〉,勉強能與搖滾沾到邊的,大概就屬竇唯的〈無地自容〉。可以感覺得出來,導演的搖滾情懷這一回是壓抑的,那張屢屢被鏡頭掃到的崔健海報,便成為一道伏筆,或許,也是對於小雷未來的一種期待?

1982年出生的張大磊,我不曉得他在中國導演的系譜要被歸到第幾代了(是第八代嗎?),《八月》的劇情設定在1994年,恰是他十二歲的時候,換言之,小雷幾乎等同於張大磊的電影分身;他自小也在內蒙古的國營製片廠長大,父親正是片廠裡的剪接師,光以「半自傳性質」來形容《八月》,同樣,也是含蓄的。

回到1994年的那座小城,當時來不及發生的初戀、撞球檯邊的爭鬥、廣場旁那棵長得特別茂盛的樹、野地裡死掉的獸,都在導演的視界裡真實顯現過,而後又在時間中消散了。如今它們化為白日夢裡的浮想,提醒我們世界曾有的緩慢。

片尾,失業的父親搭上那班載滿其他失業父親的巴士,準備到外地討生活,意識到自己即將變成無法陪伴孩子的爸,他的臉終於憂鬱了。電影結束在蒙古的草原,父親和那些重新上崗的男人頂著強風,把自己分內的活兒幹好;他們逆風而行,背影堅定,一行字從底部浮了上來──這部電影獻給我們的父輩。

導演念茲在茲的,就是這一件事。



《八月》|2016|中國|DCP|106分鐘|黑白・彩色|導演/編劇:張大磊

八月 (DVD)(The Summer is Gone)

八月 (DVD)(The Summer is Gone)

12歲那年的夏天,剛結束初中考試的張小雷,盼到一個沒有作業的暑假。悶熱夏夜,他和爸爸窩在戲院裡看電影。午後他醒醒睡睡,夢裡有他偷偷喜歡的女孩。蟬聲和每年沒有不同,但那年八月,靜中帶著躁。1994年,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在國營電影製片廠工作的爸爸,鐵飯碗沒了。小雷想進的重點中學,分數上不了,爸媽只得操心。夏天過去了,生活在繼續。臥病多年的太姥姥去世了,爸爸也離開家,遠赴他鄉拍片打拼,家裡只剩下母子倆,小雷才著實感覺到時間過去了,生活不一樣了。立秋那天夜裡,媽媽悉心照料的曇花在院子裡悄然盛開……

緩慢夏末如夢,恬靜影像擴散出一股糜味,拍無事之事,舉重若輕,若有似無,悠然如小津安二郎,時現侯孝賢《童年往事》神采。所有的八月,都將只是過去了,過去了。


在遠方相遇
在遠方相遇


陳德政
寫字的人,聽些音樂,看些電影,讀點書,走過幾個地方。有個部落格叫「音速青春」,有本書叫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最新作品為《在遠方相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國際不打小孩日 小孩不打不成器?別讓暴力成為家長無能為力的藉口

教養小孩很多時候讓人理智斷線,深感挫折的父母可能會選擇以體罰做為手段,但打出來的乖小孩是真的乖嗎?

244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