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不相信生命的就給我滾!」──吳曉樂讀《站在器官移植前線》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我想,大概就是書腰上這句話逗人。否則單憑書名「站在器官移植前線」,在浩瀚書海中,實在是太容易錯過。但這確實是一本適合深夜的書,也許有人會想,白色巨塔的素材早已被寫得爛透了,但這本書證明,不,尚未,還沒爛到最底,還有一些題材值得下探,至少你還未見過,一位天才醫師把他的痛苦與焦慮,掘得如此深邃。

站在器官移植前線:一個肝臟移植醫師挑戰極限、修復生命、見證醫療突破的現場故事

站在器官移植前線:一個肝臟移植醫師挑戰極限、修復生命、見證醫療突破的現場故事

這本書「血流成河」的程度絕對不會叫讀者失望,閱讀時鐵鏽味逸於鼻翼之中。作者柏德・蕭(Bud Shaw)寫道,有時候血多到你可以輕易地判斷出前一位醫師是使用哪間廁所,只要依循著地板上的血腳印就妥了。除了鮮血,巨塔內另外一個必要的元素是:一個讓所有天才都覺得自己笨得要命的大天才。在器官移植的領域中,這位奇蹟叫做史塔哲(Thomas Starzl)他於1963年執行全世界首起肝臟移植,同時也是開發出抗排斥反應藥物的先驅領袖。能夠進入器官移植團隊的醫師均為當代拔萃,但史塔哲教訓他們的方式,大大滿足了俗人心中對於菁英被羞辱的幻想,「媽的,要幫就別幫倒忙」、「我操你媽的去死」、「任何不相信生命的人都給我滾!」

翻頁時我不禁想,史塔哲的髒話,與迪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的詩,其實很像,「不要靜靜地走入那良夜,縱遲暮老人也該血脈賁張、怒吼;忿怒吧,忿怒抗拒垂死的光」,詩人悲慟地要老父做最後一搏,就像是史塔哲握著手術刀,警覺到其他醫師陷入長期手術的無力與悲望感時,趕緊噴出一連串激勵的話語:我操,這裡都沒人在乎生命嗎?快幫我。別妨礙我。你是跟病人有仇?你若不把肝臟帶回來,我就把你撕了用你的肝!

隨著情節發展,讀者很難不對於史塔哲產生一種矛盾的情緒:他竟還願意大叫,還有辦法抓狂,換句話講,他還會因為自己必須拉上屍袋拉鍊而氣得要死,要知道,這種「氣得要死」的初心,許多資深醫師已難以揣摩。

史塔哲醫師(圖片來源/ theguardian)作者柏德・蕭師承肝臟移植之父史塔哲醫師(1926-2017),上圖(圖片來源/ theguardian


此書最精彩的,莫過於史塔哲與作者柏德・蕭之間的對比,史塔哲是典型成功學的擁戴者,柏德・蕭,則完全不具備這種品質。每一次失去,都在柏德・蕭心中鑿下深淺不一的凹痕,於是他無法出席每年安排給成功移植病患所舉辦的聚餐,跟倖存的病患握手,這總叫他想起不久前喪命的病患;縱然手術此際是「成功」了,他又忍不住想,病患最終仍會以千百種理由而死去吧?也好比說,交代了史塔哲那貪得無饜的野心之後,在〈相信生命〉一章中,柏德・蕭轉描寫一種念頭,一種不妨謀殺病患的誘惑,醫師逐漸棄守,知道只要將一管氯化鉀注入病人的血管,幾秒鐘後,無論是醫師、病患以及病患的家屬,他們的生命都能得舒緩與寬慰。這是史塔哲想方設法要拋棄的情緒,柏德・蕭卻完全懂得這誘惑所暗示的快樂與解脫。

書中柏德・蕭自陳,行醫多年之後,他得了焦慮症以及淋巴癌,與家庭成員的關係亦緊張無比。他認為,這與他的工作環境有關:這份工作占據了他所有的呼吸與思考,擔慮太多,睡眠又太少。由於病弱,他告別醫療團隊,並且檢視他過往諸事,進而發現到,支持他每一次執刀的信念:「若我們沒有做出及時、正確的判斷,眼前這個人就可能會死,很可能都是出於幻想,而這經年的幻想,使他長期誤信生命的品質繫之於準確的控制。

罹癌之後,柏德・蕭回想起的反而都是生命中腐朽的敗象,其實那些人跟情感壞掉的證據一直都在,只是當光線太亮時,人反而什麼都瞧不仔細。非得等到萬籟俱寂,人情寥落的時刻,才有閒情招待那些揚塵與瘀青。好比他第一任妻子卡蘿的求去,好比他罹患肺癌的母親,失禁在地毯上,而同為醫師的父親一臉挫敗地清理。

書的最初,焦點均是柏德・蕭初登器官移植的堂列,彼時他風華絕代,技術高超,史塔哲偶爾龍心大悅也會少酸他幾句;但最後一章〈減緩期〉,柏德・蕭呈現給讀者的,卻是他年幼時,舉家去佛州,作者以為這場旅行是母親即將病癒的象徵,於是在沙灘上他玩得十分盡興。父親卻突然將他給支到一旁,拜託他:「能好好善待你媽媽嗎?她努力為我們裝開心,但實際上她不像表面上那麼舒服,而你又一點都不幫忙。你懂嗎?⋯⋯還有拜託你,千萬別問她為什麼不戒菸,那樣很殘忍,你明白那樣有多過分嗎?」

往後退一些距離,再重新讀這節,也許會理解到柏德・蕭為什麼將這篇留置最後。柏德・蕭的父親救人無數,但他同時也抱持著與史塔哲截然不同的生死哲學,史塔哲擅長掏出人類對於活下去的澎湃渴望,而柏德・蕭的父親希望兒子理解的,反而是對於死的敬重,唯有深切敬重「此人終將一死」,你才好明白,有時病患要的不過是溫柔對待。兩種思考模式並陳,不必有優劣高下之分,柏德・蕭曾經深深懾服於史塔哲對於生命的藍圖,但在最後,他想起的反而是另一位醫師——他父親的無力請求,「在一起剩下的時間,能好好善待你媽媽嗎?」

整本書的特色在於,柏德・蕭確實還原了人在回憶時有的特質:失序且浮想聯翩。於是篇章與篇章之間的組織稍嫌鬆散,這考驗著讀者的耐心,必須在閱讀時隨時地進行整理與歸納,才能逐步還原一起事件的不同觀點。對此,我的想法是,這十分符合柏德・蕭的反省:我們越是企圖控制,事物將越趨於失真。於是他放任自己的筆尖,反正行到水窮處,不妨坐看雲起時。


吳曉樂
台中人。1989年生。喜歡鸚鵡。鸚鵡被關在籠子裡,久了會學會開門,希望有一天,更聰明的人也會學會開門。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延伸閱讀  

1. 一個年輕醫師的人生最後一哩路──《當呼吸化為空氣》
2.  如果你被醫生問:你最喜歡哪本書?──巴提斯.波琉《實習醫生狂想曲》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獻給返鄉路上的媳婦與隊友(讀完一起撐過這個年!)

    又到了每年媳婦們最焦慮的一週了,從一個月前你就從心理到生理做了萬全準備,但另一半總是幫不上忙也不知道你在忙/氣什麼嗎?來來來,這四帖拿給他服用一下,從實戰錦囊到家庭結構分析,從虛構故事中的兩性視角對應現實到隊友教戰手則,要撐過這個年,就從相互理解開始吧!

    4347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獻給返鄉路上的媳婦與隊友(讀完一起撐過這個年!)

又到了每年媳婦們最焦慮的一週了,從一個月前你就從心理到生理做了萬全準備,但另一半總是幫不上忙也不知道你在忙/氣什麼嗎?來來來,這四帖拿給他服用一下,從實戰錦囊到家庭結構分析,從虛構故事中的兩性視角對應現實到隊友教戰手則,要撐過這個年,就從相互理解開始吧!

43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