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內容的樣貌03】機動團隊、多元媒體呈現、建立即時跨界討論的直播節目

  • 字級

「政問」是由14個新生代意見領袖及公司組成的直播節目平台,邀請關鍵領袖討論對台灣未來有影響力的重要議題。認真探討台灣面對的關鍵問題,不論是教育、醫療、產業轉型,「政問」都要有意義的政策辯論。集結了新媒體多元技術整合 + 線上直播 + 觀眾互動 ,政問邀請〈重要意見領袖〉進行精采對話,創造一個新的節目語言,讓政策討論變得更有趣。「政問」要建立台灣整體政策備忘錄,透過〈Pol.is〉蒐集民眾意見,並結合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慧,產生有意義的公共參與。➧➧➧政問 talkto.tw 



網路直播結合了電視直播與call-in互動,又多了雲端留存、再次傳播等使用途徑,透過網路傳播即時與觀者共同打造內容是直播節目的魅力也是最大變數,如何透過前期腳本預設內容方向,以及後續如何應用、再製直播內容為行銷工具,OKAPI希望透過政問團隊規劃、製作方式,了解在多媒體、社群中內容呈現的更多可能性。




不同於「網路直播」給人的快速、即時、熱鬧印象,政問的畫面沉靜,對談內容冷硬,出自由各界好手組成全無電視節目經驗的全新影像製作團隊之手。(圖/政問提供)

採訪=姚珊珊.攝影=李盈霞.編輯=何曼瑄


從90年代的大紅的「2100全民開講」開始,政論節目一紅20年,時至今日,政論已不政論,改談外太空到內子宮的鬼怪搜奇。

潮流一去不返,最新的科技載具卻出現了最復古的內容——來賓一位,主持人一位,燈光乾淨,螢幕畫面素雅,沒有五顏六色的標題壓字。二人一來一往,沒有激動火花,只有冷靜對話,談話內容從台灣農業問題、健保、土地正義、文化政策,主題一個比一個冷硬。這是網路節目「政問」,從2015年總統大選後開播,目前已經播出三季,在網路一片輕薄短小的內容中,罕見地以嚴肅主題、每集長達一小時的長度,在網路世界竄起。


內容轉型會受限於團隊規模與能力,需要以更靈活的組織形式才能打造創新形式

「我18歲就進TVBS實習,一直很關心新聞、電視。」「政問」節目的發起暨製作人羅申駿擁有一家成功的視覺設計公司JL Design,主業是設計,但工作內容不脫整個電視的產業鍊:「台灣的電視沉淪太久了,應該要有人做一些不一樣的改革。」他的切入點很特別,從目前看來最沒有票房的「政治」議題開始動手。

緣由是在總統大選期間,「我和一群朋友討論,蔡英文總統(當時是參選人)躺著就可以選上,太容易了,於是整場選舉沒有什麼政策討論,但政策是重要的。」於是,他和朋友開始發動做網路政論節目的計畫。整個團隊組成份子的年齡從25歲到55歲,共同點是全部沒有電視製作的經驗。「傳統電視台認為編制內養人是最便宜的。一個電視台養7、8個設計師,以為要怎麼做都可以。可是公司的格局會依據這7、8個人的能力設計。如果裡面沒人會某種風格的動畫,電視台就沒辦法往那樣的風格前進。


政問節目發起暨製作人羅申駿。


編制內的in house人才限制了組織的長遠發展,政問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刻意與不同的團隊合作。
例如,第一季與「關鍵評論網」合作尋找適當的議題;視覺設計找了馮宇、攝影師找了陳敏佳,「我需要的畫面是可以閱讀的,有層次的。」在資料整合上找了網路團隊「圖文不符」,「他們做懶人包,由視覺去瞭解議題這件事,其實一點都不懶,應該叫聰明包。」

團隊有20幾組人,皆來自不同領域,找人的邏輯是這樣的:「在沒製播之前,我就先想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團隊,以及每個團隊進來,各自可以學習到什麼不一樣的事。」例如跟網路新媒體合作,他們在參與節目製作時可以得到影像製作的概念,而對政問本身來說,則因為這個合作對象而更能掌握網路閱聽眾的群像。透過跨界邀請團隊合作,不只獲取各自組織專長,也能夠互相學習、交流。


年齡層從25歲到55歲的團隊成員,不分工作層級全部都一起參與內容製作討論,除了貢獻各自專長,也以身為公民的身分提出「當下關心的議題」。


直播是為了促成即時討論而不是瞬間人氣,更重要的是保存、拉長內容的生命周期

直播結束後影片會留存在直播頻道中,可透過個平台機制回看,此外政問官網會整理出節目重點、綱要,以及製作線上觀眾及時投票討論的圖表。

政問的播映方式採用了時下最流行的「直播」,但對於直播的思考,羅申駿的看法反而相當古典:「直播不經剪輯,是最真實的。但我們不會去陷害來賓,每個題目都是事先已經re過。」節目一開始就設定是直播的方式,並與台灣最大的直播團隊「LIVEhouse.in」合作,直播的同時還開放網友現場提問。

節目內容並不僅僅只是進行中的60分鐘,還衍生出開播前的前導資訊,像是事前的邀稿、製作宣傳小短片或懶人包,以及60分鐘結束後,被放到網路上可供回看的內容,搭配來賓發言的文字整理、製作內容圖表。政問每集的節目生命,並不是在直播的那60分鐘,而是一個長久的議題紀錄。羅申駿說:「我們想提問的是,台灣現在應該關心什麼議題?並把這樣的議題討論存留下來,變成紀錄。」

這已不是做節目的企圖,已是歷史眼光的宏觀角度了。「我們不去想觀眾想看什麼,而是想,這個時候的台灣什麼議題需要被討論。」這個討論的過程,各種資訊和對話在網路的空間裡得到實踐。流量是一時的,只有對的內容才會長久被留下,政問不是在追求流量,重點放在「什麼內容會被留下來」。

好比,第一季請到蔡培慧談台灣農業和土地正義的問題,「這一集當天流量並不高,可是土地問題慢慢在台灣社會裡發酵,很多人回來看這集,目前是三季以來流量第二高的。」政問鎖定的觀眾是26到35歲觀眾群,「我想影響馬上接棒的中生代年輕人,節目要討論台灣的重要問題,你不必迎合誰,不是拚收視率。


針對溝通管道的不同,編輯、整理、再製出多樣的內容呈現,以嘗試觸及到更多目標族群

當網路式的民主成為主流,以網民愛好為最高指導原則,政問完全反其道而行。羅申駿說:「媒體的形式、流量什麼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做出好的、對的內容。

然而,政問也不是完全忽略網路受眾的需求,網路社群在他們看來,只是傳播訊息的「通道」,應該為了各種通道去設計適合的內容。「要善用網路去做溝通。好的內容不是放在那邊就有人讀。政論這麼古典的存在,但我們用不同的新工具去試測社會,看看效應是什麼。」


影片的瀏覽人次不是影響內容方向的指標,而是用來測試溝通管道是否通暢的參考值。除了直播影片之外,團隊會再加工製作短片、前導、精華、快問快答等不同內容,針對社群溝通需求推出。

面對團隊來自各種跨界的成員,內部的溝通也透過網路、軟體輔助,變得具有彈性與扁平:「平常我們在開會之前,大家就會在Slack(線上團隊通訊平台)上把意見先丟出來,然後再坐下來開會,會更有效率。」節目內容的走向和議題,羅申駿也會一一詢問不同工作人員的看法,跨界雜牌軍成為多元的節目養分。

同樣是政論節目,政問的企圖心顯然與有線電視台節目不同:「我們的節目來賓說法不見得完美,但透過內容的不斷累績,可以喚起大家如何對台灣社會問出一個對的問題』,並關心找答案的過程」目前節目的營運還未回收,團隊以群募的方式籌措製作資金,「一個對的內容,應該要有一個對的價格。」台灣的電視節目因為沒有對的價格,於是只願給香蕉的觀眾,永遠只能看到猴子在面前耍。



不同於網紅、開箱、投票等網路直播節目以流量和宣傳為首要目標,政問不急著透過直播與網路這種可以快速累積人氣的手段換取立即的數字表現,反而更像是在進行一種實驗:透過此媒介傳播的內容可以有哪些樣貌,以及這些內容與觀眾碰撞後是否會產出更多可能性?

正因為對自己在做的內容核心精神擁有十足的把握,才能有進行各種溝通嘗試的基礎。無論未來觀看的媒介、渠道、收費方式如何轉變,政問團隊就像做為影音內容的開路先鋒般,繼續創造、留存這些我們可以一再回頭檢視的深度內容。

政問團隊合照。(出自MONOCLE Vol.10 No.96 9月號 / 2016, p.139 - 143),完整團隊介紹請見:talkto.tw/about



\\\ OKAPI特別專訪 ///



當我們取得、消費、使用、交流內容的方式改變,內容的樣貌,自然也就會隨之改變。

OKAPI特別專訪日本文化誌《秋刀魚》嘖嘖募資網站雜學校教育展以及政問網路直播節目團隊,他們在內容樣貌多元綻放、接收者需求快速轉變的時代,選擇開闢新的路徑,從選題討論、團隊組成、編輯執行、視覺設計、宣傳企畫、銷售渠道…..不斷測試、溝通、了解內容接受者的需求,透過四篇訪談,希望進一步思考下階段內容製作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請點圖繼續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OKAPI年度觀察】除了閱讀書籍之外,還有哪些內容吸引著你我?

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當身為多樣化載體、刊登模式下的內容接受者,獲得更多主動參與甚至改變內容的機會時,內容生產者該如何與之對話,共同創造內容價值?

17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