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五年,楊丞琳再度接演戲劇《荼蘼》,演出鄭如薇一角(提供/植劇場 )
演完《荼蘼》中在兩種「人生方案」來回掙扎的鄭如薇,楊丞琳又回到楊丞琳。
「這角色非我不可,緣分太奇妙了。」楊丞琳說。她之前就看過編劇徐譽庭的舞臺劇,也看過《我可能不會愛你》,有次去探訪正在坐月子的藝人鍾欣凌時,聊起自己對徐譽庭編劇功力的讚賞。當時鍾欣凌跟徐譽庭剛好在傳訊息,這消息也被傳遞了過去,恰巧徐譽庭和導演王小棣、黃天仁在為《荼蘼》尋找適合的女演員,回頭詢問楊丞琳的意願。為了專心成為鄭如薇,楊丞琳還拜託唱片公司延後發片時間,她笑說,「很值得,終於輪到我可以演她的戲了。」
「譽庭姐的劇本厲害之處,在於句句台詞都很真實,又可以把真實美化得不噁心,我完全可以順口地把心情說出來。有時候演員要講噁心話,對我來說真的很痛苦。我會問導演可不可以換個方式講。《荼蘼》除了劇本完整,不在主角身上的支線也好看,不會為了強化主角而忽略其他,把支線當陪襯。」楊丞琳說,「我要擔心的就只是把戲演好,這是很幸福的事。我從來沒演過這麼寫實的劇本,過去五年我一直在尋覓的就是這樣的角色。」
《荼蘼》的結構特殊,有「方案A」跟「方案B」兩條線,楊丞琳雖然只演一個角色,卻必須經歷兩種人生。最開始拿到劇本時,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自己有沒有正確理解,也需要更多的前製準備時間。故事從相同的原始個性出發,兩種選擇,就會遭遇不同的困境、不同的人,而角色與不同時空撞擊出的化學反應,是楊丞琳最在意的轉變。睽違五年再度接演電視劇,她有企圖心讓編導們知道,他們絕對沒有選錯人。
「我一直覺得鄭如薇好可憐,我會開玩笑說:選什麼都很糟。但真的去經歷這個角色的所有,就跟人生一樣,有甘有苦。妳不能忘記有開心幸福的時候,有羨慕另外一種選擇的自己的可能,但是,另一個自己,也可能羨慕此時此刻的妳。」
戲要演得動人,有時關鍵就在「入戲」,楊丞琳說,「中間我不知不覺地覺得自己真的在過這個角色的人生。最後拍花絮時,工作人員建議我要不要說點謝謝鄭如薇的話,我哽咽到說不出話來。我很少拍一部戲情緒會隔這麼久才斷掉,而且離開這角色會有失落感。現在是一種『惜惜』自己的感覺,真的很不容易,是挑戰,也發揮得很過癮。」
《荼蘼》提供一個寫實的剖面,從30歲的主角鄭如薇人生切下,攤開現代女性所面臨的生活選擇與艱難。真實人生沒辦法像電話費率,可以把所有方案擺出來選擇一個,但戲劇可以。方案B的鄭如薇是眾多全職主婦的折射面,她的隱忍和折騰,層層疊疊放進許多眼淚,但她手背一抹,又從廚房走出來,一肩扛起家庭的擔子;勇於追求夢想的,請洽方案A,鄭如薇為觀眾展演什麼叫過關關難過關關過。還沒進入家庭、步入職場的女性觀眾,可以從這個角色身上看到各種可能性,也許能夠得出一些心得與解答。
選擇「方案A」的鄭如薇成為職場女強人,遠赴上海工作(提供/植劇場 )
「方案B」的鄭如薇,面臨人生交叉口時選擇走入家庭,成為全職主婦(提供/植劇場 )
這怎麼辦呢?她大笑,「我會去問金勤,問他怎麼演。他跟我說放輕鬆就好,到現場就會了。我跟他說這個答案很爛。但這是真的,演員只要做好準備、理解角色,現場自然會受到激發。確實到了現場,比自己想像得來得順。」
在演戲跟歌唱兩條路線分頭並進,楊丞琳不是鄭如薇,她將兩種選擇牢牢握在掌心。她認為這兩種路線截然不同,演技與歌藝難以互相幫助,但她相信如果人生經歷豐富了,兩者都會同步前進。她說,「當演員最好的貢獻,就跟唱歌一樣,你療癒到別人,用作品讓人得到解脫。《荼蘼》不只是娛樂,也讓人反思自己的人生。我希望大家看完這部戲,要更加篤定自己的選擇。」
30歲似乎是個隱形的人生關卡,對楊丞琳來說,剛好相反。她一直都是果斷的人,卻反而在29歲左右感覺到有點不一樣,開始變得猶豫,突然有許多迷惘跟害怕,那是她以前從沒發生過的。她解釋,「因為我跟大家反過來,大家是過30歲就好了,我好像是突然堵塞,所以我也能夠理解如薇在人生卡住時的過度思考。我想我們就共勉之,相信直覺,做了決定後,就不要回頭看。」
植劇場
打破既有偶像劇公式,透過多元題材的嘗試,將於未來一年推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為主軸的四大類型戲劇,《戀愛沙塵暴》即代表愛情成長系列打頭陣,跨出新的一步,為台劇帶來新的風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