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鄒欣寧/你和樹沒那麼不一樣──讀《樹的祕密生命》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那法律規定將犯人的肚臍挖出來釘在樹上他剝去樹皮的地方,然後趕他圍著樹身轉圈,直到他的肚腸完全繞在樹幹上為止。這樣的懲罰意圖顯然是要從犯人身上取下活的皮肉來補償剝去的樹皮:也就是一命償一命,以人命來抵償樹命。
這是人類學經典《金枝》記載的一則古日耳曼律法。初讀時我頗受驚嚇,理由有二:一是這懲罰手法的想像力和殘虐度超越許多當代虐殺片,並且,竟是為了一棵被殺的樹?

如果這套律法至今仍有效力,不只環剝樹皮的殺樹者,駕駛吊車橫掃一排路樹、將它們整齊斷頭的園藝造景工人,以及發包工程的地方政府公務員和民間企業主……從城市路樹到山林野樹,一人繞一樹,繞樹三十匝,這番奇景除能躋身金氏世界紀錄,應該也會大大提升廢死聯盟的支持率。

當然,《金枝》不是一套上古殘虐刑罰大全,裡頭陳述的人樹關係,也不全是這麼可怖。工業革命之前,不只樹木,整個自然都是人類仰賴、寄託身心的對象。以樹為神的民族,將毀樹等同於弒母弒父;迫不得已需要伐樹,除了獻祭,最要緊的是手法必須輕柔,以安撫受難樹的情緒;為了鼓勵樹木授粉繁殖,舉行人與樹或樹與樹的婚禮儀式,嬰孩初生時,家人也會栽種生日樹,祈願新生命和樹一樣長壽強健……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2版)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2版)

那時候,人和樹之間,「休戚與共」不是一句成語而已

脫離了智識未開的前科學時代,面對自然,人類不再是依附強者的弱者,只能靠巫術和宗教與自然和解共生,萬物不再有靈,人是唯一有權統御的萬物之靈。神的存在是為了人的各種欲望都能順遂實現,祂們不再棲居於花草樹木,而是輝煌的廟宇。自然?不過是可拆解成不同部位、不同分子的資源,資源就是拿來用;休戚與共?自然怎麼跟人類「共」,既然它們連感受、思考、逃跑都沒辦法?

無怪乎在某些人眼中,護樹團體的存在,就像民智未開的上古人類,既無知識,也無理性。當女孩顫抖著手攔在推樹怪手前,質問「你有沒有聽過吃菓子拜樹頭?你沒拜過大樹公嗎?如果你拜過,你怎麼能這樣砍樹殺樹?」時,那彷彿承襲自古老社會的情感訴求,對已經奉科學為宗教的知識分子來說,實在是難以服人、不值一聽的脆弱呼聲。

這也因此,《樹的祕密生命》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句話,成為此書必讀的關鍵理由:「只有真正認識樹木的人,才有能力保護它們!」當素樸的情感不足以召喚冷靜、理性的群眾關注樹木的生存權,我們需要戴上科學的眼鏡,認真審視樹到底是什麼,如此,才有可能重新廓清過去太快被歸於環保議題,太過理所當然、政治正確以致乏人問津的,樹與人之間的關係。

《樹的祕密生命》作者彼得.渥雷本深諳我們窄仄的「人(類)本(位)思維」:若不能意識到「哇!原來樹跟人有這麼多共同點」,就很難誘引他們進一步思索人樹關係,因此,他將樹木學巧妙轉化為「樹的社會學」——沒錯,樹不只是一動不動、只會長高長粗的單一生命體,它們也會戀愛,會溝通,會分享,它們會儲存記憶,懂長幼有序,能進行緩慢的集體遷徙,還擁有社會住宅與弱勢扶持等社會福利制度!

這種將樹木生態擬人的寫作方式並非創舉,多年前《植物的祕密生命》就曾以植物感受世界的方式大量類比人類的感官知覺,這樣的類比雖博得一般大眾的興趣與認同,卻因缺乏嚴謹的論證而過不了科學家那關。然而,過去一向被斥為無稽的植物知覺和智慧研究,也逐漸成為越來越多植物學者探究的方向。從「萬物有靈」到「萬物之靈」,植物學家終於開始面對愛因斯坦的困惑:也許證明人類以外的生物有靈的時刻,已經到來。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植物的祕密生命

植物的祕密生命

渥雷本顯然就是這樣的學者。他質疑我們目前對植物與動物的分類依據過於專斷,也懷疑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動作緩慢的生物比行動敏捷的低等,結合厚實的樹木知識與細膩敏銳的想像力,他從被砍伐的山毛櫸殘樁還能長出新芽,推斷出森林中相同樹種能透過根系,將養分傳送給病弱的夥伴;他也以科學研究證明,森林母樹厚重的樹冠層,會用控管光線的方式「調教」小樹,得不著充足光線的小樹雖然長得慢,卻能因此長出質地堅硬厚實的細胞,面對外來摧折更具抵抗力。相較之下,城市裡的路樹猶如無人管教帶領的街頭遊童,隨心所欲亂長,加上根系生長空間被城市擠壓,最後往往是多病夭折的下場。

《樹的祕密生命》所揭露的最大祕密,正在於「樹和你我沒那麼不一樣」,它們同樣有強者弱者、同樣性格決定命運,也有複雜的個體與群體關係。只是,當我們以此願意將樹納入「有靈階級」時,反客為主的荒謬卻也展露無遺:難道,在地球存活超過一億年的樹,還需要人類為它們標章認證?



作者簡介

曾任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寫藝文也寫自然,嘗試融二者於一爐。曾參與的出版品有《偏偏遇見台南》、《如此台南人》、《種樹的詩人》、《咆哮誌》、《打開雲門》等。近年文章散見新活水、端傳媒、博客來OKAPI、經典雜誌、電影欣賞、澳門城與書、PAR表演藝術等線上媒體或實體刊物,同時陸續集結於個人網站「沒用的森林」(singinglikeforest.com/)
最新作品為《相信樹的人》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67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第43屆金鼎獎得主專訪精選

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公布了!請看OKAPI精選專文深入認識得獎人:特別貢獻獎:幸佳慧女士,文學圖書獎: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張貴興《野豬渡河》,非文學圖書獎: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267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