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我的地底大發現|04】黃舒楣:地底,是生命起源及都市傳說的所在

  • 字級


小翻頁大發現10: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

小翻頁大發現10: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



地底是離我們最近的另一個宇宙。

腳下十公尺、五十公尺、一百公尺處,
有管線、動物巢穴、遺跡、斷層、能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對於熟知地底世界的各領域專家們來說,真實的地底世界是什麼模樣呢?



文/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充滿能量的地球
童年的記憶有些模糊而不成次序,不過總記得,夏日炎炎時躺在家中平滑的磨石子地板上,特別清涼,不願起身的同時,也幻想著地下世界有誰在?隔著地表,有沒有心跳生息在另一個世界律動著?走出家門,春雨後爬出地面的蚯蚓讓小孩有些害怕,「怎麼能夠自在隨意地鑽洞翻土呢?」「他們不怕被來往步伐摧殘嗎?」這樣的問題好像曾在心中重複浮現,然而,幻想只是幻想,蚯蚓也聽不到我的問題。當時年紀小,也不知道原來地下土壤中有那麼多不同的生物共居相處,複雜的路徑比起人類限於平面不知多有趣味,更無法理解地下也有空氣流通。

海底兩萬里【法文全譯插圖本】

海底兩萬里【法文全譯插圖本】

童話探險地圖系列-地心歷險記:在冒險中挖掘無限可能,啟發孩子的好奇心

地心歷險記

更懂事後的記憶,開始被《地心歷險記》之類的小說、電影吸引,總是好奇著,人們真的能穿越地心,直訪地球的另一端嗎?作者的另一個著作《海底兩萬里》,描繪十九世紀在海底旅行也相當了不起。地球不是一個靜止物質環境,如果能跟著《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潛入地底,認識地球是由土、水、地層、熱、能量構成,地底的地質活動持續不斷,釀成岩漿噴發、火山活動,沒有這些地質「事件」,人們忘記地球是活的,是充滿能量的,是充滿生命起源秘密的。

近來地質學者持續考究2011年日本東北地震引起海嘯的成因,最新研究指出,地震可能造成了板塊推擠下的高壓高熱變化,因而進一步造就更劇烈的板塊擠壓,其複雜性超越過去對於俯衝帶以及俯衝作用(subduction)之理解,直到形成日本的新舊地質層之間摩擦力發生作用,才停下。因而,精密儀器在第一時間所測量的震度不能作為唯一標準,因為地震強度與狀態在數分鐘內發生了劇烈質變註)。如此的地質變化,挑戰了地震研究長期以來的許多假設,也再次提醒我們地底世界之豐富多變,必須謙卑面對。不僅地下有生物起居動作相互回餽、相互依賴,地底地質構造的行為、動力,都需要更多關注。

偉大城市的地下是都市傳說所在
地底世界一層又一層,記錄著地球文明歷史,我們能稍微努力窺見的,可能只是其中最表層的部分。潔淨而充滿商店與指示標誌的捷運地下街,或許是一般人如今最習以為常的地下經驗。然而,那只是建築基礎與擋土牆隔絕起來的地下人造環境。地下還有更多設施交錯,例如下水道系統,至今仍被視為城市文明現代化的象徵性指標之一,促進城市衛生與生活福祉。一世紀之前,英國巴爾頓技師被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到台灣,走訪北中南顧問設計下水道系統,並透過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持續影響著台灣城市現代化的地下發展。偉大的城市如巴黎、東京,地下道複雜壯闊,宛如迷宮,往往是都市傳說所在。

城市地下也有一些古老的河流水道,或許曾是灌溉命脈,或許曾有重要水岸活動,只是在歷史洪流中被覆蓋了,暫時淡出市民記憶。在台北,瑠公圳是重要的農田水利設施,自碧潭引水之後,在蟾蜍山山麓一分為三,流進台北盆地,「瑠公圳第一幹線」靠近台科大校園側蟾蜍山聚落往北行去,腳下的水聲,曾陪伴居民沿著水道洗衣服整理的晨昏日常。在香港灣仔區的石水渠街,街名藏著類似記憶,如果孩子們有機會認識地底世界的豐富性,對於藏匿於地表環境的記憶密碼,會更敏感更珍重。近年有許多城市開始打開藏於地下的水脈,一方面找回水文記憶,一方面創造新的公共空間促進市民交流互動,例如首爾清溪川的經驗之後,一時成為各國仿效對象,近來台中綠川也想師法之。

地下不是只有設施。「地下城市」在不少地方開始是個真實體驗,甚至被認為是解決都會密度過高、土地過於昂貴,或因應氣候變化的解方。在加拿大的蒙特婁自六零年代起有地下商場「RÉSO」,被視為冬季也能讓市民享受公共空間交誼的地下街道。在紐約,近來嘗試將閑置的地鐵空間轉變為地下公園,號稱「低線 (Low Line)」,以命名呼應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呼應這股地下城市熱潮,還有澳洲布里斯班的地下戲劇公司 (Underground Opera Company),自2007年以來嘗試在各種幽暗地下空間創作表演。在他方還有各式各樣發展地下農場、挑戰無日光種植的技術研發,新加坡尤其是其中最積極者,相關研究與投資不斷,希望能解決該國受限於面積的發展限制。

由左至右分別為:由左至右分別為:RÉSO地下商場/Low Line地下公園/地下戲劇公司


地下城市大夢聽來雄偉瑰麗,然而,科學技術並非無所不能,探索地下世界的利用,應有其極限。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容易誤以為地下世界宛如處女地,忽略了地下原來就有其千萬年生態,豐富且充滿未知動力

對於地下生態歷史之忽略,最明顯的個案之一就是穿越美加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地下輸油管,例如基絲盾油管(The Keystone Pipeline),跨越加拿大亞伯特省至美國伊利諾州與德州,儘管有美加原住民持續地抗議,對於其傳統領域的輕忽,仍然顯現在油管系統的持續擴張延伸中。如果倒過來檢討,人類為何對於石油的需求如此無節制?石油開採以及運輸過程持續對於環境系統(包括地下環境)造成的災害,都不是任何經濟效益能夠補償。

如果孩子們能從小意識到腳下的世界有深度、厚度、熱度,也許能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觀,以及面對環境資源限制而有更多元文化的認識與調適

《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內頁圖(圖/水滴文化提供)《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內頁圖(圖/水滴文化提供)


便利城市中隱藏的風險
2014年高雄氣爆事件震驚全台,造成三十多人傷亡。讓人震懾的是,即便是專業人員,對於這種災害類型是陌生的,對於城市地下構造管線配置是無知而缺乏警覺的,對可能造成的災害蔓延毫無預警能力,不知當時已有大量液態丙烯汽化,隨排水箱涵流動,不斷向外擴散,甚至到了繁華商圈。

市民驚訝,幾十年來沒有人知道自己的住家門前地下就有這些運輸危險氣體的管線。市政府官員也驚訝,第一時間連圖資怎麼找都不清楚。川流不息的車、人潮日日經過這些地方,然而沒有人曾想過,在地下有我們忽視的管線設施,維繫著城市機能運作。無知造就了無視,醖釀了風險與終將爆發的意外。如果孩子們有機會認識我們無視的城市環境,也許能不再犯下同樣的錯誤,不管他們日後是否成為相關專業人員,至少應該不會再坐視管線壓力有異,卻沒有警覺到可能醞釀的災害。

高雄的事件其實可以避免。早些年,地下排水箱涵系施工後不當包覆氣爆管線,就已經製造風險。眼不見為淨的心態,讓許多人誤以為便利迅捷的城市生活是明快簡單的,於是我們忽略了城市是複雜的系統,包含人造與自然,包括地上與地下,息息相關,有更充足的認識,我們才能理解到城市存在的成本與風險,並且更珍惜眼前與眼所不能及的一切。

(註)參考來源: Marcia Bkornerud (3/11/2016) Shaken Beliefs: Seismic Lessons from Japan's Tohoku Earthquake


Urbanizing Carescapes of Hong Kong: Two Systems, One City

Urbanizing Carescapes of Hong Kong: Two Systems, One City

黃舒楣
現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博士,長期關心城市再生、社區參與設計、原住民社群參與災後重建規劃。近作《Urbanizing Carescapes of Hong Kong》(2015)剛剛由Lexington Books出版,同時長期為綠雜誌撰寫專欄。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787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78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