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紀錄片影展片太多,怎麼看】推薦片單01|劉美妤:在沉默中喧囂──《新聞不死》

  • 字級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即將於5月6日開跑,為期10天,將會放映 134部來自世界各地精彩、經典的紀錄片。影片這麼多,到底該怎麼看?
別擔心,TIDF 特地挑出如果只有一套套票的時間,不得不看的幾部紀錄片。這幾部紀錄片碰觸的議題、形式美學各自不同,無論是當代新作或經典不朽,都能滿足雜食性的你!



劇照《新聞不死》(Checks & Balances)劇照(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文/劉美妤

新聞工作者的天職是將真相帶給世人,然而,當說出真相的代價是訴訟、賠償甚或牢獄,你願不願說?在一個總統即將第四度連任的國家、上街抗議的人們被警察踢打拘捕的國家,發行報紙批評時政,你敢不敢?

紀錄片導演馬列克.班斯麥爾(Malek BENSMAÏL)將鏡頭對準阿爾及利亞獨立媒體《祖國報》(El Watan)的新聞室,帶觀眾走進2014年阿爾及利亞總統大選期間的工作現場。近距離的捕捉,讓我們看見這群不畏強權的知識份子如何爭辯觀點、如何在複雜的時局下保持批判的力度,同時也透過報社新建辦公大樓的過程和抗議活動,帶出阿爾及利亞社會的階級樣貌。

阿爾及利亞長期由主要政黨「民族解放陣線」(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掌握政權,普選也遭軍方不當干涉。歷經十年漫長的血腥內戰後,這個國家的民主仍不見春天——2008年,議會為總統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修法掃除只能連任一次的限制,如今他已第四度連任,今年邁入掌權第18年。大量的財富被存進外國銀行,政府與私人企業掛勾,透過名人操作形象,加上地緣政治的周旋⋯⋯《祖國報》的記者與編輯們對此皆深惡痛絕,然而各持不同觀點的他們,在編會上、在辦公室裡,總是不免激辯。

那些論辯話題、那拒絕與政府妥協的姿態,十足令人聯想我們熟悉的台灣,像80年代尾端言論初解禁時的生猛,也像當下媒體人面對政治事件裡「真相」晦暗難尋的困境。片名「Checks & Balances」正反映著新聞裡這最重要的兩個原則:確認、平衡。要批判,就要批判在精準的事實基礎上,否則毫無力道;要掌握事件與人物真正的樣貌,就不可憑自身立場一意孤行,需要在反覆的辯證中平衡報導向度。《祖國報》的新聞室,在無畏的姿態背後亦然須得奉行原則。


(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有意思的是,導演的鏡頭打破了外界對北非伊斯蘭社會的扁平想像。沒有宗教信仰的記者和穆斯林記者爭執著,理解雙方共識難尋,但仍欣賞彼此這是一個多麼複雜的國家:不同信仰、對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不同膚色種族,以及聲稱性別平權下女性在公眾場域的時常缺席。街頭抗議也反映著階級光譜,為「自由」抗爭和為「民生」抗爭的人相同嗎?堅持集會遊行「垃圾不落地」的青年異議者(真像同年度的台灣),以及暴力鬧事給候選人輿論操作空間的「流氓」,又分別來自什麼樣的背景?

在這支紀錄片裡,時時能夠反身,看見台灣社會與之的相同與相異。作為媒體人,除了同理與無奈,更有些豔羨:處在壓迫與不正義如此巨大而鮮明之地,你的喧囂能如此痛快,即使困苦也不需猶疑。那是一盞高舉的火炬,帶領願意思考的人們一同立起望向前方的桅杆,因風雨而明亮。座落在海灣旁,他們新建的大樓就是那桅杆,而我敢篤定,風雨行舟的他們,定能堅守到天晴的那一日。


劉美妤
不務正業書寫者,比起新聞更愛文學與藝術,現為獨立新聞刊物《眉角雜誌》副總編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職於《中央社》《破週報》、卡內基國際事務倫理委員會,並曾任《紐約時報》特約採訪員。熱衷往返於不同文化之中,探看社會樣態與眾生相。


    影片資訊     
《新聞不死》Checks and Balances
馬列克.班斯麥爾Malek BENSMAÏL|2015|阿爾及利亞、法國|97min|彩色|DCP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放映時間
2016/05/09(一)12:40 新光一廳 QA場
2016/05/11(三)19:10 新光一廳 QA場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人一旦日夜掛心別人忘記了沒,自己就會成為那段歷史最忠誠的傳承人。

六四天安門事件已過去30多年,對中國人民而言,直到今天,六四仍是說不出的詞,六月四日是一個該被遺忘的日子。

275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