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我的地底大發現|02】凌宗魁:地下空間的運用,反映人類文明的演進

  • 字級


小翻頁大發現10: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

小翻頁大發現10: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



地底是離我們最近的另一個宇宙。

腳下十公尺、五十公尺、一百公尺處,
有管線、動物巢穴、遺跡、斷層、能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對於熟知地底世界的各領域專家們來說,真實的地底世界是什麼模樣呢?



文/凌宗魁

地表的每個橫切面 都是一座歷史博物館
地底世界不一定進得去,但它真實的存在,許多人類曾經生活過的證據被覆蓋在地表下,往地底探索是一場空間的深入之旅,也是一場時間的回溯之旅。如中國古都開封,因位於時常氾濫的黃河沖積平原,河沙把城市文明層層覆蓋,清代的遺跡已在4米之下、明代在7米下、宋代在11米下、戰國的魏都已在15米下,相當於地下五層樓的深度。

而現代化百年餘的台北,地表下也埋藏無數寶藏。台北府城北門外西北側,清代為劉銘傳推動洋務運動時的機器局工廠區,日本時代延續使用,後又陸續改為鐵道專屬工廠、鐵道部官員宿舍區,歷史豐富,地表下一層層埋藏著不同時期的廠房基座、軌道及管路遺跡,像千層糕般見證台灣現代化的過程。地表的每個橫切面都是一座歷史博物館,非常具有吸引力。

掌握地質 就掌握建築的耐用程度
所有地面上的建築,都要靠著地面下的基礎支撐,近日社會大眾關注的土壤液化問題,就說明了:不是每塊土地都適合用一樣的方式在上面蓋房子。地表下的土壤含水率、岩盤硬度、地層節理等地質條件千變萬化,面對不同的地底環境,人類為求生存空間的擴張,也應變出許多適應方式。

威尼斯的地基構造威尼斯的地基構造

人類對於在地底建立堅固基礎,進行過各種努力,義大利威尼斯的建造經驗是其中非常精采的案例。最初來到那塊地區的人,利用成千上萬的木樁在潟湖與沙洲上打下基座,木樁因位於水下,隔絕空氣不易腐爛,日久逐漸鈣化成礦物質而非常堅硬,人再於木樁上堆疊石塊成島,再於島上建造樓房,可說是奇想式造城的極致表現。

清代在台灣多處建造的中國式城牆,也時常面臨地質沉陷不均的環境,同樣使用木樁做為堅硬厚重城牆石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自從19世紀美國建築師發明筏式基礎,像是把所有柱基放在一艘堅固的大船上,大幅降低地震時建築的晃動幅度,讓樓房從此愈蓋愈高。因此可以說,愈能掌握每個地方的地質特性,便愈能掌握建造於其上建築的耐用程度

地下空間的運用 反映人類文明的演進

巴黎下水道博物館,位於巴黎塞納河畔(圖/wiki)巴黎下水道博物館,位於巴黎塞納河畔(圖/wiki)

有許多人類建構的地底世界,對於社會的生活影響至深。兩千多年前,羅馬人開始在城市建造下水道供排洪、排汙,是環境衛生觀念 走入城市生活的象徵。巴黎地下的下水道路線錯綜複雜,不時出現在大仲馬雨果的經典文學作品中,甚至還像博物館般開放供遊客參觀,堪稱地下都市。

日本埼玉縣國道16號底下,有一座由鋼筋混凝土巨柱支撐,深50公尺,長6公里,儲水量67萬立方公尺的人造河川,是全球最大的地下防洪系統,可在城市面臨豪大雨時快速將水排出,完成後東京幾乎從不淹水,平時也可做為蓄水井,有地下神殿的稱號,是守護市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下水道之神。

除了蓄水和排水的水路,設置於地下的交通建設,更是減低地面上空間壓力的重要手段。地表上的建設雖然容易被看見,但在三度空間的立體城市中,人類許多智慧也在地表下發揮,還有地下街、地下道、地下商場、地下倉庫、地下停車場、地下防空洞等各種地下空間運用方式,對於人類生活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內頁圖(圖/水滴文化提供)《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內頁圖(圖/水滴文化提供)



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模擬現場全方位深度導覽圖解書,看見台灣近代經典建築美學

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模擬現場全方位深度導覽圖解書,看見台灣近代經典建築美學

凌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現職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規畫師,負責古蹟修復與展示業務。著有《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5部你不能錯過的日劇改編原著

將2D敘事影像化,透過演員、場景或編劇本傳達原著魅力,這些曾被改編為戲劇的作品有何魅力?

199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