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古典樂考焦了

【♫|焦元溥聽音樂】第88屆奧斯卡的音樂隨想

  • 字級


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不知你對結果有何看法?我沒有看完所有入圍影片,無法提出意見。不過今年很多作品都可在傳統創作中得到呼應(嗯,哪年不是?)。如果你想聽些古典音樂,或填補歷史知識或觸類旁通,以下曲單或許是個好開始:


最佳影片《驚爆焦點》:威爾第《唐卡羅》

威爾第:唐.卡羅/ 李汶指揮 2DVD(Verdi :Don Carlo/ Levine 2DVD)

威爾第:唐.卡羅/ 李汶指揮 2DVD(Verdi :Don Carlo/ Levine 2DVD)

最佳影片宣布時,相信大家都可感受到那種大爆冷門的感受。但《驚爆焦點》在個別項目或許並非最突出,整體而言確實劇力萬鈞。假宗教之名以行的邪惡,或許和宗教本身一樣歷史悠久。這個主題被太多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討論過,而威爾第的歌劇《唐卡羅》,則讓我們清楚看到宗教背後的權力,以及如此權力的可怕。

歌劇劇本改自席勒同名創作,故事發生在西班牙宮廷。由於支線很多,此處僅聚焦於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和王子卡羅,因對轄下法蘭德斯地區人民追求新教的請願意見不同,最後不只釀成父子嚴重衝突,還導致王權與神權展開一番血腥鬥爭。西班牙宗教審判之惡名昭彰,世所共睹。威爾第在第四幕安排了年逾九十、雙眼失明的大審判長,和西班牙國王展開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對話:

國王:如果我處死自己的兒子,您會免除我的罪嗎?

大審判長:帝國和平值得以叛徒性命來換。

國王:我,一個基督徒,能夠為了世界而犧牲自己的兒子嗎?

大審判長:為了救贖我們,上帝也犧牲他的兒子。

國王:但你能用暴力執行如此嚴苛的律法?

大審判長:暴力無所不在,就如十字架上。

國王:天性與親情能夠在我心中平息嗎?

大審判長:為了信仰,什麼都可以平息。

當國王想停止這番對話,沒想到大審判長還有話要說,人心果然只會愈來愈硬。

大審判長:在西班牙王土上,異端從未流行,但現在卻有人意圖破壞這個狀況。這人是國王的朋友,是他的忠實夥伴,是魔鬼誘惑要將國王帶向崩壞。卡羅讓你氣憤的叛國,正是來自他的計謀。
這些創新者的想法,已經毒害了你的神智!你竟然願意和羅馬教廷切斷關係!回到你的崗位來!教廷能夠原諒誠心改過的人:
我要波薩侯爵的命。

國王:不!絕不!

大審判長:噢,國王,如果我今天不是在這裡,我向上帝發誓,明天你就會在宗教法庭上面對大審判長!

國王:先生,我已經忍受你的刺耳言詞太久了!

大審判長:為何要喚起魔鬼的陰影?我已經為這塊土地加冕兩個國王了!瘋子,你難道要摧毀這多年的建設嗎?
(轉身要走)我為何在這裡?國王又要我做什麼?

國王:神父,讓我們言和吧。

大審判長:言和?

國王:你必須忘記剛剛發生了什麼。

大審判長:也許吧! (走離)

國王:所以,王座必須永遠向神壇低頭啊!


這可能是史上最精彩的男低音對唱,威爾第最不凡的手筆之一。如果難以想像《驚爆焦點》中性侵受害者的掙扎,想想這句,「王座必須永遠向神壇低頭啊!」,或許我們更能理解當事人所經歷的掙扎與痛苦。


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神鬼獵人》:和熊有關的古典音樂

好,我知道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終於得獎了,我也知道他在得獎致詞裡又再一次忘了感謝熊(誤)。既然如此,我們就來聽聽和熊有關的古典音樂吧!

海頓︰《巴黎交響曲》第82-87號 / 哈農庫特 (3CD)(Haydn: Paris Symphonies / Nikolaus Harnoncourt (3CD))

海頓︰《巴黎交響曲》第82-87號 / 哈農庫特 (3CD)(Haydn: Paris Symphonies / Nikolaus Harnoncourt (3CD))

海頓《第82號交響曲》有個稱號叫做「熊」。這並非作曲家自己的點子,而是十九世紀愛樂者認為此曲第四樂章的節奏與調性,像是當時街頭常見的熊舞(人類捕捉幼熊,馴化後訓練而為的舞蹈表演)。巴爾托克在《十首鋼琴簡易作品》中,第五曲倒是貨真價實的〈熊舞〉。如果想要聽到熊現身出現,史特拉汶斯基鼎鼎大名的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中的市集場景,就安排了一段奇突逗趣的〈熊與農夫〉。艾爾加在《青年魔杖》第二號組曲裡,寫了〈馴熊〉和〈野熊〉各一首,後者是不少樂團常常演出的安可曲。楊那捷克在合唱曲《兒歌集》,最後一首是〈坐在木頭上的熊〉,大家也可聽聽。

海頓《第82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巴爾托克自己彈〈熊舞〉

《彼得洛希卡》中的熊出現音樂

艾爾加的〈野熊〉

至於華爾頓的歌劇《熊》,其實不是真的熊,改自契軻夫的同名浪漫喜劇──也叫做《蠢貨》。小寡婦發誓守節終身,粗魯莽漢上門討債,唇槍舌戰竟由恨生情,決鬥變成求愛。這樣荒唐又諷刺的戲劇,改成歌劇也一樣有趣,若遇到現場演出可要把握機會。

來聽華爾頓的歌劇《熊》之中,小寡婦的詠嘆調。


世紀神作喬治米勒的《瘋狂麥斯:憤怒道》:亞當斯《原子博士》
亞當斯:原子博士 / 杰拉德.芬利(男高音)、亞倫.吉伯特(指揮)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  DVD(John Adams: Doctor Atomic / Gerald Finley、Alan

亞當斯:原子博士 / 杰拉德.芬利(男高音)、亞倫.吉伯特(指揮)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 DVD(John Adams: Doctor Atomic / Gerald Finley、Alan

本屆奧斯卡獲十項提名,最後囊括最佳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最佳混音獎和最佳音效剪輯共六項大獎的《瘋狂麥斯:憤怒道》,絕對名列影史傳奇。故事設在「不遠的未來」,人類文明因為核爆而成為荒漠,需要飲水且崇拜機器。代表權力的車輛,在片中開展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學。對於如此電影,引申討論當然無邊無際。這裡點播這一切災難的開始,以二戰時期美國試爆原子彈過程所作的歌劇,亞當斯的《原子博士》,希望大家可以時時思考。

《原子博士》中的詠嘆調〈擊打我心〉


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匈牙利):荀貝格《華沙倖存者》與卡拉薩《大黃蜂》

片商把「Son of Saul」翻成「索爾之子」而非「掃羅之子」,是個相當值得玩味的決定。不過如果能夠因此騙到些以為這是「雷神索爾」系列而去的觀眾,看了並能因此省思,或許也算是一件好事。和二次大戰集中營有關的電影已經很多,《索爾之子》仍然能夠拍出新視角,再度逼我們思考,當然值得一看。

說來也巧,國家交響樂團要在後天(3月5號),為荀貝格《華沙倖存者》作台灣首演。此曲不過八分鐘,卻得用上朗誦者、管弦樂團和男聲合唱,實在勞師動眾又很不經濟。這次台灣首演請到劇場小天王蔡柏璋擔任朗誦,想必精彩可期,不過所有票劵早就賣完,若有下次還請大家提早購票。荀貝格精算字詞,讓說話完全鑲嵌於音樂之中,朗誦者和樂團必須有完美搭配,方能準確展現作曲家的意志。無論是否能夠聽到現場,都希望你能聽過這部作品。

荀貝格《華沙倖存者》

在集中營每天都有人死,還是數十或數百人地死,為何索爾堅持要為一個男孩進行猶太安葬儀式,即使那會耽誤自己的逃脫計畫?看完電影,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如果你夠勇敢,我還可以推薦你聽作曲家卡拉薩(Hans Krása, 1899-1944)的兒童歌劇《大黃蜂》(Brundibár)。這部寫於1938年的作品音樂很可愛,一點都不悲傷。1944年為了給國際紅十字會視察,納粹甚至在捷克特雷津集中營安排了《大黃蜂》演出,還拍了宣傳影片。

影片拍完後,作曲家、導演、樂手、以及所有參加演出的兒童,全部送往奧許維茲集中營,多數一抵達就進了毒氣室。

看《索爾之子》,我心裡總響起《大黃蜂》的曲調,特別是那最後的合唱。當年在特雷津集中營,演出者可曾預料到不久後即將發生的事?

當年納粹的宣傳影片


最佳電影配樂: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電影原聲帶 / 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電影原聲帶 / 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曾為超過500部的電影電視寫過配樂,筆下精彩旋律無數,甚至在2007年就得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是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卻在今年才以《八惡人》首度獲得最佳原創音樂獎──對高齡八十七歲的莫利克奈而言,他不需要奧斯卡,是奧斯卡需要他。相信你心裡也會有一首莫利克奈,就讓我們再聽一次他的美好創作吧!




樂之本事

樂之本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台北。不務正業的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法律與外交碩士,也是不誤正業的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自15歲起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作品涵蓋樂曲研究、詮釋討論、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著有樂評選集《經典CD縱橫觀》系列三書《莫札特音樂CD評鑑》《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日文版首冊於2014年6月由Alphabeta Publishing發行)、專欄選集《樂來樂想》《聽見蕭邦》《樂之本事》
文字創作之外,焦元溥也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焦點講座」策劃,「20×10蕭邦音樂節」和「Debussy Touch鋼琴音樂節」藝術總監,台中Classical古典音樂台FM 97.7和Taipei Bravo FM 91.3電台「焦點音樂」和「NSO Live雲端音樂廳」廣播主持人,前者獲金鐘獎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獎(2013)。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小死乃人生必須,最高的真實無非一吸一吐,活著的心願僅僅是『挺直腰桿做人』。」

「危險之所在,亦是救贖之所生」(Wo aber Gefahr ist, wächst das Rettende auch)──德國詩人賀德林

143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