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聽音樂

【♫|楊久穎聽音樂】來聽她們唱歌,女歌手的演變史(中)1960-1990年代

  • 字級


打開電視,常可以看到很多女人在電視上唱歌,有的清純可人,有的美艷貴氣,有的性感大膽,有的時尚眩目。對現在的你我來說,「女歌手」、「女歌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詞語,但是,女人在音樂中可以幻化出如此多變的樣貌,其實是經過一段相當漫長的路途的。

之前談過1950年代及之前,黑人歌姬、白人女歌星所展現出來的不同風貌;到了1960年代,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流行音樂被賦予更為深度文化意義,但女歌手並未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是這種文化、社會風潮裡的重心,種種理念、嚴肅議題彷彿都還是由男性提出和主導,而當時的女性,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瓊拜雅 / 民謠天后瓊拜雅傳奇首部曲(Joan Baez / Queen of Folk Music The Legend Begins)

瓊拜雅 / 民謠天后瓊拜雅傳奇首部曲

媽媽爸爸合唱團」、「彼得、保羅與瑪麗三重唱」、或是瓊.拜雅的歌曲,在當時幾乎都到了家喻戶曉、甚至紅遍全球的地步,歌曲中所蘊含的意義,也是用來和孩子談談1960年代各種思潮的好教材;不過,在這些當時走紅的團體中,女性的聲音仍服膺傳統的端莊形象,唱了許多人權相關歌曲的瓊.拜雅,也往往被介紹為「巴布.迪倫的女友」而出場,演唱方式也往往承襲傳統的「好嗓子」概念,甜美而優雅。這些,都和搖滾樂所強調的叛逆、反抗傳統的特質,幾乎是沾不上邊的;當人們可以接受巴布.迪倫那沙啞的嗓音,或滾石合唱團主唱米克.傑格的狂噪嘶吼,進入搖滾樂這個世界的女人,又是怎麼唱歌的呢?

2015年三月,美國民謠女歌手瓊拜雅(Joan Baez)獲頒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Ambassador of Conscience Award),獲獎的還有中國維權藝術家艾未未。2015年三月,曾積極參與60年代民權運動的瓊拜雅(Joan Baez)獲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Ambassador of Conscience Award),獲獎的還有中國維權藝術家艾未未。


Mamas & The Papas - California Dreamin



Peter, Paul and Mary - Blowing in the Wind


Joan Baez - Diamonds and Rust


Joan Baez - Donna, Donna


或許你會說,當時有命運多舛的珍妮絲.賈普琳(Janis Joplin)、傑佛遜星船的葛瑞絲.史力克(Grace Slick)等搖滾女歌手,她們有著強大熱烈的演唱力道、絲毫不甜美的獨特嗓音和龐大爆發力,在舞台上,完全不遜於男性。

珍妮絲賈普琳 / 世紀典藏精 裝書豪華版(2CD)(Janis Joplin / The Essential Janis Joplin (Hardback Digibook Edition) (2CD

珍妮絲賈普琳 / 世紀典藏精 裝書豪華版(2CD)

On the Road With Janis Joplin

On the Road With Janis Joplin

星船合唱團 / 嚴選名盤套裝 (3CD)(Starship / Original Album Classics (3CD))

星船合唱團 / 嚴選名盤套裝 (3CD)

傑佛遜星船合唱團 / 經典金曲精選(Jefferson Starship / Playlist: The Very Best Of Jefferson Starship)

傑佛遜星船合唱團 / 經典金曲精選










Janis Joplin – Summertime(之前聽過比莉.哈樂黛的版本)


Jefferson Airplane - White Rabbit(這是一首關於《愛麗絲漫遊仙境》的歌)


是的,完全不遜於男性,然而問題就在於,她們其實就等於是在模仿男性。女性雖然漸漸有站上舞台的機會,卻依然無法唱出屬於女性自己的聲音;很多與搖滾樂團有關的女性,也經常捲入各式各樣的糾紛,或許擔待著「紅顏禍水」的罪名,或許成為男性搖滾樂團的裝飾附庸,在樂壇上的路,還很漫長。

瓊妮蜜雪兒 / 愛情面面觀 精選套裝 (4CD)(Joni Mitchell / Love Has Many Faces 4CD Box Set)

瓊妮蜜雪兒 / 愛情面面觀 精選套裝

不過,1960年確立搖滾樂/流行音樂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地位之後,有愈來愈多藝術創作者,也開始以搖滾樂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型態,「創作歌手」 (singer-songwriter)的概念也卓然成形,把個人思想以歌曲的方式唱出來,成為一種跨越通俗與高尚藩籬重要的藝術表達途徑。女性創作者在這樣的風潮中當然也不遑多讓,最著名的莫過於來自加拿大的畫家歌手瓊妮.蜜雪兒(Joni Mitchell),她自1960年代開始創作,大量引入政治、人權、環保等社會議題,同時更完全以自身的女性觀點出發,她充滿知識分子情懷、纖細敏感的創作方式,大獲好評。

Joni Mitchell - River

其他如叛客搖滾教母、本為詩人的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為中下階級女性發聲的「偽裝者」(The Pretenders)主唱克莉絲.辛德(Chrissie Hynde)等,也都奠定了女性在搖滾界的地位,這些,都是可以留待後日慢慢介紹給孩子的必聽音樂。

派蒂史密斯 / 1975-2002 傳奇精選 精裝書豪華版(2CD)(Patti Smith / Land (1975-2002) (Hardback Digibook Edition) (2CD))

派蒂史密斯 / 1975-2002 傳奇精選 精裝書豪華版(2CD)

只是孩子

只是孩子

克莉希海德 / 斯德哥爾摩(Chrissie Hynde / Stockholm)

克莉希海德 / 斯德哥爾摩(Chrissie Hynde / Stockholm)

Reckless: My Life As a Pretender

Reckless: My Life As a Pretender











至此,20世紀的女性為了追求平等,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條路,似乎也達成了許多成就;但此時卻也開始有著種種反思的哲學出現,例如,1970年代崛起的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對於女性模仿男性、以「中性化」的方式表示平等,就提出強烈的批判,也將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如女性生養小孩)視為一種社會加諸女性的壓迫。基進女性主義認為,女性應該要保有自己的特質,並且將其視為一種比男性更優越的特質,不僅以此自傲,甚至反過來作為宰制男性、在社會上獲取更高地位的武器,之前談過瑪丹娜(Madonna)的性感,正可說是服膺了這樣的概念。

Kate Bush - Wuthering Heights

Deborah Harry ( Blondie) - The Tide Is High

不過,流行音樂/搖滾樂在1980年代以降,雖然隨著隨身聽發明、收音機大幅度降價普來到了最顛峰的時期,唱片公司發展成極為巨大的跨國企業,成為巨星的歌手個個富可敵國,卻也讓流行音樂不可避免地面對高度商業化的命運。我們可以問問小朋友,商業化的意義是什麼?商業化,就代表著原來用以彰顯創作者意志和思想的一份藝術作品,例如一首歌曲,為了能更快速讓大眾接受,而被迫採取修改、妥協、服膺主流想法、甚至是沿襲既有成功商品模式的做法。一張太有創意、太離經叛道、或者訴說太過麻辣議題的唱片,可能會被認為背離一般聽眾的聆聽習慣與喜好,也使得唱片公司不願投入資本發行,藝術所具有的省思、批判、驅策大眾思考的意義,也就此泯滅了。

辛蒂蘿波 / 巨星金曲精選(Cyndi Lauper / Playlist: The Very Best Of Cyndi Lauper)

辛蒂露波 / 巨星金曲精選

當然,這並不是對商業文化的全面否決,畢竟,「大眾所喜歡、願意接受」的東西仍有其文化價值與意義,而始終也還是有一些勇於突破的創作者,會在機緣巧合下把發人省思的精采作品帶給大眾。只是當商業化的洪流襲來,加上唱片業在網路興起之後又面臨快速的沒落,許多唱片公司更加趨於保守,女性在流行音樂界所扮演的角色也面臨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弔詭狀態。簡單的說,之前我們提過女性意識的不斷轉變,例如到了基進女性主義的時代,已經將性感視為一種武器,然而在這個依然是男人當家、男人為主的環境裡,女性勇於展現性感,究竟是真的讓男人臣服、得到了想要的權力,還是又淪為另一種被男性消費、物化的對象而已?

Cyndi Lauper - 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這就是我們下次要來聊聊的,21世紀隨處可見的性感女孩背後的問題。且待下次再續。


楊久穎Join
曾以啄食音樂、電影而產出文字維生,後來改行當兩個女孩的媽,最煩惱的除了下一頓該煮什麼,就是該如何讓孩子能多聽些好音樂、看些好書好電視好電影、有些好念頭、做些好事。譯有《搖滾怒女》《飛越杜鵑窩》《太陽能》《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等書。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76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7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