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獨白
一個許知遠,陸港臺各自表述
作者:富察延賀 / 2013-03-01 瀏覽次數(4798)
臺灣的讀者多記得他的《極權的誘惑》,可能會忽略掉他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書──《未成熟的國家》。在時間上,這本書乃是《極權的誘惑》之前傳,敘述中國從甲午海戰開始,直到九十年代鄧小平南巡、推動中國全面擁抱資本主義這長達百年之跌跌撞撞的歷程,表現了一個公共知識分子對中國崛起之前的反思。也恰恰是這種不成熟,致使崛起的中國時刻面臨著「極權的誘惑」。
《未成熟的國家》只有臺灣版,但大陸和香港的讀者,如果感興趣翻閱,會愕然發現,自己似乎讀過若干篇幅。為何如此?答案是:臺版《未成熟的國家》、港版《鍍金中國》和大陸簡體版《醒來》三個版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地各取所需,大多體現了編輯的意志而非作者意見。
這要從《經濟觀察報》談起,這份新銳的報紙採用粉色新聞紙印刷,版面風格、議題設定都洋溢著紐約時報的味道。許知遠三十歲不到,便在上面開設專欄,每篇長達幾千字,縱論時政和歷史。既有對中國近代史的觀察,也有當下的商業分析、政治報導、中美和中日關係;既談論民主,也談論財富和技術,洋洋灑灑,一時洛陽紙貴。這些文章,在大陸幾乎全部被匯編成為一本書,就是《醒來》,副標題是:110年來的中國變革,從甲午戰爭到鍍金年代。概括的說,這本書包羅萬象,政治上非常正確,但卻不必然是作者的原意,「醒來」一詞,借自拿破崙對中國的形容──這睡獅已覺醒。不過書的內容涵蓋太多議題,感覺上中國似乎醒了很久,一直處在醒而未起的狀態。
相較之下,港臺各自的繁體版,則胃口比較小──這真的是體積決定論嗎──而且各自契合內部市場的需求。港版書名叫《鍍金中國》,取許知遠關於大陸改革開放後商業方面的分析報導,大概是香港讀者偏重於了解大陸的商業環境。臺版《未成熟的國家》則從歷史切入,而且負面表列──未成熟的國家,強調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變革的痛苦。在出版這本書的2009年,大陸已經強勢崛起,盛世的鎂光燈下,中國依舊矛盾復雜、充斥著功利、庸俗和焦慮感。《未成熟的國家》之出版,其實隱含一切歷史均是當代史的史觀:中國邁向現代化國家之途,猶疑反覆,披荊斬棘,盛滿了不確定性。中國努力了一百年,依舊是個不成熟的國家。現在回過頭看這本書的編輯思路,依然比《中國大趨勢》或《當中國統治世界》之類的主題書,更充滿現實感和遠瞻性,尤其是在2012年出現中國式政變之後。
兩岸政治上各表表述,出版實踐上則是呼應了各自的閱讀環境。許知遠的臺灣版《極權的誘惑》,在大陸成為禁書,有出版社試圖偷渡,刪掉其敏感部分,名字改為《時代的稻草人》。而左岸版的《極權主義的起源》,簡體版名字依然,只是加了萬餘字的編者按,謂漢娜鄂蘭的觀點並不適應於中國政治。好在漢娜鄂蘭寫本書時,文革尚未發生,否則被寫進去,此書必然遭禁於大陸。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一書渡過海峽後,被編輯重新編寫,花了幾個月時間乃成,取其精華,變成《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此版本後來出口至韓國,好笑的是,大陸竟然有編輯寫信詢問:是否可以「出口轉內銷」再出版簡體版。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