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想擴廠政府不願補助?老子就搬到大陸去!有工作機會還嫌薪水少?換請別人就是了!自由市場失靈,導因於富人控制的無能政府《不公平的代價》
作者:陶比獅 / 2013-01-25 瀏覽次數(4492)
2012年輕人失業率節節升高,在西班牙高達50%;而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數據台灣總體失業率為4.27%,然而20到24歲的年齡區間卻高達14.06%。很多年輕的失業者,在就學時認真念書、做了該做的每一件的事情,但是出了校門卻只能面對:「失業」與「比過去都更不確定的未來」。
然而,現今台灣媒體與政治操作下,跟退休生活有關的年金制度議題,某部分乍看居然只成為了「一般勞工與公務人員之間」,或是「世代之間」的批判;但是,面對不景氣的經濟與就業環境,若真探討「是否公平」這件事情,恐怕依此著眼點有失偏頗也過於短促。獲得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今年在《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對美國衰退的經濟現狀,提出根本性的省思,大聲疾呼整體社會貧富不均的結構才是主因,導致了經濟運作缺乏效率,阻礙成長;而那些位於社會頂層「1%」的財團共犯的失能政府,正是元凶!
當政府做好本身的工作,勞工與投資人的報酬將等於他為社會創造的利益,如果不一致,便是「市場失靈」,也就是市場未能產生高效率的結果。而有些金融業正是利用他們的政治力量,以確保市場失靈不會被政府矯正,讓他們的私人獎酬繼續遠高於他們的社會貢獻。
市場力量影響不均,政府的政策卻塑造那些市場力量
自由主義所頌揚的是「毫無干預的政府」,但是放任市場機制自動運作到達公平競爭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市場力量雖然真實,不過這個市場卻是由法律、政府管理和各種機制所塑造!每一條法律、每一條管理規定、每一個機制安排,都會影響分配,史迪格里茲這麼認為「而美國市場經濟被塑造的方式,就是對頂層人有利、對其他人不利。」理想而言,充滿競爭的市場狀態下,財富會被避免為少數人獨佔,舉個例子而言,因為當一家公司的利潤高於競售水準,同業就會試著以低價搶走顧客,激烈到最後,價格就會降到利潤為零的地步。然而企業利用一些方法規避法律、或讓法律無法有效執行,好比減低市場透明度,讓顧客很難知道自己是否得到好交易,這種資訊不對稱的狀況,資本主義於是失靈,金錢將不會流向表現最好的銀行或是最報酬最高的地方。
在書中,史迪格里茲用了經濟學的名詞:「尋租」,來形容這些坐擁大批財富的1%頂層的收入,不是由於自己創造財富、努力工作之下的獲得,而是從那些不用努力而有的財富,瓜取一大部分給自己。財富成為一種移轉、而非創造。因此,富者越富、窮者越貧,中產階級則被掏空。2011年美國赤貧家庭的數目是1996年的兩倍。(赤貧:指每人每人只靠二美元或更少的錢生活),財富移轉、而非創造。而書中大篇幅的介紹引用富人或財團無孔不入的多樣化「尋租」方法:
運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制定政府管理規則;據估計,每一位美國國會億元就有二?五名銀行派出來的說客,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以確保政府的提名出任官員的人選在掌握之中。
用很簡單的方式,安排政府把現金交給你;2003年,美國政府延長了「醫療照顧保險計畫藥物給付」法律中訂有條款,禁止政府議定藥品的價格,因此支付出遠高於成本的價格,每年送出了五百億以上美元的金額給製藥公司。
政府也許不廉價提供現金或資源,但改寫規則,以提升企業的獲利;這就是「乙醇補貼」的例子,這原本為了降低對石油能源的依賴;但美國必須跟以蔗糖成功製造乙醇的巴西競爭,對進口乙醇課徵重稅,但是四十年來這些企業仍是扶植不起的阿斗,即使得到高額補助2008年仍告破產!土壤既沒有為廣大的貧窮玉米農帶來收益,而政府的高額補助大部分留向了玉米乙醇生產商與企業。
全球化下貿易自由化的官帽子;企業跟勞工說「如果你不接受工資低、環境差的工作選擇,公司就搬到別的地方,別想有機會工作。」然後威脅政府說「除非你降稅,補貼我們,否則我就搬到稅率更低的地方」
分配不均可以扭轉嗎?可以的。巴西曾是不均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1990年代在卡多索與魯拉總統的領導下,大幅增加教育支出、也提高了社會支出以減少飢餓與貧窮。史迪格里茲在本書仍然抱持希望,雖然無法建立一個機會完全公平的體系,但至少要求政府將市場導向效率與公平的方向,讓機會更公平,「1%」位於的頂層政治與經濟力量,從「阿拉伯之春」到「占領華爾街」的掀桿而起都是為不均的政經體制開始的抗議力量;然而,每個國家的問題與面臨的困境並不同,但同樣以資本主義導向的台灣社會,未嘗不能從這本書尖銳的觀點與精細的探討看到更多共鳴之處;而更多人有意識、勇於發言,或許能讓現狀的改變更有機會,至少陶比獅私心希望著。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