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美食的世界地圖》
作者:瑪塞林 / 2012-11-29 瀏覽次數(7618)
你看到這篇內容的時候是白天還是晚上?是準備吃消夜還是正開始下午茶?每當工作焦慮,有多少人會不自覺的拿出抽屜裡的零食,不惜冒著吞嚥高熱量危險因子的罪惡感,難道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還是最終是為了填補心靈?
有人說,一天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吃飯的時候,事實上,幸福的應該是吃東西的行為和樂趣。所有吃下的食物都多少透露了人們的歷史,也洩漏了我們對價值和情感的追尋。你可知現在隨手可得的炸薯條,其實是17世紀的寒冬時期,窮人用馬鈴薯來替代炸魚的產物。百年後,這些酥脆的小棒子竟已成了世界上最多人食用的食物之一。
誰說逛夜市吃小吃既擁擠又難登大雅之堂?《美食的世界地圖》理直氣壯的告訴你,吃小吃絕對有利於偶然的相遇或和陌生人交流。這些適合單獨食用的經濟料哩,除了有文化和歸屬的效用,對比起正餐,更多了些讓人自由和放鬆的感覺,阿隆尼與薛佛在1999年的《街頭料理》就提到,「熟悉一座城市或另一個國家有另一種更吸引人的方式:邊走邊吃。」
來說說讓每個人都著迷的食物─巧克力吧。每個人都吃、也或許每個人都愛,但卻極少人知道,在西班牙征服南美洲時,阿茲提克人就已把可可豆當成烹調和調製飲料的材料。直到16世紀初,歐洲全處在這股可可旋風中,不管是教會、貴族還是作家都因為關心巧克力議題而投入論戰。巴爾札克就曾不留情面的批判:「嗜吃和濫用巧克力是造成西班牙墮落的原因之一。」 巧克力的魅力令人百思不解,出現形式更是千奇百怪,其中最特別的是一道淋上巧克力醬的切塊雞肉料理,俗稱巧克力魔力雞,甚至還成了墨西哥國菜。
還有個讓人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汽水。大部份人都喝過,但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堪稱史上最傳奇的飲料─可口可樂,到底從何而來?其實有兩個說法,一是在1863年,原籍科西嘉的化學家安傑.馬利安里用酒稀釋可樂果葉的萃取物;另一個說法是1886年,亞特蘭大的藥劑師潘伯頓博士將這種飲料改良後,在藥局販售。兩年後,企業家艾薩.坎得勒買下經營權和配方,在1902年註冊商標。可口可樂更受益於1920年代的禁酒令、奧運、二次大戰期間傳播的美國價值而建立口碑。
「天空蔚藍,我離開餐桌,滿面春風,心情飛揚。」——福樓拜
當我們面對這些每天食用的菜餚和飲料時,如果不好奇想知道它們想告訴我們關於這地球的某些事,確實可惜。食物有生命,用樣貌和氣味表達了和世界的連結。當南半球有八億人口吃不飽,而且缺乏飲水時,北半球的飲食行為是否可解構出有脈絡的商業和文化行為。
了解我們的食物來自哪裡,又和哪些風土明情有關,讓吃飯不再只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拋開日復一日的無趣重覆,就會發現飲食其實是種社交文化,愈理解就愈迷人。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