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認識攝影,重新整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詮釋--《攝影的精神》
作者:M87 / 2012-01-06 瀏覽次數(12845)
羅伯.杜瓦諾(Robert Doisneau),二戰後的法國攝影家,他的名聲或許不如同期出道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響亮,但他曾拍過一張照片—〈市政廳前之吻,巴黎〉(The Kiss at the Hôtel de Ville, Paris),經典程度卻不亞於布列松的任何一件作品。那是一張黑白照,拍攝於1950年代,背景是巴黎街頭,照片的主角是一對年輕的戀人,他們身著優雅,在人車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駐足腳步,親吻,時間在此刻靜止。
時間必然是靜止的,所有照片,都是將被攝的人事景物,停留在歷史的某一刻,這也是攝影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但在〈市政廳前之吻,巴黎〉這張照片中,我們強調「時間靜止」這件事,不是說我們對攝影技術的「認知」,而是說,我們「看到」了時間凝結的一刻,羅伯.杜瓦諾將某個日常情景,在一閃即逝的瞬間,捕捉下來,不是在前一秒,不是在後一秒,而是在場景、構圖、光影、人物的動作與表情全都到位的那瞬間,分毫不差地捕捉下來。
對觀者而言,這是真實的一刻,甚至是超乎真實的一刻;而對攝影家來說,這是機遇的一刻,也是他們等待已久的時刻,這一刻,布列松稱之:「決定性的瞬間」。
〈市政廳前之吻,巴黎〉生動的呈現出戰後巴黎的歡愉情景,它以戀人為題,映射巴黎的浪漫形象,如今,它已成為傳奇的歷史寫真,也是城市攝影的代表作,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張照片最動人之處,就在於,攝影師既意外卻又精準地捕捉下,一幕自然而美麗的生活場景。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是一張「真實」的照片。
但事實卻是,這是一張擺拍照片,場景、構圖、人物的動作與表情,全都經過攝影師的安排,但這件事並不影響觀者對這張照片的喜愛,觀者依然深受照片中的「決定性瞬間」所感動,為什麼?
這意味著,決定一張照片是否受歡迎,拍攝的內容優於形式嗎?假若如此,我們如何評價攝影家日益突破的技術與概念?而一張照片能夠成為經典的理由又是什麼?此外,在〈市政廳前之吻,巴黎〉的例子中,觀者相信它是真的,比它是否為真來得更重要,假若如此,我們何時要求攝影說真話,何時又允許它虛構?
一張照片所承載的意義,永遠不止它所攝下的內容,在不同的脈絡與情境底下,一張照片可能表達了完全相背的觀點,我們該如何解讀一張照片?再進一步追問,我們如何透過照片認識攝影?又或者,反過來說,從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從攝影這門藝術(或科學)中,我們可以認識什麼?
《攝影的精神》一書,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但探究的面向卻不僅於此,它試圖以歷史為經,以類型為緯,將一張張照片作為事件,循序漸進地勾勒出自1839年演進至今的攝影史全貌。全書分為六章,每一章,都從一張照片的故事開始說起,從攝影家的風格切入,探討攝影觀念的演變,也從今昔對比的照片主題,深入辯證攝影的本質。和其他攝影書籍最大不同,《攝影的精神》將重要的攝影作品、攝影師放在歷史的脈絡中仔細端詳,在解讀作品的同時,闡釋攝影的意義,提供讀者具體而微的觀看之道。
紀實攝影家蓋瑞.溫諾蘭德(Garry Winogrand)說:「我拍照,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在照片中的樣子。」這句話或許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觀賞照片,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在攝影家眼中的樣子,但意義不僅如此,在觀看之際,我們試圖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無論喜歡與否、認同與否,我們皆再次整理了我們自身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詮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