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2011九月外文館青少年兒童選書:他是天下最厲害的神偷,但是,他卻看不到這個世界……

  • 字級

「你若對盲眼的孩子們有稍微了解的話,就會知道他們個個有成為神偷的本事。他們的嗅覺好得不得了,可以聞出一道門後面鎖著什麼東西─無論是上等綢緞、黃金或花生脆糖。他們的聽力也很靈敏,能夠聽出最精密的鎖裡頭,那些細小機關的輕微聲響。當然,現在已經很少有孩子在當小偷的了,雖然世界上曾經有數不盡的小小偷。這本書要介紹的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偷,他的名字是:巧手彼得。」

翻開這樣的第一章,任誰都會忍不住捧著《Peter Nimble and His Fantastic Eyes》一直讀下去。彼得原來是個孤兒,在他還是小嬰兒時被放進一個在海上漂流的竹籃中;最後被一群水手發現,將他送到最近的海港。這個小嬰兒沒有眼睛,水手們想:可能是被渡鴉啄了吧!海港當地的官員們也沒有為這個棄嬰找新家,只有替他取了「彼得」這個名字。從小流浪的彼得為了求生,很快就學會運用他靈巧的雙手,在果菜市場偷點食物果腹、拿些衣服蔽體。小彼得三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攤販們頭痛的對象,經常一不注意就被他摸走面前的蔬菜水果。彼得原本以為,像自己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有人願意收養的;但是在他遇到席姆斯先生之後,一切都改觀了…

席姆斯先生長得高高瘦瘦的,擁有一雙厚厚的大手,還有一顆巨大無比的頭。雖然他一直想當小偷,但礙於一雙笨拙的手,只好放棄。席姆斯先生經常到處收養孤兒,再逼他們出去乞討,萬一討回的錢不夠,還會將他們賣去做苦工。他在菜市場看到五歲的彼得悄悄地從一堆蘋果的底部摸出一顆蘋果來,卻完全沒有翻動到其他的蘋果時,大吃一驚,立刻決定要收養彼得。小彼得就這麼住進了席姆斯先生的家,在第一年的期間,席姆斯先生都把彼得的三餐鎖在一個舊箱子裡,彼得若想吃飯,就必須想辦法破解上頭的鎖。可憐的彼得一開始總是餓肚子,但是很快地,他就將席姆斯先生家裡每個鎖都挑開了。在席姆斯先生的訓練之下,彼得學會了各種竊盜的技巧:包括打繩結、割窗戶、還有無聲移動的絕技。彼得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鎮上最厲害的小偷,但是每天清晨,當他把滿滿一袋的金銀財寶交給席姆斯先生、並被趕到潮濕的地下室睡覺時,彼得都會夢見自己將偷來的財物還給失主,並在鎮上居民的邀請之下,住進一間充滿歡笑和食物的屋子,和許多快樂的孩子們在一起。

彼得日復一日地過著這種被迫偷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有個神祕的帽子商人來到鎮上,彼得又被派去行竊;這回他偷到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一盒有魔法的眼睛!當彼得戴上其中一對眼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他立刻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祕密小島,並獲得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他可以戴著這幾對魔法眼睛,去拯救「消失的國度」。一路上彼得遇到了各種怪人怪事,包括一位被魔法詛咒,既像貓又像馬的騎士、一隻比鯨魚還要大的狗鯊、還有一群會抓小孩的壞猩猩!從小看不見的彼得,如何跨越自己的先天障礙,成為天下第一的神偷?彼得又如何利用這一盒魔法眼睛和神偷技巧,去幫助「消失國」的人民呢?

《Peter Nimble and His Fantastic Eyes》是新秀作者Jonathan Auxier的第一本青少年小說,他利用當編劇家所累積的經驗,將故事的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優美的文筆更受到許多愛書人讚賞,將《Peter Nimble and His Fantastic Eyes》和《巨桃歷險記》、《神奇收費亭》等經典青少年小說相提並論。「It was a choice between comfortable misery and terrifying uncertainty… Professor Cake had given him a choice - a gift that no one had ever offered him before.」彼得在面對人生抉擇點的時候,勇敢地踏出了最困難的一步,不但從此展開了全新的冒險,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320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3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