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放心,機器會關心我們的,就跟人類會照料次等生物一樣。《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

  • 字級

接替人類稱霸地球的,會是哪一種生物呢?我們常聽到這類的爭論;但是看起來,其實我們正在創造自己的接替者;我們每天都在增添它們形體結構的精美,賦予它們更強的威力,補充各種靈巧裝置,使它們好像具有人類智慧般,具備自我管理、自行運作的能力。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成了次等族類。──英國作家巴特勒,1863年

人工智慧跟太空計畫就某個層面看,好像是同一件事:我們好像總是想創造(或發現)跟人類一樣的東西,或是機器,或是物種;一方面,基於驕傲的,企圖複製萬物之靈的優越;一方面卻又不確定像人類一樣的物種究竟是否是宇宙唯一,恐懼我們是否真是那麼孤獨的存在。

2011年,是IBM創辦的100週年。「人類最終會將地球的領導權讓給了機器。」100年前巴特勒恐懼的不過是蒸汽機,100年後我們恐懼的是什麼?我們恐懼嗎,那為什麼我們持續、鍥而不捨的創造?我們的目的究竟為何?人類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發明一台像人腦一樣會思考的機器。可是,當全美國電視觀眾盯著《危險境地!》(Jeopardy!),看著華生跟詹寧斯(Ken Jennings)及拉特(Brad Rutter)一決勝負的當下,心裡想的是什麼?

一開始,他不過是IBM企業危機下的產物;不過現在似乎不僅如此,也應該不僅如此。《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由商業週刊資深科技撰稿史蒂芬.貝克採訪、撰寫,講華生的故事;也講『人類』跟華生的故事。

要打造一台媲美人腦的電腦,直覺的聯想是人工智慧,不過由於時間緊迫,加上他要處理的問題其實沒那麼複雜──不過是上個益智搶答節目嘛!所以IBM的科學家一開始就將華生定位在高速的資料處理辨識系統。

聽到問題→搜尋資料庫→找出幾個可能答案並判斷何者正確性較高→搶答

流程看似單純,不過考驗重重。首先,要餵什麼資料給他?百科全書是最容易也最理所當然的選擇,文字檔反正不佔體積,可是圖像怎麼辦?把所有資料灌進電腦很容易,可是如何更新?如果大多數的資料都是錯的或過時的,如何教電腦判別?人類語言中常出現的意在言外、典故,甚至冷笑話,要怎麼教到電腦懂?當這一切都解決了,還得處理速度。這畢竟是個搶答節目,一開始,華生答一個問題需要花2個小時運算,而且答案還是錯的。

同時,外表也很重要。他該長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節目單位甚至要求華生也必須要有「按鈴搶答」的動作,「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公平(?)」這一切的思考跟要求來自同樣的根源:
我們不能讓觀眾恐懼,恐懼電腦即將取代人類。

可是這不是我們正在做的事?還是,我們到底想做的是什麼?

書裡詳細描述了華生從發想到研究過程。每一個問題,某個程度其實都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的再認識。當人想要發明一個跟人類一樣的機器,總會再次發現,我們的確很讚。不論是否有被取代的危機。

巴特勒在1863年的文字是一段報紙投書,當時的他看到新科技日新月異,擔心人類下一步的演化會被這些機器後代帶著走,「人類最終會將地球的領導權讓給了機器。」不過別擔心,他也預測:
機器會關心我們的,就跟人類會照料次等生物一樣。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世界地球日】不只是今天,我們天天都應該愛自然

人類與大自然並存,但很多時候我們掠奪太多,導致地球加快了不宜人(與動物)居的速度。面對這個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是否也該好好思考一下要怎麼樣我們才能手牽手長久共處呢?

22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