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但以理)
1.請形容自己負責的《Vogue 台灣版》
對許多愛好時尚的人來說,《Vogue》在國際上享有「潮流聖經」的位置。任何人想到關於當前「潮流」與何謂「時尚」,就會想聽聽《Vogue》的說法。我們更希望這不只侷限在「時裝」這個面向;從立即明確的飲食、玩樂,到更進一層的文化,都能包含在內。
另外,我們總自覺著要對讀者散發正面的能量。
2.作為國際知名的雜誌品牌《Vogue 台灣版》,如何定位自己?
我們從不設想自己是一本只屬於「台灣」的雜誌。包含創刊號時,我們邀請國際級攝影師Steven Meisel,負責拍攝穿上台北設計師作品的國際名模Linda Evangelista;到了2004年,與日本團隊合作拍攝木村拓哉作為封面人物。我們不只將自己當作「Vogue的台灣版」,我們是以頂尖時尚雜誌來為自己定位,從這個定位去發聲。
3.您最滿意的一期《Vogue 台灣版》?
作為曾參與許多創新企劃的編輯,對於許多期數裡曾經執行過的企劃,都有很深的印象,實在很難直接說出一本來。
(圖/VOGUE 2010 10月號)
近的包含2010年4月號,邀請日本攝影師蜷川實花拍攝蔡依林,或者2009年10月號、2010年1月號的10位火紅女星與型男當道企劃,除了企劃執行的複雜度倍增,也想在合適的時間點,去將台灣新興時尚人物作標註與提點。遠的包含方才提過的創刊號,以及在國內女性時尚雜誌還少用男性當封面人物時,與金城武配合作封面專題的2007年12月號。
當然,我心理還有一個答案:「最滿意的還會在下一期」,我們編輯台上的同仁,確實也都抱著這想法在工作。
4. 您認為一位優秀的雜誌編輯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現在的讀者變得更為主動,編輯需要更多去思考如何滿足讀者的需求。我們是台灣最早在電子平台上呈現內容的一家雜誌。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我們要作到的,不只是將紙本內容放上螢幕而已;從企劃到執行,從開頭的思考,到進行中的影音材料編輯處理。現在的雜誌編輯,必須要能更全面地去思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現我們對讀者的提案與內容,以更主動去滿足讀者的方式。
5. 對數位內容的看法
到了現在,內容在電子平台上的呈現與閱讀,已經不只是個趨勢,而是明確發生的事實。我們在這點上,除了「知道」,是更早的去執行、去作。
在早期,我們就對於編輯要求跨平台整合的能力。透過較早去開發不同的跨平台整合操作,我們的編輯有了相當的實作經驗,已經過了摸索的階段。
6.請推薦您最常參考的國外雜誌
在雜誌閱讀上,我算是雜食性動物。若問我作為編輯,閱讀雜誌代表什麼,我的回答,也許正如同我對於紙本雜誌仍有些收集慾那般,其實有些老派;閱讀雜誌除了立即與技術上的參考,對我來說,也是種眼界的開展與品味的培養。對於我曾買過的雜誌,我甚至還偶而會拿出舊的來翻閱。
(攝影/但以理)
在翻閱這些就雜誌時,我會想到,一本好的時尚雜誌,除了捕捉到當時的潮流尖端,也應該要能夠作到這樣,也才是所謂的「時尚」。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