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一把好漂亮的小紅傘,這是她小時候對中國的第一個印象。《古琴的故事》林西莉老師專訪
作者:DL / 2009-04-09 瀏覽次數(4063)
「沒關係,你可以說中文」「No,no,no」怎麼拐,老師就是不要,而且就不理我們的勸說誘拐,逕自用英文繼續講起來了。開始的小插曲,不僅讓我們看到老師害羞親切的一面,也讓我們一時間忘了,她是位已經七十多歲的瑞典老太太。而這位可愛的老太太這次為了新書的宣傳,千里迢迢從瑞典來到台灣,參加了記者會、簽書會,還有馬拉松式的一連串採訪。不只如此,下半年在歐洲各地也都排了宣傳新書的活動;而在來台灣之前,她已經在瑞典忙了一個多月、20多場古琴巡迴演奏的解釋推廣。不僅讓我們見識到林西莉老師行動力十足,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她真的很喜歡古琴。為什麼?
*************
書的一開始有說,她本來想學的是琵琶,因為琵琶的樣子跟她曾經學過的魯特琴長得很像,不過在到中國之前,莫斯科的一個老師告訴她,她應該要學的是古琴。老師在訪問中解釋,其實之前她並沒有聽過這兩種樂器的聲音,她到中國主要是想多學一點中國文化,本來也沒有特定要學什麼樂器,所以後來就聽老師的建議學了古琴。
「老師有後悔當初沒有學琵琶嗎?」「沒有、沒有,一點都沒有。」老師很認真的用中文回答,可見,她真的沒有後悔。她說她很喜歡古琴的聲音,覺得那是全世界最美妙的聲音。「除了聲音呢?」可能是我對樂器不熟,我好奇還有什麼別的嗎?「是喜歡彈古琴的感覺嗎?」
老師想了一下,她說因為古琴有很多中國文化在裡面。曲子後面通常都有很多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故事、人們的心情。說著說著,老師突然說起《釵頭鳳》裡的陸游跟唐婉、蔡文姬《胡茄十八拍》的故事……她說古琴裡有好多好多故事,她在彈琴時,這些故事會不停的冒出來。「可是,不會覺得很陌生嗎?」老實說這些故事連我都陌生,「這些故事的背景都是在這麼遙遠的中國古代,畫面不是很難想像嗎?」
「愛、恨、寂寞……人心,不管是現代人或是古代人,都有同樣的心境,所以我很自然就可以感覺到了。」老師繼續說著:彈古琴的時候,常常要想著一個動物的姿勢,然後用你的手去模仿那個動物的姿勢。
老師突然講到了指法,老實說這個段落是我在看書時一直有點距離的。書中有部分篇幅非常詳細的介紹了「古琴」這樣樂器,包括構造、名稱、器物本身的歷史,以及彈奏方法和曲譜。彈奏方法不是說你指頭要怎麼動,而是用動物的動作做比喻。看書的時候很難想像,可是看著西莉老師的解釋,我就懂了。老師說到老師教她彈琴時要突然用力,像魚從水中躍起,用尾巴拍打水面的感覺。邊說,邊大動作的比劃出彈琴的動作力道,還邊發出「啪!」的聲音。
看著聽著老師生動活潑的形容解釋,我知道老師為什麼接著講這個了。我突然覺得,古琴,或許不若我想像的古老,我或許該用好玩來形容它。「所以你喜歡古琴,是因為它很好玩?」「對,因為當我在彈琴時,有很多畫面在裡面。」「它不只是音樂,它是滿的」
*************
之前記者會時,老師有說其實她當時從中國回瑞典後,在很多場合介紹中國文化,也有上廣播節目裡介紹古琴。其實她當時就想寫一本關於古琴的書,不過後來種種因素耽擱了下來,反而是《漢字的故事》先完成,一直到九零年代才開始動筆寫古琴。書中除了古琴知識、中國文化,還有大量她對中國的回憶。我好奇的是,近半世紀後再來回憶年輕時第一次到中國,第一次走在中國的巷道,第一次學一種中國樂器,而且要把它寫下來,是什麼樣的感覺?
老師說1961-2年,是她第一次到中國,接著是1973年才再次回去,之後她幾乎每一年都會去中國待一段時間,跟她的朋友們見見面,所以這個記憶對她來說並沒有斷,也並不遙遠,「就像一個完整的故事,一直延續下來。」「那您覺得這麼多年下來,中國變化最大的是什麼?」
老師說,是人們的心境,還有思考的方式。當年她剛去中國,古琴是一個非常孤立的文化,他們在院子裡彈古琴,外面在搞革命。可是八零年代末期,人們的思考方式、心態都改變了很多,老師覺得天安門事件影響很大。她的朋友說,人們開始不再害怕至高無上的共產黨。
老師說了一段小故事,她說早期在中國時,尤其是文革那段時間,她跟她的朋友一起出門得裝不認識,以免惹上麻煩。她特別記得有一次他們朋友一起去餐廳吃飯,一起坐電梯上20幾層樓,可是得裝成陌生人,離開時,老師甚至還得從另一個樓梯單獨下去。不過現在,九零年代之後就不一樣了。聽到這,我不禁想問「老師有想過寫這些中國朋友,或是寫你在中國的故事嗎?」
書一開始,老師寫到她因為營養不足排隊打蛋白質針、寫到她跟她的古琴老師王迪之間的交遊,其實,是很好看的故事。如果老師有計畫下一本書,作為讀者,我想看更多的故事。可惜老師說目前沒這個計劃。她提到幾年前央視有到瑞典訪問過她,問她有沒有當年在中國的照片?老師說有啊,有好幾個檔案櫃,每一年都有。「也許可以在這些照片旁邊加一些說明,不過沒有寫書的計畫」「我下一個想寫的是剪紙,我對這個非常有興趣」老師眼睛一亮,開始說起剪紙的故事。
老師1995年有特地到黃土高原一帶,比如說安塞,熟門路的司機帶著她一路探訪了非常多窯洞裡的女人,看她們貼在家裡非常漂亮的剪紙,聽她們剪紙的故事,也收集了近3000張剪紙。「一直想在瑞典辦個剪紙展覽。」老師說,她並不只是對古琴,有些人認為是比較菁英的、「high culture」有興趣;她也想寫平民的東西。
最後,其實我們並沒有問完準備好的問題,不過時間到了。我們正準備收拾離開時,出版社說他們剛剛跟老師順採訪大綱時,老師看到我們提到一個問題非常高興。「有資料說,老師在七、八歲時從母親那兒得到一把紅色的中國傘,那是您對中國的第一個印象?」「對,一把中國傘,粉紅色的,印了花,好漂亮」這是我最後一個,非常俗氣問題,「您覺得這跟您後來研究漢學,或是之後去中國,有關係嗎?」不過老師給了我一個很感動的答案。
林西莉老師露出一個不置可否的表情,「不知道,中國一直都在那,我去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