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卡爾告訴我們,他的藝術雖看起來奇怪,卻是發自內心的情緒和感觸,不是憑空亂畫的,而是藝術上的真實。他的思緒飛揚,畫面可以是一層層的時間印象堆疊,時空可以很隨意地穿插交錯,例如眾所周知的立體派大師畢卡索,將一個女人的臉切成好幾個面,重新予以組合,觀者可以在一幅畫裡的一個視角,看到好幾個不同空間的同時存在,此舉給了世人一個觀看世界的全新角度。這是屬於空間面向的堆疊。這兩位藝術巨擘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在攝影的世界裡,也不乏有人嘗試運用攝影技法,在一張照片裡表現出不同時空的同時存在。在底片時代,攝影師需要利用暗房技巧,將不同底片的影像重疊或合成到同一張相紙上,例如美國攝影師Jerry Uelsmann的作法,跟我國攝影家郎靜山先生的集錦攝影頗為類似,只是Uelsmann的畫質細膩,做工完美精準,與郎靜山強調的中國山水式的飄渺意境相異其趣。
而英國藝術家David Hockney則是筆者相當喜歡的一位。1937年出生在英國的他,作品主要是視覺藝術的範疇,包含了繪畫、攝影、舞台設計……等。攝影只是他創作的一小部分,但是,他的蒙太奇(Photomontage)拼貼攝影作品,已在攝影史寫下重要的一頁。在1970-80年代,Hockney運用當時正夯的拍立得相機(Polaroid SX 70)將影像巧妙地切割開來,以多重視角逐一拍攝,再將這些拍立得照片拼貼成一幅巨大的作品。可以很明顯看出風格與畢卡索的立體派畫風相當類似,立體派是受到塞尚的自然概念(他認為處理自然形體必須通過圓柱體、球體、椎體等幾何圖形)和非洲雕塑的影響:以多重視點展現簡單幾何重組的影像。
畢卡索是在一張畫布上,以多重視角畫上同一個人物(景、物)的不同面向; Hockney則是用拍立得相片進行創作,他的攝影蒙太奇作品無法複製,跟傳統對攝影可以複製的特性不同。原因在於,每一張拍立得相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同一畫面連按兩下快門,產生的影像也不盡相同。
在幾個月前,北美館展出日本攝影家篠山紀信(堪稱日本寫真教父)的「東京廣角」攝影展。其中一系列作品,用的也是多重視角的概念,稱作「篠山廣角」攝影技術。他將三台大型相機橫向並列,同時按下快門,或是只使用一台相機,改變相機的角度進行拍攝,再連結多張照片所製成,不僅看透人物細節,同時又能遠眺俯瞰整體場景,超越人類肉眼的視野能力。人物在作品中以不同時間姿態出現,跟Hockney不同的是,篠山作品裡切割的不是人物的臉部或身體,而是包含人物在內的場景,倒是最後成品把不同時間的切片拼貼在一起,做法也是類似的 。
當然,數位影像後製軟體的發達,使得這樣的可能性變得更容易達成。如果你想玩點不同的把戲,不妨試試「立體派人像」拍攝,方法是先將要拍攝的人物分成9或16或更多個視角來拍攝(要用稍微中長焦段的鏡頭,50mm-100mm左右,這得試看哪個效果比較好)。記得,變換視角拍攝的同時,也要改變你站的位置,透視變化會更大。拍完後再進入Photoshop將這些圖像拼貼起來。或者洗成小張照片,再組合黏貼於一片大紙板上頭。
另外,許多人愛用iPhone拍照,它的外掛程式有類似拍立得的功能,你也可以運用新的科技,進行屬於你的數位創作,其中樂趣有待你去發覺,說不定因此成了新時代的藝術創作。
credit:Scan by Mark Harden http://www.artchive.com
【參考網站】David Hockney
黃仁益
自由攝影師(Lukefoto Studio),世新大學、台藝大、學學文創講師。世新圖傳所碩士、美國羅徹斯特理工(RIT)專業攝影系BFA。曾任《Bazaar》《Cosmopolitan》《Esquire》《雅砌》等時尚雜誌攝影總監、《蘋果日報》副刊攝影主任、《Marie Claire》攝影師。最近期攝影作品《安心亞寫真集:魔境夢遊》。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