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2008館長的話│雜誌館】「CHANGE」&「CHANCE」
作者:阿孟 / 2008-12-17 瀏覽次數(4227)
當知道要來做這一份2008年底的報告時,第一個湧上心頭的感覺是「頭痛」…, 為什麼是頭痛呢?第一個原因是自從大學畢業後,就沒有動手寫過五百字以上的文章了,第二個原因是在作這份報告的時候,我是個剛踏進網路書店未滿一個月的新鮮人,能不頭痛嗎?
在得到「網路書店的新鮮人」這個身分之前,有六年多的時間我是從事於實體書店的,不同於網路書店,那是一個摸的到書、看的到顧客的世界。實體書店的操作首要在於了解商圈以及客層,再利用空間及陳列的規劃,把對的商品呈現在對的人面前,藉以完成商品的交易;但是網路書店打破了我以往所習以為常的一切,商圈變得模糊、客層卻變得清楚、空間也變得抽象,不變的是我們仍然要把對的商品呈現在對的人面前,雖然是相同的目的,但是其中操作模式卻大不相同,於是,工作環境的轉變、操作心態的轉變,使我處於實體與數位交錯的「陣痛期」。
若是最近這段時間是我個人的職業生涯的「陣痛期」,那麼2008年就是雜誌這個產業的「陣痛年」,當然這陣痛絕對不是今年開始的,也絕對不會在今年結束,但是因為整體大環境的影響,今年絕對讓人痛的刻骨銘心。
雜誌產業近年遇到的困境,有二個算是老生常談的原因:
一、網路所造成的消費及閱讀習慣的改變。
二、原物料成本上漲,讓雜誌經營越來越「薄利」。
但是2008年還多了一個席捲全世界的金融海嘯,金融海嘯很複雜,不是這裡可以說清楚的,但是它的影響卻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消費者將沒有能力消費或是沒有意願消費,於是消費者會主動的減少與商品接觸的機會,一但商品與消費者沒有了接觸的機會,那麼之前提到的實體書店的一連串操作經營模式(商圈→客層→空間→陳列)就無法成立了,此時不管雜誌的內容多豐富、陳列多美觀、價格多優惠,最終都無法促成交易的成功,此時實體書店門市人員唯一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期望顧客走進店面,完成消費。
但是改變是可以帶來機會的,在銷售的介面轉換為網路之後,雖然實際接觸到的雜誌少了,實際接觸到的客人也少了,但是能夠將雜誌呈現在客人面前的機會卻多了,而且是呈現在對的人面前,這是因為藉著資料庫的建立,再配合電子報及EDM的應用,就能夠將雜誌的內容突破空間的限制送到需要此內容的客人面前;因此經營操作的思考模式就會從原本在實體書店的「好不好賣、放在那裡賣、順便賣什麼?」變成「好不好看、什麼性別看、什麼年齡看、什麼職業看、還會看什麼?」。為了因應這樣的轉變,操作經營者會需要更加的了解每一本雜誌的內容,因此經營的思考模式會由「陳列導向」轉換為「內容導向」,這樣的轉變,讓我必須將大腦中運作多年的操作方程式來個大改寫,這樣的方程式大改寫,當然就會帶來所謂著「陣痛期」,但是這樣的改變,對於我或是對於我要面對的讀者,是絕對正面的改變,而且也讓雜誌的銷售找到了一個新的機會。
如此說來,將銷售轉往網路上是不是就是雜誌消費型態的最終型呢?既然銷售已經轉為「內容導向」,那麼內容的載體是否還一定是紙本呢?這樣的問題不就正指向雜誌產業經營困境的二個主因:「網路所造成的消費及閱讀習慣的改變」、「原物料成本上漲,雜誌利潤減少」,而這二個因素所指向的結果勢必就是雜誌的「虛擬化」、「電子化」,既然這是雜誌未來必走的一條路,那麼如今在「虛擬」通路賣「實體」雜誌的我.,將來勢必要不斷的藉著「改變」來找到更多的「機會」 。
不管未來有多遠,我們現在面對的都還是一本本的實體雜誌,在雜誌的通路待了這麼多年後,如果把每一本雜誌都當成一個朋友,那麼我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好朋友,但是經過2008一年的折騰,有很多老朋友都離開我們了,儘管如此,對於2009我還是充滿著期待的,不是期待業績有多好,而是期待更多的好雜誌,經過無數的大風大浪後,能夠留下來的雜誌,它的內容勢必更加的精采,而膽敢在這個浪頭上創刊的雜誌,一定不能沒有兩把刷子,所以,讀者們!期待吧!
回文章列表